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永杰 张晓林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之后,再一次从教育理念的认识角度、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谈健康。青少年学生只有养成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智,才有可能担当起创造生活的重任。所以,关注健康、重视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健康是人们对自己身体、心理、精神等适应自然界和社会状态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健康的内涵,随着科技发展及人类认识的日益深化,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传统的健康观已被现代的健康观取而代之。
健康与疾病相对应,互为反义词。《说文》释健:伉也;释康:谷皮也。健的本义是指强而有力,有健康、健壮、健全的意思。康的本义是指谷皮,会意有饭吃、有力气,转意安宁、康乐、无病的意思。健康合为一词,表达的就是人的生理机能正常、健壮安宁的意思。疾病一词,本义就是身体受到外来侵害而出现的不适感觉和症状。健康与疾病相较,健康的概念相对模糊,疾病的概念相对明确具体,加之疾病更容易被人感知,消除病痛更为人重视,所以人们往往把身体处于没有疾病或缺陷的的一种良好状态,看作是健康。这就是传统的健康观,把健康理解为“三无”[1],即无病、无伤、无残。
1. “三维度”健康观念
随着科技、社会发展及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健康及其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也在不断深入和全面。上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中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1]1这种“三维度”健康观,即从三个维度看待健康:既要身体好、也要心理好、还要社会适应好。这是对健康认识的一次飞跃,把健康内涵拓展到一个新的认识境界[2]。
2.“四维度”健康观念
继提出“三维度”健康观念之后,WHO又在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度”的基础上,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范畴,提出“四维度”健康观[1]3。缺乏品德修养的人,必然导致不道德行为发生,这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而且还连累危及他人健康。所以,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是对健康内涵的深化和拓展。
3.“七维度”健康观念
随着对健康内涵的进一步认识和总结,人们提出了新的“七维度”健康观[1]4 ,健康维度已从WHO提出的三个、四个发展到现在的七个。所谓“七维度”健康观,就是进一步把健康及其关联因素细化为躯体、情绪、心灵、理智、职业、环境、社会等七个维度。这种观点,不仅细化了原来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维度,还从更宏观的视野把涉及健康的因素纳入进来,有利于人们从多维度认识和应对健康问题。
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健康亦是相互作用的动态多维度结构,所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健康的内涵一定会再扩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非常关注,多次就健康问题发表讲话、作出指示,并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3],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摆在首要位置[4,5]。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健康对于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他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6]这足见人民健康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是立足于现代健康观强调的重要教育理念。将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理念,揭示了健康的首重地位,体现了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大创新。
健康对于人的生命活动而言,是生命机能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和前提。人人都期希望健康长寿,既创造生活,又享受幸福;没有人愿意疾病缠身,也没有人在健康、幸福的时候愿意结束生命,这是人性使然。“幸福乃是享有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免除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美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7]由此可见,幸福的客观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完满,而健康无疑是幸福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对人性的回归,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身体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早在育才学校创办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8],因为,“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9]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强调德智体是同步发展的,且“德智皆寄于体”[10]。习近平非常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希望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把身体锻炼好,把知识学好”[11],明确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2]。这是对长期以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等问题[13]的指正。青少年学生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成长。相较而言,知识学历提升是阶段性任务,而身心健康成长则事关人的一生。只有身心健康成长,拥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品德,才能为走上社会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要全面发展,无疑要有充满活力的肌体、美好的心灵、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高尚的道德、健全的理智等等。惟有有保持健康,才能支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对健康的重视,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的向往,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就是对生命的执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懂得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使得全社会健康意识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健康意识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系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理应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共同的责任。所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于引导全社会增强健康意识、各自承担应尽义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启动健康中国建设,到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再到党的十九大部署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作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强调:“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如果群众患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沉重代价。”[14]健康的人民从何而来?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摒弃有损于健康的陋习。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从而引领社会风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意味着活力、创造和幸福;不健康则意味着疾病、痛苦和折磨。无论是创造生活,还是享受生活,健康都是“幸福的载体和创造的手段”[15]。有健康不等于有一切,但没有健康一切便无从谈起。所以,相较其他而言,健康是第一位的。健康关乎个人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关乎国家前途、关乎民族未来,重视健康、践行新的健康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回归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增进全民健康意识,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