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兵,梅长青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诸多治理难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各国只有同心协力应对挑战,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更加和谐美好。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卓越成绩,中国正加快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期望看到并借鉴中国治理经验,也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新兴大国、最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也理应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方案”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温度,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召唤,只有从这些不可分割的维度出发,才能全面把握“中国方案”的精髓、理清“中国方案”的脉络、展现“中国方案”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57-58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如今的“强起来”,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的同时,也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责任担当——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成功解决自身问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有可能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孤立地看待中国革命问题,而是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从与人类进步事业关系角度来审视中国革命。1921年,毛泽东在长沙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说道:“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2]1这一时期,世界上不少地方战争频仍,对待战争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正义战争,特别是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目的的中国革命对推进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伟大历史意义。毛泽东曾经指出:“人类的大多数和中国人的大多数所举行的战争,毫无疑义地是正义的战争,是拯救人类拯救中国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的事业,是把全世界历史转到新时代的桥梁。”[3]174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抗日战争,“不但将影响到中日两国,大大推动两国的进步,而且将影响到世界,推动各国首先是印度等被压迫民族的进步”[4]474。同时,它还有力支持了盟军在太平洋方面的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且“对于正在斗争的欧洲和美洲各国的被压迫人民,也是一种援助”[5]1244。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未曾忘记、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国际担当。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落后,外部又面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与封锁,但中国依然为世界上受压迫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这些援助涉及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技术现汇、成套项目或物资援助等。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赞比亚两国曾向世界银行和苏联政府请求帮助援建铁路,但均被回绝。当两国政府向中国求助时,中国政府认真考虑后决定援助建设坦赞铁路。这条由中国援建的铁路于1976年7月23日正式通行,“中国先后派遣工程人员5万多人次,投入物资机械83万吨,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6]22。铁路建成之后完全由坦赞两国独自经营管理,中国政府不仅未加任何干涉,而且继续为铁路的运营提供无私帮助,包括技术维护、无息贷款、服务管理等。中国所开展的这些援助行动既推动了受援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威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加快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更是以自己的行动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国际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方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外交领域。2013年,外交部长王毅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结束后谈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情况及重大意义时指出,“我们将为世界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传递更多的中国信心,同各国一道,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7]。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我们将更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8]2014—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谈及“中国方案”,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鲜明、清晰地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担当和中国风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释了“中国方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事业发展等”的重要贡献。今后,“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60。“中国方案”的思想精髓在于“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力量”,核心要义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9]539,“不是只针对单一领域,而是对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给出‘中国智慧’下的‘中国答案’”[10]。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当前,都始终把“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作为重要使命,并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人类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推共赢。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政治多极化加深、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剧、新科技革命加速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极端民族主义、盲目排外主义、大众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右翼思潮在全球不断涌现,全球所遭遇的问题、挑战与威胁不断累积,气候变化、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反全球化”倾向愈演愈烈,已经开始影响到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波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国内外学者将2016年称为全球化逆转的“元年”。这一年,“黑天鹅”事件[注]“黑天鹅”事件是指极难预测且非同寻常的事件,具有预测难度大、多重消极因素交替作用、低可能性与高破坏性并存等特征,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英国宣布脱离欧盟等,全球化进程毫无疑问在2016年出现较大逆转。2018年,美国对中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战,7月6日,美国发动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贸易战,对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强行加征25%的关税[11]。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因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主义”而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发展前景。这种与世界交流、交融和进步潮流相悖的“反全球化”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表达诉求“千奇百怪”,其共同特点在于反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某一方面(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或技术引进等)。“西方国家过去一直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如今却成为阻碍力量,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治理不力,经济和社会困境日益突出,民众抵制情绪滋生。”[12]
当今世界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而全球治理创新与国际格局调整的不同步、不适应是当今世界各种“乱象”丛生的深层原因。全球治理是指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携手应对全球性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问题。从全球发展来看,全球治理主体应该是多元化而非单一性的,全球治理方式应该是合作而非独裁的,全球治理目标应该是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并最终实现各国间的共享共赢。从全球性问题来看,全球问题存在场域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世界性的,单一主权国家无法也不可能单独应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最佳途径只能是全球合作。当前国际秩序远远不适应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条件下的治理需要,全球治理体系存在深层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在全球治理机构中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过高,国际机构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多倾向于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很难得到保障,发展中国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并未享受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待遇。全球性国际机构和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等)在解决所遇难题时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土耳其、巴西、南非等)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利益需求和治理诉求。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逐步崛起,它们对以西方为中心的现有国际治理体系提出了诸多质疑,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治理体系逐渐式微。为寻求自身利益和权益的最大化,不少新兴经济体不仅加入国际性组织,而且要求在其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和影响力,这些要求无形之中给国际组织机构(尤其是其中的权力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无论是从发展中国家还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新近出现的新兴经济体对国际治理体系的要求和诉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国际治理格局的深刻变化。可见,当今世界的国际治理体系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一则,不少新兴大国热衷于国际治理中的权力转移,而并非真正在乎全球治理,他们更为关注自身国家利益;二则,原来主导全球治理的西方国家,也在时刻担心这些新兴国家会对其统治世界造成冲击”[13]25。在现行国际治理体系中,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最为关心和关注的是在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深刻变革的时代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建立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体系“仍然在路上”。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家的期待。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诞生和国际治理体系的构建,既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也是社会主体实践自觉性的产物,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当前人类社会渴望全球治理体系向更为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崭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方案的提出和构建需要有自觉的“实践主体”和“先行者”,这个“实践主体”和“先行者”绝不可能是发达国家,只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现有国际治理体系的构建者、维护者和既得利益者,本质上是新的国际治理格局形成、新的国际治理体系构建的阻碍力量。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则是新的国际治理体系构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因此,提出和构建全球治理新方案离不开当前国际治理环境,更离不开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实践自觉性,这个“先行者”不是“别人”,正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自己”。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加快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离不开中国,中国也不会缺席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4]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其中发挥倡导者、协调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不仅是为了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我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也是为了改变当今国际社会治理中“有治无理”与“有理无治”的局面,为中国和世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而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有治有理”的方向发展,“中国方案”是中国为破解当今全球治理困境提供的一种方案选择。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开创了现代化新道路,带来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不仅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而且为落后国家探寻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案”,对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探寻美好生活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现代化,“肇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扩散于19世纪西欧和北美,全球流行于20世纪和21世纪”[15]3。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发展“不仅带来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而且由此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是新的文明出现的过程”[16]14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随之而生且无法消除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轫、发展于现代化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理论也诞生于现代化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开辟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给出了“答案”,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第一,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成功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19世纪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层剖析,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有计划按比例组织社会生产,消除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是立足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的理论思考和科学预测。俄国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则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理论探索”向“实践探索”的历史性转变,并开启了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之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注]马克思与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并未遇到这样的问题。列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但因过早逝世和其他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未获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高瞻远瞩,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诸多正确思想,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向“新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以及列宁在生命垂危之际口述的“最后八篇书信和文章”仍然在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列宁去世后,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以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基本特征,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工业化体系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全面发展方面明显不足。苏联模式曾经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样板”和“标准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没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17]261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教训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以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进行了成功探索。
第二,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成功处理了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的关系,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9,并在此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发展过程、发展规划的科学系统设计,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长远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这是“中国方案”之所以成功的“中国之道”。新中国成立至今,提出过多个长远发展战略,从“四个现代化(1964—2000年)”战略到“三步走(1980—2050年)”发展战略、“新三步走(2000—2050年)”发展战略,再到新时代的战略安排:“2017—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8-29。这些长远发展战略和规划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它们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具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除此之外,我国还不遗余力、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期规划,目前已先后发布了13个“五年规划”,通过制定这样的规划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每年都会召开全国“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总结上年度工作情况、规划当年度发展。从长远发展战略到“五年规划”,再到年度规划,形成了纲领性、梯次性的发展规划体系,保证了阶段性、长远性发展目标的实现,生动体现了“中国方案”在发展目标、发展过程关系处理上的“中国智慧”和成功实践。
第三,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成功破解了“公有”与“私有”的关系,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公有”“私有”作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权配置的两种方式,在现代化中均有重要作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利弊并存,它在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无法克服的矛盾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教条式的将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直接划等号,认为公有制越大越好、越公越好、越大越公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坚持公有制这个基本原则上不能有丝毫动摇,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8]148,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18]148,为党和国家牢牢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维护国家政权性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8]148,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吸纳就业、改善民生、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了各类所有制优势,使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相得益彰,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单一私有制使国家公有资产薄弱而缺乏社会保障基础。”[19]“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充分发挥公有、私有两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奠定了制度基础,支撑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成功解决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历史过程,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实现小康”到“以人为本”,再到新时代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8]136,推动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18]136。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等诸项事业持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节节攀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人类发展指数、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也大幅度提升。中国走出了一条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同向、同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始终贯穿和蕴含在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震撼了世界,“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方案”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
第一,实现现代化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方案”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密不可分,这样的发展制度带来的结果不容乐观,资本主义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最大化地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8]147。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在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作用显著。“市场”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非全部作用;“市场”也有弊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会自发地、主动地追逐利益最大化,市场主体受利益驱使往往会忽视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和生态利益,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微观性和自发性,无法保证宏观经济结构的平衡。不仅如此,诸如枪支弹药、生态环境、就业、国防、治安等特殊商品和公共服务,市场“调节不好”或者“调节不了”。在中国,“市场”的这些弊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市场监管以维护并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制定并实施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加强并优化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在于合理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职能[20],使“政府”与“市场”两者都发挥好自己的优点,推动形成“政府”与“市场”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无法想象、更无法做到的事。
第二,实现现代化要摆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中国方案”超越了资本主义开放方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二战结束后,很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迎来了独立,不少国家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希望依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但这种“依附型”发展方式不仅不利于现代化建设,反而在发展过程中受制于发达国家,最终在发展中丧失了主动权。而选择“封闭式”发展方式的结果也被实践证明效果不佳。落后国家要摆脱这些困境,“发展方式要转型,对外交往方式要改变”[10]。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对内注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外积极应对而非回避经济全球化,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促进现代化快速发展”[21]。中国的现代化既非“依附型”现代化、更非“封闭式”现代化,不仅主动参与、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挑战,而且自始至终保持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方案”破解了落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一方面,“发展并非单一指向经济,其他建设事业(文化、政治、外交等)也共同进步,避免出现有增长但无发展的‘低度发展’现象”[22]163;另一方面,打破了落后国家实施的“依附型”或“封闭式”发展方式,在发展中既掌握发展的话语权、又注重赢取发展的主动权,既实现了发展、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
第三,实现现代化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方案”破解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为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资产阶级不会考虑甚至牺牲生态环境,更不会顾及生态效益。资本主义虽然为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成果,但却为之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不堪重负。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国家还推行生态殖民主义,通过污染转嫁等较为隐蔽的方式,将污染物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此减轻本国生态环境压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蓝天白云”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巨大优越性,中国始终将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的民生福祉、将实现全球生态价值正义而非生态殖民主义作为国际责任、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理念,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思想上尊重自然、行动上保护自然,“以对待生命的态度来对待生态环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8]230,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兼得的“魔咒”。
第四,实现现代化要处理好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中国方案”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国强必霸”逻辑。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西方国家崛起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不断对外进行资源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战争的历史,“国强必霸”是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争的事实。正因为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奉行“国强必霸”行动准则,“国强必霸”似乎成为现代化国家发展和崛起的“铁律”。但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9]461,“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1]59,中国的现代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中国始终恪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念,在国际舞台上始终践行公平、正义准则,尽己之力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对他国进行援助时绝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中国在道义上保持浩然正气,公平、公正地履行国际责任,勇于承担而非推卸责任,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同时组建八千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向非盟提供总额为一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9]526为促进世界繁荣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与国际性组织响应并支持,不少早期项目已经开花结果”[23]。中国支持建设的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内的多个新型金融机构,已经为不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融资便利。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讲话时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八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六千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七千五百亿美元。”[9]546“中国方案”的这些鲜活实践已经开始造福于世界人民,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持续繁荣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中、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应运而生。“中国方案”的“出场”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而且向世界表达了“中国话语”“中国责任”和“中国担当”。“中国方案”为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样本”,也为当今世界的国际治理、国际秩序重构提供了备选“方案”。但是,“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24]“中国方案”虽然植根于“中国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不会拒绝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不会跟在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更不会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中国方案”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必将在不断解决中国发展问题、回答人类面临问题的实践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