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网络社会治理重要论述 逻辑理路与时代价值

2019-02-21 09:16王仕勇郑保卫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发展

■ 王仕勇 郑保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2018年8月21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就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发表重要讲话;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又就如何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等发表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政治格局深刻调整、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互联网自1994年诞生以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并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就互联网发展及治理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互联网超速发展,“建设世界网络强国”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在网络社会治理和网络发展国际战略方面,他的一些重要论述更是丰富深刻、全面系统,有着特定的逻辑理路和很强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网络社会治理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关于网络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关于网络社会,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共生态。无论何种观点,都表明网络社会既具有社会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安全有序、合作共享、民主平等、依法管理、创新繁荣、造福人类,是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其逻辑理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科学逻辑。这几个逻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网络社会治理问题的本质把握和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理论逻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的思想理论

1.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观点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个性的自由发展、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社会管理要坚持人民参与的原则,将人民作为服务的主体,维护人民利益是社会管理的起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方法包括:制定社会政策,监督社会治理,协调社会关系和提供公共服务等。

习近平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立场,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比如他从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的角度强调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①;他强调互联网监督是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因此网上善意的批评“要认真研究和吸取”,“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②等。这些观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管理的人本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内涵,又结合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网络空间新领域,结合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社会新形态,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的思想体系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等诸多内容,习近平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实际,尤其是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的思想体系。比如他针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现实,提出了“摒弃冷战思维,深化网络安全合作”的思想;针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提出了“促进世界各国和国际性组织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的思想;针对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面临重大问题的共同关注,提出“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等。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网络社会治理这一时代议题,把治理主体扩展到网络社会中所有的行动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把网络社会中的一切行为作为治理客体;把网络社会治理的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二)实践逻辑:对网络社会发展和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科学回应

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传播新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深刻的背景下提出的。习近平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处理了网络社会场域和现实社会场域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处理了国内和国际的关系,他提出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是对网络社会发展和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科学回应。

1.关切和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方法,是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灵魂。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思想,其实质就是立足于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这种美好生活需要,既有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也有日益增长的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与网络紧密相关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有序的政治参与、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更多更好的网络信息服务等。为了“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针对人民群众的这些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针对民主和网络有序政治参与,他提出“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社会秩序”③,以保障网民合法权益;要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努力营造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再如针对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需求,他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正能量传播;“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④;要通过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又如为了让人民能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获取公共服务新平台的作用,他提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⑤等。

2.科学回应移动互联时代世界的新变化

国际电信联盟最新年度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预计 2018 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将达 39 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 5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为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8.17亿。一方面,我国已经是一个网络大国,互联网已经融入我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不仅事关人民群众工作生活,而且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随着近年来国际间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围绕在国家之间的博弈越发明显地从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向号称“第五领域”的网络空间延伸。2007年在爱沙尼亚、2008年在格鲁吉亚、2010年在伊朗和2014年在乌克兰发生的网络攻击,都是“网络战争”的标志性事件。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基于这样的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高度关注网络空间安全”,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

依靠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因其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当代世界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随着传统媒体的逐渐式微,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传统媒体纷纷进军新媒体领域。传播形态的革新带来了“话语爆炸”,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遭受到来自社会内部的压力和源自外部的威胁。

西方国家基于信息制权,进一步增强了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与操纵。全媒体手段的开放性颠覆了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统构建方式,西方国家以双重标准主导并倾销这些开放性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其多维渗透西方价值观的目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所谓的“利益和良心”,通过媒体转型之机新媒体的强大传播能力设置国际议程、定义国际事件、维护所谓“国际道义”、制定国际规则与标准,重点是把控、引导与塑造国际舆论。

基于此,习近平提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努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网络强国,“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⑥。针对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的实际,习近平明确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⑦,呼吁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这一系列论述是对移动互联时代世界发生新变化的科学回应。

3.科学回应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均获得重大进步和发展,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比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随着经济规模增大,能源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瓶颈更加凸显等。

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正走向“全面现代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要求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社会治理更加精准化、公共服务更加高效化。

我们党经过97年的发展,党员队伍规模扩大,结构优化,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如年轻党员数量比例高,流动党员数量大等,需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步有序发展民主、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这就要求党的建设要根据时代变化“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等,“根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用新的思路、举措、办法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⑧。

因应国情党情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这一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⑨。习近平特别强调,要通过互联网和有关制度安排,“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⑩;“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紧迫课题,习近平提出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和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三)政治逻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网络意识形态

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尤其是思想观念的日益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下,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向、理论支撑、目标方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如何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何展示中国道路、表达中国智慧及讲好中国故事等,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1.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近年来,西方利用网络“话语霸权”,加紧对我国实施“软遏制”。如垄断“民主”“自由”话语权,利用所谓“公民社会”“网络自由”等议题对中国发难;大肆炒作中国社会转型期问题,炮制负面话题,干涉中国内政。西方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向我国渗透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的“演兵场”“角力场”,利用网络上广泛应用的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BT软件等,灌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诋毁我们的优秀民族道德文化,淡化民众的民族意识,动摇人们的思想和信仰。

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网络空间资源建设、不同类型意识形态论争的针对性科学性引导、网络群众路线落实、意识形态能力提升、舆论引导角色定位、网络话语权表达、网络社会治理、正能量传播、网络议题设置及话语表达、团结和争取意见领袖、网络社会情绪治理等角度,全方位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如针对互联网领域的“三个地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习近平提出要“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增强国际话语权。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社会治理理念

网络社会治理,要求我们既发展好又要利用好互联网。发展和利用好互联网是网络社会治理的原则要求。针对网络社会治理,习近平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社会治理领域的伦理导向和价值关怀。

网络社会治理涉及意识形态要求、网络群众路线实践、新发展理念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实践、人民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新期待新需求、网络舆论监督等。针对这些内容,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社会治理工作导向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其中,包括坚持人民立场的党管网络原则;保证人民在网络空间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权利;调动人民群众利用互联网参与国家及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在网络社会有更多获得感,在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方面能够拥有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互联网公共服务上台阶、普及化和均等化等思想。

同时,针对政府、企业、社会、网民在话语博弈的网络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网络民粹倾向问题,习近平还提出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问题;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与互联网群众路线实践问题;打击网络攻击、网络诈骗、造谣传谣、淫秽色情、信息泄露、宗教极端、网络洗钱等网络违法犯罪与人民网络精神家园构建问题,以及缩小数字鸿沟与网络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数字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获得感问题、网络空间自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

习近平还提出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思想,他提出要利用网络技术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要增强人民获得感,发挥网民力量多中心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要让人民有共享互联网科技的权利和条件,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网络信息服务普及,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接受网络舆论监督、做好互联网上的群众工作,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促进共建共享,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转变话语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网络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路径。

(四)文化逻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移动互联时代传承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中汲取文化养分,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高度,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善于从文化中汲取“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移动互联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网络文化因网络技术的自由开放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而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文化建设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在移动互联时代,需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需要融入互联网实现继承与弘扬,让人们通过网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

习近平在谈论网络社会治理时,就特别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如针对互联网蓬勃发展之势,习近平借用《韩非子》中“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提出要充分利用时机和条件,使中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在谈到互联网是感知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时,引用王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提醒干部通过网络知网情网意,走群众路线;谈到防范互联网风险意识时,引用《汉书》“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从政治高度谈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谈到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时,引用《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传递“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利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科学应对网络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其网络社会治理思想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

(五)科学逻辑:对网络社会治理辩证系统规律的科学把握

web2.0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网民从单纯的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传播技术使得信息流动呈现多级性,且在各个层级上的传播者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附加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态度。社会性软件使得网络成为一张连接各种信息和受众的“网”,网状的、多元的信息和受众,促进了信息在各个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

互联网彻底打破了人类单纯生活在物理宇宙时空的生存域限,创造了一个由数字化技术支撑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是另一种现实社会,或者说是在虚拟技术工具作用下的现实社会。因此,现实社会的种种社会关系、社会现象等也自然会延伸到网络社会。

基于网络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和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对网络社会的治理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和系统思维。习近平对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施治,坚持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体现出他对网络社会治理辩证系统规律的科学把握。

例如对于网络技术,习近平指出,技术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对于网络社会治理,他强调要坚持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认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因此要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走出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对于网络安全,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网络安全提升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深度融合与相互激化的国家战略高度,把网络安全放置在全球信息化大潮中,提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习近平高度重视对网络传播规律的科学认识,提出必须坚持移动优先战略,运用人工智能,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些观点,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观的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法治意识和战略意识。

二、习近平关于网络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观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互联网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最复杂影响因素、中国人民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层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客观判断世情党情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基于这些科学分析和客观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而在此大环境下,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网络强国战略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理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立足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大国,网络已经深刻影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实际,立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科技创新领域的实际,立足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的实际,立足空间博弈竞争激烈、合作发展成为国际趋势的实际,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这一理想和追求提出的,与“两个一百年”紧密联系。他提出,“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重要论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在网络社会治理方面,他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习近平在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网信事业发展,使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提出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呵护“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些论述,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动力等的认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更是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等重要论述中。如他提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等。

(二)实践层面: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行动指南

建设网络强国,事关国家安全、政权安全和国家发展,其核心任务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要求做到技术强、内容强、基础强、人才强和国际话语权强。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是中国成为网络强国的行动指南,为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厘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社会曾存在着“网络是自由空间,能自组织自发展”,“网络是虚拟空间,是私人空间,不应受制于政府管理”等偏颇甚至错误的观点。“可管可控的网络清朗观”是习近平针对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所提出的网络治理新战略和新论断。针对我国网络安全多头管理、协调不力、统筹不足的现实,习近平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抓住了网络治理中的主要矛盾,揭示了网络安全的渗透性和综合性特征,把网络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工作、国家安全工作、信息化工作有机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洞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网络社会的治理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网络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直接关涉现实社会治理,关涉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关涉国家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和创新网络社会治理,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

网络社会治理涉及网信事业发展,关涉建设网络空间生态和建设网络强国。实践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是实现网络强国目标、以“四个自信”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际层面:是实现全球互联网共同治理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四大原则和五点主张,将“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延伸至了网络空间。针对互联网是全球社会公共空间,习近平立足全球信息革命大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关于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是关于“尊重网络主权”。互联网是人类生存的新空间。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致辞中,习近平提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透明的网络空间”。这一观点,在2017年12月3日习近平致信祝贺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时再次强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这些论述着眼于网络互动平台属性,尊重各国利益,对于反对网络霸权,凝聚和扩大发达国家、后发国家间共识,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论述展示了对网络空间人类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反映了中国谋求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

二是共建、共享、共治互联网美好家园。习近平提出“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合作不要对抗,要互利共赢不要零和博弈;要同呼吸、共命运,不要分裂分化。基于对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习近平既看到了互联网对全球经济、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提出要共享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好处,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也看到了当下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成为全球公害的实际挑战,提出要深化合作,加强对话,共建共治。这体现了发展壮大的中国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是基于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科学表述和规律性认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些论述,涉及网络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宗旨、路径等,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些重要论述,紧紧把握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和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些重要论述,体现出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网络社会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性特质。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新闻思想与其治国理政思想研究”〔项目编号:RMXY2018B001〕、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秩序与刑法介入的正当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