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映筱 刘 芹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淄博 255000)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指在认知、理解、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积极肯定的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应有的自信心,科学理性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多样性以及与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自觉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社会担当与时代重任。学术界对此项研究的成果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等角度考察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社会思潮视角考察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拟以此视角分析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在九十年代后期及新世纪初期出生的,这正好是中国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生活成长发展的家庭、社会及教育环境与前几代学生有着较大差别。面对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转型,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有其自身特点。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状况都是健康的、良好的,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他们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能够正确地分析、认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理解及接受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情况:
一是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隐性育人功能,存在着“无用论”、“过时论”等错误观点。他们从实用思维与功利角度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多大用处。这类同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较少,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基本概念、主体内涵、功能作用及价值意义等方面的主动了解与正确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基因的聚合体,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对于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提升、优秀个人品格的养成、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涵育作用,是大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软实力。但有些同学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给个人发展带来多大多好的功用,对个人成才发展、将来工作就业所起到的作用不够明显,对社会经济运行发展难以带来显性的经济效益,是否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素养对个人成长成才及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认为这些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大多是没有用途的,因而忽视、淡化、蔑视甚至是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历经千百年的积淀,随着时代发展,在传承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地进行着与时俱进的转化与创新。经过历史性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后,被传承下来的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及成长发展中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伦理精华,那些不适应于时代发展的、无法进行时代性转化的内容则被淘汰掉了。个别同学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发展及其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与表现形式的自身转换,只看到那些被淘汰性内容,于是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因而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现象。
二是形而上学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认知片面化或简单化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辩证地认识和理解,这是正确的认知态度及原则。但个别大学生在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出现误区,要么全盘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么崇洋媚外,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着盲目倾向。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且富有激情是其重要特点,但也容易受到人、事、时、势等因素影响,对问题的认知分析还存在着不成熟之处,有些同学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带有偏激色彩,往往会采用片面观点,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化、简单化、粗暴化的误区与倾向,表现出片面主观地缩小、夸大与虚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三是在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置身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之间,尤其是在比较自身与他者的文化差异时,大学生在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容易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估水平存在着过高或过低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对西方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崇拜与效仿,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在大学校园中的盛行;对西方物质文化的崇拜及西方奢侈品的物化崇拜,折射出大学生群体中消费文化的异化现象;认同并崇拜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集体、讲伦理、强调责任奉献的优良传统,蜕变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缺失,缺少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目标动力等,这些认知误区都不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教育目标的实施。
从社会思潮视角来看,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到实用功利思维的影响。实用功利思维有其重务实求新进取的一面,但其对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明显存在着。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上以“是否实用或有用”为判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这种实用主义的思维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以显而易见的外在结果或获取经济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行动导向与评价标准,以获取满足为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只看到实利、实惠的物化利益与自身需求满足的一面,却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涵育作用的功效与作用。
目标的唯一性取向决定了实用主义思维判断标准注定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与价值取向。一般而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利性指的主要是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如部分大学生以实用好就业等显性指标为标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重视考证、培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轻视学生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谈不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树立正确、科学及理性认知的原则立场与价值观,不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淡化了对自身所承担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意识等。
二是受到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消极影响比较明显,它主要是采取夸大、缩小、虚化、否定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近现代以来,近代中国的国力衰微、贫穷落后是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所导致的。但部分人并不能正确认知造成这一历史事实及现象的根源,仅仅简单化地形成了中国技不如人、艺不如人、政学皆不如人的认知,将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挨打简单地归因为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阻碍,部分人在偏激的、不理性观念指导下,过分抬高他者文化、降低自身本民族文化地位。部分学生受这种观念影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化及现代性是不相容的,传统文化给带来的是沉重的传统包袱,无法科学辩证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心理认知结构上淡化、排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受到西化思潮的影响。在以全球经济化、社会现代化为标志的世界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西方国家以输出“普世价值”为借口,不断渗透影响干扰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大学生,他们对中国广大青年群体进行渗透、拉拢及西化教育,企图分化、瓦解、颠覆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势必就会影响到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置身于中西文化比较的世界大背景之中,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存在着极端化错误倾向。要么是文化自卑现象,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么是文化自负现象,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远要好于世界上其他各民族文化。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在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自信,认为西方国家的物质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质量好、水平高、技术先进、理念现代等优点,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盲目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大学校园中部分同学在对待中西文化价值取向及日常生活学习中以追逐西化生活方式为荣,忽视淡化本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对于过西方洋节更为感兴趣,并认为这般行为更时髦、更有价值等。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及文化环境方面都有较大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国家软实力也有较大提升,其中包括世界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的增强,这都为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一是党和国家的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政策保障机制。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04年,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及指导思想原则等内容[2]。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目标[3],这些政策对于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政策保障。
二是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传承、发展、创新,这是有效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特标识和内在的精神基因,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在世界人类发展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实现其自身发展转化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时代发展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相结合、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积极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启示大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及表现形式。
三是加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教育,这是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大学生是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管理者与参与者,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肯定、科学理性的认知理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如何有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进而自觉地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促使他们成长为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自觉地增强对不良文化价值观的判断力、抵抗力和免疫力,这就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旨所在。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渠道。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教育主要表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判断力与识别能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在新时代大学课程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教育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氛围相结合的整套设计与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自信教育氛围,可采用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第二课堂、自身学习与集体学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及学习途径。
四是构建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同培养机制,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氛围、大学生自身群体环境建设等相关因素。其中在学校课程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等方面,努力创设健康的、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它们在增强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同向聚合作用。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科学理性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与创新转化的精神[5],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能够获得大学生喜爱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更要利用信息革命成果及现代化媒体工具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程理念与全社会的协同培养机制。
总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文化自信实施的重要环节,只有对本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价值的肯定与认可,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而不断增强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