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公众参与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019-02-21 12:29蔡宇曦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媒介公众意识

蔡宇曦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一、媒介融合中公众在新闻传播中身份的转变

传统媒体下,公众长期以新闻信息接受者的身份被动接收信息。媒体给公众报道什么,公众就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尤其是媒介融合这一传播学新的变革后,新闻传播在媒介交融下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人们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通过网络分享,并能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新闻传播的新通道也随之产生。这一新的通道带来的新的表现方式不仅使得人们接收新闻的方式与渠道上更为灵活,同时也使得人们最大化地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的队伍中来。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实践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新闻形态,即“受众参与新闻”。它是指受众参与到传统媒介组织和管理的大众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新闻采集、生产和传播样态。[1]在这样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众参与新闻的传播活动可以是主动成为信息发布的主导者,自己直接在网络上发布新闻信息;或被动参与新闻活动即将新闻信息提供给传统媒介机构,在其组织、把关审核后发布。在一系列网络信息的表达和分享的实践中,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相对的传播的自主权与主动权,公众对新闻信息的传播热情空前高涨。例如,2009年伊朗选举之后以及2010年冬天,伊朗爆发了大范围的街头抗议活动,抗议选举欺骗,而公民记者们就靠着手持的手机照相机报道了这些抗议活动。

二、媒介融合下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意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又一重要的平台渠道。在这个渠道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通过网络接触新闻报道,这一变革使得“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不再专属于经过正式专业教育和训练的专门人士,公众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介方式,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及丰富性。由于公众并非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因此公众传播的新闻题材更为灵活,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拥有较大的生活贴近性,包括各种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件,或带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事件。而这又赋予了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更多积极的意义。

1.公众的自我“把关人”意识使新闻传播实现进一步“分众”,提升新闻传播效果。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大多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或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传播的信息内容带有较大的分众意义,公众个人的账号带有较强的个人风格或地域性,其信息的选择也有所分类,也使得人们可以更自由的选择自己想了解的新闻信息,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具针对性,新闻传播效果增强。

2.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提升公民的民主素养和激发社会意识觉醒。网络中公众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与评论这一民意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刺激了公众的社会意识觉醒。人们广泛参与网络民意表达,并且这些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这就增强了公众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身份和责任,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如在一些自然灾难或突发事件的第一手新闻信息资料往往并不是掌握在专业的新闻记者手中,而是通过公众拍摄记录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这一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仅在较短时间内传递信息,更多时候对于政府及时采取应对灾害意外事件的措施也有较大的意义,而公众的社会意识也在这样的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凸显了出来。

3.公众参与新闻传播反应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公众所传达出来的代表“民意”的新闻是现实的“镜像”,[3]即民众会将自己所关心的、关注的事件与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出来,以用以表达自我的观点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公众直接在网上提出和传播某些社会问题,赋予一些问题以“显著性”他们将这些事件作为“议题”提到公众的“议事日程”上来,从而使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在接受者这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4]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在网上曝光后即被网友广泛转贴,当年10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第三次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即根据三鹿事件中暴露的问题以及网民对于如“免检”制度、地方瞒报事件等质疑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革新。而2018年最受关注的媒体事件之一的“疫苗事件”,自媒体兽爷在名为《疫苗之王》的文章中将国有疫苗生产企业长生生物是如何被窃取,如何在人为操控下把控中国疫苗市场,甚至生产假疫苗造成严重的影响等新闻事实进行了曝光。文章刊载后的两天内国务院总理与习近平主席先后对此事件进行了批示。这两个事件虽然时隔十年之久,但都凸显着公众通过参与新闻信息传播及时有效地反应社会焦点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消极影响。在数字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充当记者并开始报道新闻,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增加了新闻传播信息来源的广度与多元化,但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经过了编辑的把关,即它们并非总是可以让人相信,即使这些新闻多半通过博客、网站或主流新闻媒体传达给公众,却又难以避免信息可能存在的失真、主观以及舆论可能带有的偏见性等方面的问题。

1.公众发布不实的新闻信息影响网络媒介的公信力。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2]缺乏了真实性的新闻就失去了其意义与价值。公众发布的新闻信息大多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进行发布。网络渠道的信息发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其在审核上相较与传统媒体较为宽松,大部分是通过社交账号发布,未经过信息核实的机制审查。第二,发布信息的成本较低,发布者不需要经过长时间调查形成结论,只需要仅仅一小段视频、几张照片或者几行文字就可以将其所要传递的信息发布出来。而在这样的特点下,部分公众会为了博取点击率炮制杜撰不实的新闻信息并进行主动传播。比如通过摆拍的照片、进行恶意剪辑的视频、再配以耸动人心的文字等等。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媒介的融合中,新的社交媒体将传统媒体中的信息收集和发布者由新闻工作者扩大到公民。公众由于其非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因此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身份与其说是一个新闻的传播者不如说是一个信息的“首告者”,[6]而对于“首告者”而言,信息的速度是其最具有的优势与价值,为了迅速的将其认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出去,公民的新闻传播缺乏一个传统媒介新新闻传播所需注重的重要过程——对信息的核实,导致其在对新闻事实的把关上容易存在疏漏,易将未被求证但个人觉得有趣或根据个人判定有社会意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虚假的信息掺杂在真实的新闻信息中让人无法进行一一分辨,就会导致公众对于网络的新闻信息都持有怀疑的态度,从而损害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

2.不良的新闻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表明截止去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29亿,其中手机网民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同时,现在的居民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效率得到提升。网民数量的增加使得网络中的言论更具个人特色,因而网络中其所发布的新闻信息并不都是理性的、客观的,有可能只是某些个体自身认知角度偏离或者有意作为的情绪宣泄对某个事件进行断章取义甚至颠倒黑白的大肆渲染,而这样的信息在未及时把关下就容易引发不良的影响。

而在网络中,个人由于意见处在“少数人”的领域里不敢表达,这无形中就会带给受众一种不全面的不实的信息,人们的认识也会在网络里某个相对封闭的舆论环境下被一些假象所影响。人们会更多地去注意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似的意见,并与其意见相同者进行沟通,甚至相互形成舆论上的支撑,而与自己所持的相反意见则在这种情势下变得容易忽略,甚至不再存在于这个相互交流的群体中。而当偏见的观点或错误的信息在经过不断的累积与叠加后,只会往错误的方向继续偏离,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极端的观点。

三、“自律”与“他律”并行提升公众新闻意识促进我国新闻传播发展

(一)培养公众的新闻意识,增强“自律”。公众并未像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一样接受过系统的新闻意识和新闻专业知识培养,因此这类人群在将信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发布时,对自我的言论并未从新闻传递者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对新闻的基础要求并未有过专业的了解,甚至部分人群对自己的新闻传播者身份并未知悉。因此,在这样的媒介融合环境却,对公众这一类特殊的新闻信息传播者,必须培养其具备基础的新闻意识。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新闻意识进行培养。比如在网络平台上对公众进行新闻意识与媒介素养的基础宣传,通过一些小动画等轻松的方式将新闻意识与媒介素养的培养渗入到公众群体中去。同时,将各级学校作为新闻意识与媒介素养提升的普及平台,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在课堂教育中引入对学生新闻意识与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也通过学生从另一渠道将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的基础知识引入家庭,建立其全民的新闻意识培养机制。让公众在了解新闻行业的前提下进行自律,保证新闻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与理性化。

(二)专业新闻从业人员配合国家严格网络新闻信息的求证与监控,有效实施“他律”。“新闻出口的多元化和信息源的多元化”易造成虚假新闻的滋生,国家目前已经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监督,已经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进行了较为有力的监控。例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针对目前新的社交媒体的类型,以及其中出现的新闻信息内容做了新的界定与要求,将新闻信息的内涵从原有的时政类扩展到涉及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可能引发公众社会讨论的新闻。而受法规监管的媒体也将各类如微博、论坛、公众号、甚至网络直播都列入其中。但仍有部分人员心怀侥幸,为一己私念发布虚假新闻。这一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新闻信息的监控,将更加有效的实施“他律”。

同时,对网络传播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验证还需要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中发挥自己在新闻传播中的信息核实角色,始终坚持以真相、语境和平等为重,配合做新闻信息来源真实性的有效核实,从而保证新闻源头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结语

尽管公众参与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在提供给我们更及时快捷更丰富广泛的信息的同时会掺杂一些无效、偏差、虚假甚至恶意的信息。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公众新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媒介意识修养的提升,公众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一定会越来越向着理性化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网络舆论监督的进一步完善,一个成熟的网络媒介和一个成熟的网络群体必将形成。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与新媒体的便捷性、高效性融合起来,必将为将来新闻的传播的发展赋予新的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媒介公众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