张杰
(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股骨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情况之一,一般是由于交通事故、外力砸伤挤压等引发。患者骨折后会出现对应部位的疼痛与肿胀,甚至会导致下肢活动能力障碍,需要及时的治疗干预来防控骨折引发的神经损伤与大出血情况[1]。本文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分析采用钢板内固定与交锁髓内钉治疗后患者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内容如下。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从18岁至74岁,平均(35.21±3.28)岁;损伤原因中,车祸事故为21例,高空坠伤为8例,砸伤为4例,摔伤为3例,其他为4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从19岁至76岁,平均(36.16±4.59)岁;损伤原因中,车祸事故为19例,高空坠伤为9例,砸伤为5例,摔伤为5例,其他为2例;两组患者在基本的年龄、性别、损伤原因以及病情等状况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对照组运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做好手术准备,逐步切开分离皮下组织,,顺沿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的肌间隙逐步的深入,将股中间肌骨折区域逐步的显露与纵向劈开,将骨膜切开后将骨折端有效暴露,处理中要保持柔和操作,避免对骨膜过多剥离。做好手术区域血凝块与积血的清理,置入锁定钢板,做好固定器稳固,确保下肢没有旋转与短缩的情况,做好锁定螺钉的置入。保持骨折端良好的对位对线,保证骨折端固定阿玲好。运用生理盐水做好创面的冲洗,完善止血,在确定没有活动出血后做好纱布清点,置入引流管,而后关闭切口与缝合包扎。
观察组运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辅助患者保持仰卧位或者侧卧位,完善麻醉后做好骨折复位,通过C臂X线透视机做好对应情况的监控,做好消毒,在大转子外侧进行8至12cm切口,将皮肤逐步切开后分离皮下脂肪与筋膜,从骨皮质穿透到松质骨,运用透视机做好进钉口定位判断,让尖锥深入髓腔中3至4cm,而后通过扩孔钻来将孔扩大,一直深入到股骨髓腔中。通过透视机辅助将导针从开孔位置逐步置入到骨折近端髓腔中,如果骨折复位,导针置入到远端骨折髓腔内,而后依据不同髓腔情况做扩髓处理,一直让远端扩展到12mm,近端为16mm,而后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主钉的选择与置入到髓腔。通过透视机观察保持合适的置入情况后,在远端做好锁定,装置防旋钉与近端锁定,术后做好手术冲洗与缝合,置入引流管。
分析不同治疗后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不良事件主要集中在感染、延迟愈合、疼痛、固定松动等情况方面。
将治疗所得数据通过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各方面,观察组各项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情况(±s)
表1 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情况(±s)
注:两组对比,P<0.05。
分组 手术时间(min) 引流量(ml) 手术出血量(ml) 开始负重时间(h) 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观察组 67.15±10.49 63.29±8.72 209.41±22.87 15.91±2.38 24.18±2.97 12.87±1.42对照组 88.72±12.52 97.48±13.76 327.59±37.62 20.71±3.79 29.52±3.81 19.14±3.29
在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为7.5%,显著少于对照组72.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n(%)]
交锁髓内钉在股骨骨折治疗中发挥股骨中轴线的弹性固定作用,不会有力距,骨折端轴向压力保持相对均匀的分布状况[2],有效的防控折弯、扭转与剪切等应力问题。整体的固定效果相对更好,可以发挥轴向微动,可以刺激骨痂生长[3],符合有关生物力学标准。同时主钉、锁定之间可以构成相对稳定的三维结构,有效的防控骨折端旋转与短缩,保证肢体长度,有助于术后肢体功能更好的恢复正常。此外,该方式不会构成血运循环的较大损伤,抗感染能力更强,由此降低治疗并发症,整体的恢复效果更为理想。钢板内固定治疗虽然可以达到一定治疗,但是骨膜剥离范围大,破坏血供情况严重,同时容易导致固定物断裂与松动,干扰正常骨折愈合。
总而言之,股骨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与交锁髓内钉治疗均可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是交锁髓内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恢复速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体恢复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