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宁 王瑞钢
(1.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
清儒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以下简称“《左传诂》”)一书在文字训诂、地理考证、版本校勘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是继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之后少有的质量上乘的《春秋左传》全注本,为“清人十三经新疏”之一。此书特色众多,其中之一便是考查《杜注》的来历,书前洪氏《序》云:“卷中凡用贾、服旧注者,曰‘杜取此’;用汉、魏诸儒训诂者,曰‘杜本此’;用京相、马彪诸人之说者,曰‘杜同此’,以别之。”[1]2据香港学者郭鹏飞先生统计,“洪氏检查《杜注》用前人之说者共一千三百三十余条”[2]260,而在具体行文中洪氏虽大体遵守上述条例,但仍有不少缺失之处,对此,郭先生《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研究》择取其中93处疏漏,一一加以补正,考证严谨精详,为近年来集大成之作。近来笔者发现《左传诂》中仍有此类疏误,今选取若干条略作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洪氏《左传诂》:“《诗毛传》‘张,大也’(杜本此)。”[1]217
按,《左传》原文作:“鬬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杜预注云:“张,自侈大也。”[3]87-88
据上,洪氏之误有二:其一,杜预注文在“随张”下,而洪氏却误认为在“我张吾三军”下。然二句之“张”字读音与字意皆不同。清人姚培谦《春秋左传杜注》“随张”注云:“张,自修大也。张,去声。”[4]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张吾三军”下引《战国策》高诱注云:“《周策》‘破秦以张韩、魏’,注‘张,强也’。”[5]9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我张吾三军”注云:“张三军与《尚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意同。张皇,扩大也。”[6]110而解释“随张”曰:“张,去声,自高自大。”[6]110由此,揆度《左传》文意,“张吾三军”之“张”应读平声,为“扩大、强大”之义,而“随张”之“张”则读去声,为“自高、自大”之义。
其二,洪氏引《诗毛传》之说以解《左传》此句,并认为《杜注》本于《毛传》。《毛传》“张,大也”出自《大雅·韩弈》“四牡奕奕,孔修且张”。《郑笺》:“韩侯乘长大之四牡奕奕然,以时觐于宣王。”《正义》云:“言四牡之马奕奕然,其形甚长而且高大。……郑以为,四牡高大者,韩侯乘之以入京师。”[7]1230可见,《毛传》“张,大”之“大”字应解释为“(马)高大”。
综上,《左传》此句中“张吾三军”“随张”之“张”字与《毛诗》“孔修且张”之“张”字用法不同,《杜注》《毛传》虽同以“大”训“张”,但两者亦有不同,前者为“扩大、强大;自高、自大”,后者为“四牡之马高大”。洪氏认为《杜注》本于《毛传》,实误解《左传》《毛诗》文意。
洪氏《左传诂》:“《广雅》‘亢,当也’,高诱《淮南王书》注‘伉,当也’,亢、伉字同(杜本此)。”[1]530
按,《左传》原文作:“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杜预注云:“亢,犹当也。”[3]90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亢音伉,抵当也。”[6]1006结合《左传》上下文意,《杜注》“亢”为“抵当”之义。
洪氏《左传诂》引《淮南子》高诱注文以解《左传》,并认为《杜注》本于高诱注文。然经笔者检索核对,未发现《淮南子》高诱注文中有“伉,当也”之语。此句实见于《吕氏春秋》高诱注文和《战国策》高诱注文。《吕氏春秋·士节》云:“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高诱注云:“伉,当。”[8]263《战国策·秦策一》云:“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高诱注云:“伉,当。”[9]88又清儒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三上云:“亢者,《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御其上,戎亢其下’,杜预注云‘亢,犹当也’。《秦策》‘天下莫之能伉’,高诱注云‘伉,当也’。伉与亢通,亦通作抗。”[10]443-444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亢大国之讨”条云:“家大人曰:‘亢,当也’。《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御其上,戎亢其下’,《吕氏春秋·离俗篇》‘岂亢责也哉’,高、杜注并曰‘亢,当也’,字通作伉。《吕氏春秋·士节篇》‘身伉其难’,高注云‘伉,当也’。”[11]430
综上,“身伉其难”“天下莫之能伉”之“伉”亦为“抵抗、抵当”之义,与《左传》“戎亢其下”相同。可见《杜注》非本于《淮南子》高诱注,而当本于《吕氏春秋》高诱注或《战国策》高诱注。
洪氏《左传诂》:“高诱《淮南子》注‘衰,小也’(杜本此)。”[1]611
按,《左传》原文作:“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杜预注云:“衰,小也。”[3]1121
洪氏引《淮南子》高诱注文以解《左传》,并认为《杜注》本于高诱注文。然经笔者统计,《淮南子》中“衰”字凡59见,高诱注文中“衰”字共28见,皆未发现有“衰,小也”之语[12],洪氏误也。
查汉魏典籍,“衰,小也”仅见于《周礼·考工记》:“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其一,则虽有深泥亦弗之溓也。”郑玄注云:“杀,衰小之也。”[13]1964清人孙诒让《周礼正义》云:“注云‘杀,衰小之也’者,惠栋云‘杀犹衰也,见《仪礼注》。衰亦训小,《春秋传》云:其周德之衰乎?注云:衰,小也。小,犹杀也’。”[14]3168《广韵》云:“衰,小也,减也,杀也。”[15]52
综上,“衰,小也”不见于《淮南子》高诱注文,洪氏误判,杜预此注或本于《周礼》郑玄注文。
洪氏《左传诂》:“《诗毛传》‘旷,空也’(杜本此)。”[1]693
按:《左传》原文作:“昭子语诸大夫曰‘为人子,不可不慎也哉!昔庆封亡,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君以为忠,而甚宠之。将死,疾于公宫,辇而归,君亲推之。其子不能任,是以在此。忠为令德,其子弗能任,罪犹及之,难不慎也。丧夫人之力,弃德旷宗,以及其身,不亦害乎。”杜预注云:“旷,空也。”[3]1333
日本学者竹添光鸿《左氏会笺》云:“旷宗谓一埽其宗族,无复有孑遗也。”[16]149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日知录》曰:“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云‘旷宗谓使其庙旷而不祀’。”[6]1320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释“旷宗”云:“使宗庙废弃。旷:废。”[17]797揣度《左传》上下文意,杜预注“空也”是“虚空,废弃”义。此义之用,文献用例甚多,如《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以义动则无旷事矣。”高诱注云:“旷,废也。”[8]604《汉书·贾山传》:“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颜师古注云:“旷,空也,废也。言为重役,空废时日,积年岁也。”[18]2328-2329
洪氏引《毛传》以释《左传》,认为《杜注》本于《毛传》。《毛传》“旷,空也”出自《毛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7]1078清人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旷、空双声,旷野,广大之野。”[19]29据此,《毛传》“空也”当解释为“广大、广阔”。此义之用,典籍亦多,如《史记·郑世家》:“髙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居旷林,不相能也。”裴骃《史记集解》引贾逵曰:“旷,大也。”[20]2125-2126《毛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毛传》:“空,大也。”[7]929
综而观之,《左传》“弃德旷宗”与《毛诗》“率彼旷野”的“旷”字用法不同,意亦有别,前者为(宗庙)虚空、废弃,后者为(田野)广大、广阔。《杜注》《毛传》虽同以“空”训“旷”,但两“空”义各相异,一为“虚也,废也”,一为“大也”。洪氏指《杜注》本于《毛传》,实误解《左传》《毛诗》文意。
洪氏《左传诂》:“韦昭《国语》注‘免,脱也’(杜本此)。”[1]480
按:《左传》原文作:“栾针见子重之旌,请曰‘楚人谓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今两国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请摄饮焉’。公许之。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针御持矛,是以不得犒从者,使某摄饮’。子重曰‘夫子尝与吾言于楚,必是故也,不亦识乎’!受而饮之,免使者而复鼓。”杜预注文:“免,脱也。”[3]751徐中舒《左传选》注“免使者”之“免”云:“送走。”[21]106沈玉成《左传译文》云:“(子重)受酒而饮,不留难使者而重新击鼓。”[22]241揆度《左传》上下文意,杜预注“脱也”是送走、离开之义。此义之用,查阅文献,如《广雅·释诂三》:“脱,离也。”[23]27《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24]5488《后汉书·申徒刚传》:“今圣主幼少,始免襁褓。”李贤注:“免,离也。”[25]1012-1013
洪氏引韦昭《国语》注文以解《左传》,认为杜预此注本于此。韦昭注文“免,脱也”出自《国语·晋语六》:“鄢之战,郄至以韎韦之跗注,三逐楚平王卒,见王必下奔退战。王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属见不谷而下,无乃伤乎’?郄至甲胄而见客,免胄而听命,曰‘君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26]415-416由上,韦昭注的“脱”为“脱下、解下(头盔)”之义。文献中亦有使用此义者,如《国语·齐语》:“脱衣就功,首戴茅蒲。”韦昭注云:“脱,解也。”[26]228-229
综上,《左传》“免使者而复鼓”与《国语》“免胄而听命”的“免”字用法不同,杜预、韦昭虽同以“脱”训“免”,然两意亦有别,前者为将使者送走、离开,后者为脱下、解下衣物。洪氏认为《杜注》本于韦昭《国语》注,实误解《左传》《国语》文意。
洪氏《左传诂》:“《诗毛传》‘虞,度也’(杜本此)。”[1]656
按:《左传》原文作:“使椒举如晋求诸侯,二君待之。椒举致命曰‘寡君使举曰,日君有惠,赐盟于宋曰,晋、楚之从,交相见也,以岁之不易,寡人愿结欢于二三君。使举请间。君若苟无四方之虞,则愿假宠以请于诸侯’。”杜预注云:“虞,度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度,待洛切。”[3]2865-2866竹添光鸿《左氏会笺》云:“虞训度,本义也。度敌为祸难,心为之忧,故引申训‘忧’。《系辞传》‘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襄三十年‘以晋国之多虞’。哀五年‘二三子闲于忧虞,则有疾疢’。《晋语》‘卫文公有邢、狄之虞’。皆是也。”[16]1681据此可见杜注之“度”,是忧虑,忧患的意思。
洪亮吉引《诗毛传》之说以解《左传》,并认为《杜注》本于《诗毛传》。《毛诗·大雅·文王之什》:“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毛传》:“虞,度也”。《郑笺》:“又度殷所以顺天之事而施行之”。《正义》:“又度殷之所以顺天,言殷王行不顺天,为天所去,当度此事,终当顺天也”。[7]1087程俊英《诗经注析》云:“虞,度,揆度。殷,依的假借,依从。于省吾《新证》‘有虞殷自天’,应读作‘又虞依自天’。这是说,应宣昭义问,而揆度之以依于天,言事事以天为准。”[27]751据上,《诗毛传》此句“度”字当解释为“揆度,预料”。此义之用,文献不乏其例,如《国语·晋语二·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君不度而贺大国之袭”,韦昭注“度,揆也”。[26]296-297
综上,《左传》“四方之虞”与《毛诗》“有虞殷自天”的“虞”字用法不同,《杜注》《毛传》虽同以“度”训“虞”,然两意亦不一致,前者为忧虑、忧患,后者为揆度、预料。洪氏指《杜注》本于《诗毛传》,实误解《左传》《毛诗》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