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洁莹 韦明昊 林淦畅 庞 灿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数码媒体系,广东 广州 510990)
广东省广州市于20世纪90年代初步入高龄化阶段,是我国步入高龄化阶段较早、高龄化程度高的城市。广州市老城区内老年人口增长速率快,而且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高龄人口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减弱,抚养老人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建成完善的公共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营造老年人友善户外景观,形成社区化养老模式,对实现老年人口在地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对广州市老年人活动的研究数据表明,老年人在退休后的孤独感和依赖感逐渐增强,内心期望被关爱与被需要,有能力的老年人希望自己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实现自身价值。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种花养草及棋牌活动等是较为常见的老年人活动,广州市老社区普遍缺少针对老年人的舒适环境,老年人难以在居所附近享受到闲适的生活。
广州市老城区内道路多采用一板两带的种植方式,设计结构简单,植被品种、颜色单一,空间层次感弱;社区内楼间间隔紧密,高大树木较少,大部分老年人会在阳台种植绿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垂直绿化面积。但是,由于老城区群楼空间较窄、阳光不足等原因,导致植物生长条件差,不能达到理想的景观和生态效果;老城区巷道较多,空间尺度小,空间的可达性较高,比较容易形成自发性集聚。
本次研究调研范围选址为广州市荔湾区周边,该区域老年人占比最高,而且有大面积的老城区与老社区。
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对该地区的社区进行定点观察及行为规律分析;走访发现广州市老城区老年人自发集聚的户外空间并找出集聚原因;采访不同年龄阶层老年人对户外景观空间的现实需要等。
2.3.1 桃源社区。桃源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社区——楼层低、楼与楼之间间距窄。社区内正在进行微改造,内容涉及路面翻新、墙面翻新、拆除自行车棚、增设外挂电梯等。
①出行条件:社区仅有一条可供车辆行驶的大路连接多条小路;部分居民楼的楼间距只有1 m左右,中间堆放有杂物,不满足消防通道要求;部分老社区在后期加设外挂式电梯方便居民出行,但在原建筑的对比下显得突兀、不美观。
②通风采光:建筑、道路遮阴较少,社区整体空间闷热;楼宇间距过窄导致通风采光较差,日间日照不足,夜间灯光稀少。
③基础设施:社区内体育运动设施老旧,周围环境卫生较差,没有可供休息的区域或基础设施;社区内贴有年代久远的宣传海报,缺乏与时俱进的信息和特色活动宣传,缺乏活力;微改造建筑空地被居民作为衣物晾晒场,一层住户将衣服挂于密集的电线上。
④可利用空间:社区内具有体育设施、廊架、空旷区域等空间,但由于遮阴少、卫生差且被用于堆放杂物,大部分可利用公共空间被闲置。
2.3.2 第一津小区。第一津社区位于西华路中间部分,具有长者食堂等较为成熟的配套设施,邻近流花湖公园。
①出行条件:该社区存在地形高差,楼层较高,建筑密集、楼宇间距小,不满足外挂式电梯安装条件,在无电梯的情况下高龄者出行较为困难;天气炎热,气温较高时,遮阴不足,户外舒适度低。
②通风采光:部分建筑为下沉式建筑,建筑密度大,底层通风采光条件差。
③基础设施:周边服务设施完善,保安厅、街边商铺设有休息座椅,也有居民自设的座椅,人们会自发形成集聚。
④可利用空间:可对建筑与建筑间的绿地加以改造,赋予其使用价值,方便社区居民活动;同时加设公共设施,满足老人在社区内休息、聊天的基本需求;完善社区内排水系统,打造“海绵”+社区。
2.3.3 逢源街社区。逢源街社区是一个经过改造后的社区,社区内已经有良好的服务体系和文化环境。区域内具有陶瓷玉石工艺街、西关大屋等历史保护区。
①出行条件:该社区经改造,主要道路平整宽阔,连接密切,满足人行与车行;道路两侧遮阴较好,适宜活动、出行。
②通风采光:逢源社区建成年代距今相对较近,裙楼建筑密度相对较小,建筑与建筑间存在大量的灰空间,道路宽阔,通风采光条件较好。
③基础设施:社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绿化景观优美,设有休息长廊、亭子及座椅;社区适老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半径可辐射周边社区。
④可利用空间:景观空间可进一步完善,利用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舒适的老年人户外友善空间;充分利用灰空间进行改造,丰富户外活动条件及选择。
①户外景观的改善需起到美化社区、改善社区气候和空气等作用,为老年人的户外聚集场所提供友善的景观条件。可在景观中加入有益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的功能性物件,如通过景观植物的种类、颜色、空间分布等的设计丰富老社区景观绿化层次,刺激老年人的嗅觉、视觉、听觉等,以达到美化环境与适老化景观兼备的作用。
②户外景观设计可结合老年人心理需求,加入实践项目及具体户外活动等,加强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联系。
③新老建筑社区之间应有相互贯通的要素,建立便于步行的通道或无障碍通道。
④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户外景观空间(中心绿地、带状空间、楼间空间、边角空间)及老社区可达性高的优点,提高公共户外景观空间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