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林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意象是认识主体对它所在的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形象性”,即形象易识别的城市。好的聚落乡村同好的城市一样,具有可意向性。黔中屯堡聚落因其独特性而具有深远的历史、人文与艺术价值,因此本文借助凯文·林奇的意象设计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云山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从形态肌理、空间格局以及功能划分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屯堡聚落的空间特征。
云山屯、本寨、雷屯以及小山寨等8个屯堡村寨组成“云峰八寨”,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阵营。其中,云山屯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可通过对它的研究较为清晰地了解明清屯堡聚落的大致面貌。云山屯位于安顺大西桥镇,因明代的调北填南而建,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自然环境益于耕种。通过对云山屯的实地调研,笔者按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5个要素归纳整理村落空间要素,并以这5个方面逐一进行论述。
云山屯道路主要有2种,主街和巷道。主街由一条通往云南的驿道发展而来,长600 m,东起前屯门,西至小屯门,向南延至后屯门。云山屯的主街在空间结构上来说是整个村子的“骨架”,将巷道、广场以及建筑等串联在一起,对村落的空间形态起着重要作用。主街是多种复杂功能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通过主街人们可追寻云山屯的发展脉络。巷道是主街的衍生,彷佛织网般密布在云山屯,连接了主街与广场、祠堂及宅院。巷道蜿蜒曲折,宽不过2 m,最窄处只有0.5 m,或散布在建筑之间,或连接村落与田野[1]。总的来说,村落里的建筑、广场以及水井等要素与街巷关联紧密,街巷生长到哪里,它们就分布到相应的位置。道路决定着云山屯村寨的空间形态发展,给聚落带来秩序与活力,是云山屯一个重要的空间意象。
云山屯的边界除了自然山体、植物景观之外,还有人造元素的寨墙和屯门。这些边界不仅构成云山屯村寨安全保障的重要元素,而且丰富了进出村寨的空间景观,使云山屯呈现出军事屯堡的鲜明特征。边界不仅是防御的第一道封闭线,还与巷道、碉楼和住宅一起构成“点、线、面”的强大防御体系[2]。对于聚落中的住宅来说,院墙和宅门限定自家领域的同时,也构成巷道边界的一部分。
对于区域的解读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军事武备思想下规划出的整齐划一的聚落格局,多出现在地势开阔平坦之地;二是聚落体系因设置了若干屯门,整体更为坚固严密。云山屯属于后者,首先利用三重屯门(前屯门、二屯门、后屯门)将村寨划分成诸个大区域,然后在各个区域内利用巷道细分为若干小领域。屯门在此之中具备了一个分割防御功能,既使各个区域相对独立封闭,又是连接各区域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用。
空间之间的交汇点即是节点,把云山屯分隔成数个相对独立的“段”,同时又通过节点把这些“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大更完整的聚合空间。不同的节点元素蕴藏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怀,由此产生不一样的空间意向。笔者根据其性质特点,分为村落起止点节点要素、公共设施节点要素、公建及遗址节点要素以及民居节点要素4个方面[3]。村落起止点节点元素包括前屯门、后屯门和小屯门。东面为前屯门,西边为后屯门,两屯门之间又有小屯门。起点与终点是体验者进出村寨的重要仪式空间,宣告了空间权属的变化,是村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公共设施节点元素由广场、城墙残基及遗址和密布在村寨中的数个水井构成。该节点元素或以规模、或以数量、或以其特殊功能区别于周围的环境。公建及遗址节点元素包括近代学堂、戏楼、财神庙以及前屯门。这些节点因为其特定属性,在精神上是某一特定人群寄托情感的场地。民居及遗址节点元素包括洋房、杨徐方处、花雕以及“德生昌”中药铺等。云山屯的民居遵循江南汉民居的传统,同时因地制宜采用天然岩石作为主要建材,是江南文化与喀斯特地缘的结合,对村落意象的延续与深化有特别的历史价值。可见,云山屯因具有军事、居住双重功能,节点要素内涵丰富。
聚落中同一个空间元素因为研究视角的不同,可能会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意向表现。例如,云山屯的戏楼既是节点元素,又是标志物元素。此外,标志物元素还有散布在村寨中的古井、马道、栓马石以及上马石等[4]。标志物元素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造技艺而具有不可替代的视觉意象标志性,属于特定时期的历史遗留物件,具有浓厚的历史色彩。
将意象理论应用于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仅能促进意向理论的本土化,也能总结出具有意向价值的村寨空间特征,从而得出以村落意向为重点的保护发展策略。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找到村落保护发展的核心点可使传统文化得到真正有效的存留与延续,拒绝不顾村落现状的博物馆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