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不断推进以及“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了来华留学生新的发力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的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31.72万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总人数的64.85%,排名前十的生源国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七席。这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承担着作为中国和他们的母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的使命。
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的一座以商贸、流通为主业的城市——义乌,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有将近70%的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在学习之余也推动着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习近平主席曾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最好钥匙。”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础。“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共约78种官方语言,2400余种民族语言。而中国也是地大物博,幅员辽阔,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方言更是众多。要实现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首先就要实现语言互通。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历史的产物。“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孕育了博大精神的文化。这些文化随着时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更没有文化的传递。语言的进步可以促使文化发展的进步。因此,对于这些在义乌学习和生活的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汉语,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其传递的内涵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提出了文化认同的理论。“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区域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区域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绝不应该是分散的,而是能够向社会提供某种文化认同的对象的;同时它又是丰富的,内部有张力,包含着不同的、相互质疑的部分,因此也就能吸收来自外部的其他文化的营养,不断发展自己。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界开始认真研究文化与语言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戚雨村1994)。面对这群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考虑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教什么,是让他们仅仅掌握这门语言还是让他们在掌握这门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从而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本次研究选取了在义乌求学的三组不同汉语水平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零起点、中级和高级,采用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的形式,了解这些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国籍、年龄、来华时长、汉语学习时长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如对中国文化是否感兴趣、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以及是否会庆祝中国的节日等。
来义乌求学的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是通过家人及朋友的介绍慕名前来,他们之前对于中国、对于义乌的了解很有限。通过调查问卷发现,这些留学生来义乌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学好中文回国后可以找份好工作、以后在义乌开设自己的外贸公司、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感到好奇等。通过调查还发现,留学生的性别差异对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来华时间的长短以及自身的汉语水平则与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在义乌学习一年以下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他们初来乍到,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但是因为语言障碍,无法准确全面的去了解自己目前所处这个环境的文化,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媒介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来中国已学习1-2年时间的留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可以用所学的语言来简单地感知中国的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明显高于来中国学习时间在1年以内的留学生。而学习时间在2年以上的留学生,随着他们学习时间的增长以及学习层次的提高,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国文化,受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以及可以借助的媒介也会更偏向于中国化,即用中国人的思维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也更高。
基于留学生汉语习得与文化认同情况的分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共建中来。许多人意识到汉语在自己国家发展中以及与中国的合作共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也逐年增多,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学好汉语,可以参与到“一带一路”到建设中去。但是大多数的留学生也仅限于将汉语学好,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微意识到汉语习得与中国文化的相互作用。通过汉语习得,他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从而使他们与当地人的交流变得更加的顺畅,同时中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当地文化。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不同的地方具有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因此随着交流的深入,这些学生对于当地文化会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也会进一步提升。反之,对中华文化认同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也会促进他们对于汉语习得水平的提高。这些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程度的提升会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从而获得更高品质的汉语汉语输入机会,习得更多的汉语技能。
对待汉语的态度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因此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有必要端正留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心理上接受汉语以及中华文化两者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课外活动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留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汉语知识进行实践,并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针对不同阶段的留学生,我们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交际活动,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汉语水平、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选择参加。对于刚来华不久的留学生,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对语言能力要求不高、注重体验和实践,并且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比如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划龙舟活动,让他们借此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也可以组织他们练习太极等。对于初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汉语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适当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的活动,比如和中国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情景剧表演或者参加歌舞类演出。对于水平更高的留学生,应该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文化意识,将语言和文化两者结合起来。比如,可以组织汉语水平高的留学生观看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戏曲演出并参与表演。中国各地有不同的戏曲种类,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独特的文化,留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戏曲形式的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留学生只有将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相结合,才能更加顺畅地运动所学的汉语知识去进行交际,从而进一步推动交际的顺利开展。
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留学生能够流利、准确的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课堂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场所。根据调查了解,在目前的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在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上更偏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等传授,对于中国文化等文化课程的教学却很有限,即使有相关的课程,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学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三部委联合颁发的《42号令》第十六条中明确提出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虽然国家仅对我国学历留学生教育课程设置作出了强制性要求,但是没有时间上的硬性规定,而在非学历留学生教育课程设置却没有任何要求。因此,为了促使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在学历留学生和非学历留学生教育上都应该设置中国概况课程,让他们增加对中国文化地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学习。在中国概况课程的开设时间上,建议以一年为基础。
此外,有条件地开设跟中国文化相关的第二课堂,比如中国书法、剪纸、国画、茶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通过这些第二课堂的开设,结合先进的互联网教学技术,引导留学生直观全面地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发挥他们在汉语习得和中国文化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感,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势在必行。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学理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来自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在宗教信仰、文化理念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与中国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来到义乌求学,人生地不熟,心理上和身体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些存在的差异,做好心里疏导工作,为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相处营造包容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能够在和谐共处的环境中融入校园这个大环境中,体会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要不定期举办由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有利于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助于加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留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优秀的文化校园的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一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来就读,从而为学校在世界上创造更好的声誉,并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对进一步的了解。
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衡量“国际型国家”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汉语的“第二语言”人口,汉语国际教育是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沿线是全球语言多样性最为丰富、文化差异性最为突出的地区。随着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多不断增加,在华学习时间的增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从而成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帮助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语言互联互通中实现文明传承和心灵沟通,形成多语言共声、多文化交响局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