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2-21 18:35程倍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无锡中华育人

程倍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悠悠文化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着丰厚的滋养,代表了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至关重要。

在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实施,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成为了国内不少高校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成效屡屡见诸报端,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一、当前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主要举措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虽然表述各有不同,但各高职院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举措大致都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理论育人,阐发文化精髓

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

(二)实践育人,丰富践行活动

开展各类文化践行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并受到教育。例如举办文化大讲堂,通过传统文化讲座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赴全国各地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基因;利用重要节日举办仿古纪念活动,增强传统节庆的仪式感,让学生在民风民俗体验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环境育人,营造人文氛围

建设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基地,打造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各类场馆,设置特色景观、雕塑等,打造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特色校园文化;运用校报、网站、微信微博、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各类载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浓厚校园舆论氛围。

二、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由于受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只有感知没有思考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通常可以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阶段。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3]。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处于宣传、体验的层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只限于感知阶段,部分学生达到记忆阶段,能够通过思维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以思考和运用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时间上仅限于在校阶段,难以深入影响其后的行为实践和人格养成,学生的受益程度非常有限。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只有套路没有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多采用与本科高校相同的育人模式,讲座、选修课、学生活动大同小异,最大的不同在于体系的凝练和材料的表述上。如此一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难免落入了窠臼,变成了同质化严重的套路。这种做法虽然借鉴了较为成熟的育人经验模式,但是却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和育人模式的特殊性,割裂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特殊联系,文化育人实效尚且难以保证,遑论在实效基础上创出品牌和特色。

(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只有传承没有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育人实践的主角,本应是学生们渴望了解并持续关注的重点。但是实际却是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它在学生的印象中不过是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古代故事、一场唱腔地道的戏曲,又或是对着圣贤画像的一个深鞠躬。在一阵热热闹闹的宣传和体验之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又再一次被束之高阁,并没有被赋予创新的生命,所以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当代青年的心里。

三、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特殊性

要讨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中的举措,就不能绕开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高职学生的特殊性

高职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低于本科学生,理解力方面稍有欠缺,对于太过高深和晦涩的文献及表述通常难以很好理解;兴趣点方面也有所不同,往往动手能力较强,更偏向于实践活动而非理论宣讲。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应该尽量避免将他们囿于课堂进行单向度的口头讲解和传达,要强化体验和实践,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传授给他们,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更多的兴趣点[4]。

(二)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只有三年,产教融合是其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鲜明的特点。相较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于学生顺利就业并快速上岗,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衔接。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也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育人举措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自主创业。一切育人实践都应该为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不应该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及技艺传承创新的实践路径。

(三)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不少高职院校所在地也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文化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源于本地、就业于本地,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过程,用当地的文化来教育学生,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更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感,不仅能够提升文化育人实效,还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建议

感知是人们认知过程的第一步。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同样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因此,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高职院校首先应该通过常规的课程、活动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宣传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需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宣传普及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院校自身专业特点,要有针对性地阐发文化精髓,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易感知、有特色、进头脑。

此外,基于上文中有关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特殊性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增强文化育人实效性,高职院校还应在常规理论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的基础上,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将产教融合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过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互联网商业模式,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之道。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多年前便开始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2012 年起,学校建立并获批了无锡市非遗示范传承基地、江苏省非遗研究基地,成立了传统文化技艺协同创新中心,并以此为载体,围绕非遗传承开展校园讲座、成立学生社团、打造公共选修课等,搭建起了传播非遗文化、教授非遗技艺的立体式网络。笔者将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着重论证上述观点。

(一)传承:引入现代学徒制,打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之基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鲜明的特点,传统技艺传承最早采用的也正是师徒传授的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可将现代学徒制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更有助于学生在传统技艺方面的技术技能培养。

惠山泥人是无锡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作为无锡的城市文化名片,其元素已经渗入到城市的多个方面,包括高校的教育之中。和其他地处无锡的高校一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通过讲座、选修课、学生活动等形式,在学生中持续进行着惠山泥人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但亚太工艺美术大师、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喻湘涟却有着不同的忧虑,在她看来,传承人“断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学校通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开办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班,将现代学徒制引入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

非遗传承与创新班围绕非遗传承开展系统教育,但在“学院派”做法的基础上保留了传统“师徒制”的传承方式,柔性引进非遗大师常驻学校授课,开展传承人传习工作,建立梯次培养机制。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传统技艺教学,让学生不仅练就了纯熟的手工技艺,更学习了大师的“匠人匠心”。

学校目前已开办四期非遗传承与创新班,累计培养学生220 余名,其中20 余人次在全国、江苏省和无锡市的文化赛事中获奖。2018 年5 月,新开设的紫砂陶艺工艺班、惠山泥人工艺班也开始招收学生,40 余名同学正在此随大师学艺,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滋养。将现代学徒制引入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育人成效显著。

(二)创新:打造特色工作坊,注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之魂

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传承大师的传统技艺,更关键的是要从传统中走出来,用创新的思维进行再创作,最终还要让传统延伸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再创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专业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走“保护、传承、创新、延伸”之路,引导手工艺向现代生活的实用功能转型,为文化传承注入创新动能。学校结合地方文化特色,重点打造了锡韵创意工作坊、染碧坊、吴文化服饰工作坊、陶艺工作坊、皮具工作坊5 个“非遗文化”工作坊。学生们在习得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了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元素,不仅实现了理念创新,还创作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产品。例如,学生们亲手制作漆器、陶器等传统手工艺品,并将其应用于室内设计方案;学习传统扎染技术,并融合泥人造型亲自设计制作围巾服饰;将惠山泥人、十二生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融合惠山泥人的造形风格和表现手法,设计制作摆件、布袋和钥匙扣等生活用品,不仅传承了无锡非遗文化,又兼具现代感和实用性。

学生设计制作的文创作品,累计获江苏省各类大赛奖项16 项,其中特等奖1 项,一等奖3 项,二等奖5 项,三等奖7 项。锡韵创意工作坊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获得了一等奖,这也是无锡开展“非遗进校园”以来,无锡高校首次站上国家级展示平台。

正是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注入了鲜活因子,才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不再局限于感知阶段,促使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为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三)传播:发展互联网商业,扬起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之帆

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成果不仅要“做得好”,更要“走出去”。高职院校应抓住创新创业之机,结合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一新经济业态,“借船出海”,引导学生积极创业,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的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依托“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这一平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设计和大学生创业、互联网经济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跨境电商将非遗文创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截至目前,学校创业园已有5 家跨境电商公司从事文创产品设计和销售,业务范围覆盖俄罗斯、美国、东欧、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此一来,不仅凭借创新的产品打开了国际市场,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创产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方面实现了双丰收。

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新思路。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将产教融合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全过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之源。

猜你喜欢
无锡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无锡一棉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