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强筋小麦适宜区和豫中、豫东强筋小麦次适宜区72个县(市、区、农场),豫南沿淮弱筋小麦适宜区8个县(区)。
提升生产基础条件,强化示范带动,在优质专用小麦适宜区建设一批示范县,推广小麦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和统防统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应用小麦烘干、专仓收储、节水灌溉、物联网、现代植保和绿色防控等装备,推进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延伸小麦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沿黄及黄河故道优质大果花生区32个县(市、区)和豫南、豫西、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区40个县(市、区)。
建设一批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推动高油酸花生大面积种植。建设一批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推广花生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防止黄曲霉素污染和节水控膜降耗等标准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花生产品加工能力,以建设正阳花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加快建设河南省花生产后干燥、冷藏、分选等初加工设施,支持发展花生油品、食品精深加工,培育知名品牌。
1.肉牛基地。重点在洛阳、南阳等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地区培育壮大母牛繁育基地,支持存栏母牛10头以上养殖场(户)带动存栏母牛10头以下养殖场(户)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支持驻马店、焦作、南阳、商丘等平原地区建设500头以上标准化肉牛育肥基地,提升肉牛供应能力。完善母牛养殖、规模育肥和屠宰加工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奶源基地。以沿黄区域和豫南、豫东、豫西南“一带三片”30个奶业大县为重点,建设奶业优势区。支持乳品企业自建、联建一批存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提高奶源自给率。支持奶牛家庭牧场、奶农合作社等中小牧场升级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奶畜规模养殖企业自建、联建或合作建设乳制品加工厂。扩大巴氏鲜奶生产规模,鼓励乳品企业生产低温奶,完善从生鲜乳生产运输到低温乳制品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全程冷链体系。支持规模奶牛场建设智慧牧场,提高牧场智能化水平。发展奶业新业态,鼓励建设休闲观光牧场等,展示奶业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消费信心。在豫西、豫西南、豫北浅山丘陵区积极发展奶山羊产业,建设奶山羊优势区。
3.肉羊基地。巩固发展豫东肉羊传统优势产区,积极培育“三山一滩”(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区和黄河滩区)肉羊新兴优势产区。重点在汝州、宁陵等41个县(市、区)加快建设肉羊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一批存栏3000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大力发展羊肉精深加工,推进肉羊屠宰标准化,优化羊肉产品结构。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应用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强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力争培育一两个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羊肉品牌。
4.饲草基地。重点在邓州、荥阳等69个牛羊养殖大县加快推进粮改饲步伐,不断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青贮、氨化、微贮等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加快完善花生秧等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利用体系,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启动实施十万亩优质牧草示范园工程,加快发展饲料用杂交构树种植,推进优质饲草料基地试点建设,努力打造沿黄滩区优质饲草产业带。
豫西、豫西南、豫南山区。
1.苹果基地。在灵宝等3个优质苹果基地县(市、区),加快低产老果园改造,推广矮砧密植高标准生产技术。提高苹果冷藏能力,在三门峡市新建一批万吨以上贮藏能力的冷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集生产、加工、休闲等于一体的现代苹果产业园,打造农业三产融合示范基地。
2.猕猴桃基地。以西峡县为中心,辐射带动淅川、内乡、南召、桐柏和卢氏等县,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提高猕猴桃贮藏能力,在猕猴桃主产地建设一批冷藏专用气调库。强化科技支撑,鼓励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西峡县设立试验站,开展技术攻关。
3.核桃基地。以卢氏等12个县(市、区)为重点,加快低产核桃园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核桃基地。培育卢氏核桃、济源核桃、内乡核桃等知名品牌,支持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油茶基地。以新县等8个县(区)为重点,发展优质油茶,加快老油茶园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油茶基地。培育油茶知名品牌,支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5.杜仲基地。以荥阳等17个县(市、区)为重点,加快建设杜仲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提高杜仲苗木繁育能力。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杜仲栽培示范基地。支持杜仲加工企业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6.油用牡丹基地。以孟津等15个县(市)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现代油用牡丹基地,支持牡丹籽油、精油、面膜、花茶和牡丹饼等精深加工企业发展。
内黄、扶沟、社旗等50个蔬菜大县。
打造内黄县“三平台一基地”(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博览园科技展示平台、果蔬城产品销售平台和放心菜工程基地)、扶沟县“两园一基地”(科技示范园、交易物流园和绿色菜生产基地)示范平台,建设一批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露地蔬菜规模化示范园区等,改造或推广应用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机械卷帘等设施装备,组织开展名优新品种、机械化示范,应用生态栽培和绿色防控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提高集约化育苗水平
鄢陵等27个花木大县。
建设一批观赏绿化苗木和月季、牡丹、菊花、蜡梅、玉兰等特色花木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水利、电力、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批花木种质创新中心和种质资源库,加强花木新品种引进、选育与繁育推广,加快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花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搭建苗木花木交易展示平台,创建一批特色花木小镇和国家重点花文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花木专用农资生产、花木物流、花木精深加工及花木生态旅游等产业,提升河南省花木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信阳市和桐柏、内乡等县(区)。
建设一批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改造老茶园,发展无性系茶园、生态茶园等。加快茶叶结构调整,合理调配绿茶高、中、低档比例,调整绿茶、红茶、黑茶、青茶和白茶等产品结构。提升清洁化生产线、茶园耕作修剪采摘机具等装备水平。建设一批休闲观光茶园,发展茶体验、茶旅游、茶园认领、茶树认养等多样化服务。
卢氏、西峡、泌阳等37个食用菌大县。
建设一批面积不低于10 hm2(立体种植的品种按种植层数折算成面积)的优质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提高机械化作业、病虫害防控、田间预冷、烘干设备水平。支持食用菌菌种、菌棒工厂化生产,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支持西峡县扩大食用菌出口,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改造和引进生产设备,加强信息化平台、质量检测体系、品牌、冷链物流建设等。
卢氏、嵩县、淅川、新县等42个县(市、区)。
加快推进大宗中药材及濒危名贵中药材发展,建设一批种植规模在千亩以上的大宗、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重要中药材产业集聚区。提升苗种繁育能力,在中药材重点种植区域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苗种繁育基地,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对珍稀濒危道地中药材品种的保护、筛选、提纯复壮、组织培养和扩繁推广。推动融合发展,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的联结机制。发展中药材衍生产业,支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支持中医药美容、护肤等系列产品研制生产及市场开发,支持中兽药、中药材饲料和中药材植物源农药研发及市场开拓。推动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
信阳、沿黄稻区。
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创建,依托基层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示范基地集中连片种养、标准化生产和订单生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水库渔业增殖放流站、休闲渔业基础设施、电子商务营销系统、水质及初级生产力监测系统等。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开展品牌创建,拉长产业链条。围绕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水库绿色渔业,加强水产良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一批省级水产良种场,提升水产良种供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