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地方文化振兴探究
——以上饶“三力叠加”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实践为例

2019-02-21 07:15程杨松李明良2郑旻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基层服务

程杨松,李明良2,郑旻

(1.中共上饶市委政研室 改革办,江西 上饶 334100;2.中共上饶市委党校 经管教研室,江西 上饶 334000)

江西省上饶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70%左右,所辖12个县(市、区)中,有4个国定贫困县。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脱贫攻坚大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并从完善设施网络、推动均衡发展、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效能、推进数字文化、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帮扶、推动脱贫致富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1]。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市情,近年来上饶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按照“覆盖城乡、彰显特色、惠民富民”的改革导向,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精准发力、融合助力、保障给力“三力叠加”,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有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推动了基层文化振兴,并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进程,取得了较好实效。同时,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上饶的创新性做法,也为其他地方,特别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参考。

一、上饶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推进。文化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灵魂所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还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按照这一要求,上饶市把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标准化为突破口、以均等化为目标,通过精准发力突破关键点、融合助力放大效果图、保障给力夯实支撑点,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完善、软件升级、制度优化,闯出了一条独具上饶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之路。

(一)以瞄准“三难”有效突破关键点

资金投入整合、场所人员归位、基层队伍建设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最主要三大难题,突破解决“三难”问题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1.有效突破资金投入整合难。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场所建设标准不高等问题,上饶市坚持“政府主体、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并重,整合零星、分散资金统筹使用,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政府主体。近两年来,该市本级财政先后投入6亿元实施了市群艺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信江书院博物馆等五大文化项目,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县级财政累计投入18亿元用于文化场馆建设,县级“三馆”90%达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达93%,累计完成2 03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占建设总量的73.76%。公共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为乡风文明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充分平台。二是政策引导。该市将文化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做到同文部署、同步推进、同等考核,以“反弹琵琶”方式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平台和功能“五个集成”,精准帮扶贫困地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缺口另辟了蹊径、放大了效能。三是社会参与。该市积极引导地方资金、社会资本、民间资源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两年来,累计撬动社会资本20多亿元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以农村大舞台工程为例,鄱阳县通过个人捐款、村民众筹等方式推动了523个行政村建设611座戏台,总投资达8亿余元;弋阳县486座乡村大礼堂绝大多数由民间投资建设,总投资超过3亿元。这些以“留住乡愁、改善乡风”为主线的民间资金投入,不仅反映出村民特别是外出村民尊重民俗、看重文化的情节和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更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合力。

2.有效突破场所人员归位难。结合大摸底、大调研、大梳理掌握的突出情况,上饶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多被挤占挪用、文化专干多有缺位不为等共性问题,领导和推动各县(市、区)统一开展了“两归位一到位”集中整治活动,并将其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而推动了基层文化“空壳站”全面清理、工作人员的全部归位。截至目前,该市12个县(市、区)的“两归位一到位”工程已基本完成。一是场所归位。对全市210个乡镇(街道)的文化站所进行纵深式摸底和拉网式排查,对摸排发现的被侵占、挤占、挪用的204个文化站,通过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剥离非文化职能,恢复其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二是功能归位。严格按“三室一厅”,即图书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教育培训室、管理和辅助用室、多功能活动厅的布局要求实现功能归位。三是人员到位。落实乡镇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签订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目标责任书,保障基层文化岗位编制,确保“专事专职”“专干专业”。目前,全市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共有303人,全部登记入册并正常管理、正常履职。

3.有效突破基层队伍建设难。该市针对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薄弱、文化人才数量与质量等软件建设不匹配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专业队伍+基层文化员(图书管理员)+文化志愿者”“1+1+1”文化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文化专业队伍。依托市县文广新局、文联、演出团体等文化单位和机构,与“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同步建立“全市文化艺术人才储备库”,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专业文化队伍,为全市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目前,全市共有专业文化工作者6 000余人,专业演出队伍9支459人。二是建设一批基层文化队伍。制定印发《关于全市开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岗位工作的通知》,利用劳动就业专项资金在全市每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购买不少于1个宣传文化管理岗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着力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无人抓、不会抓、抓不好的难题。目前,全市已经购买到位2 547个,完成92%。同时,招募2 13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三是发展一批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采取办班专业训练、实地考察参观、外出交流学习、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引导乡村热心人士牵头组建公益文化组织,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目前全市已组建2 300余支队伍、成员达31 700余名。同时,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中,大力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将文化爱好者培育成文化骨干,将文化骨干培育成文化辅导员,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保障,也使乡村文化渐渐成为发展经济、凝聚民心、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

(二)以紧盯“三融”施策充分放大效果图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民生工程,应与各地重点工作、民俗文化相融合,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而不应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单独割裂开来,以更有效做到公共文化设施这一公共产品供给。

1.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各地重点工作相融合,借势推进、借力发展。该市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各地脱贫攻坚、秀美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融合,要求各县(市、区)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各地年度脱贫村和秀美乡村建设同步建设、同步完成。比如:余干县作为国定贫困县,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扶贫、文化惠民”的有力推手,总计投入资金8 000余万元,拉动社会资本2.9亿元,全面建成了41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前两年实现了全覆盖,充分发挥了文化扶贫在改造贫困文化、提振脱贫信心中的关键作用。

2.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本地实际情况相融合,因地施策、因地制宜。该市围绕“建起来、用起来、管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的目标,按照“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不搞大拆大建,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充分利用古建筑、祠堂、戏台、村级场所等闲置资源,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适中适用适发展,做到大有大的气派、小有小的精致,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比如:信州区采取与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联建的方式,完成30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便民利民,共建共享,打造了北门吉阳山、西市万达、水南书苑路、茅家岭钟灵、东市施家山等一批示范综合文化社区。

3.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突出亮点、突显特色。近年来,该市通过对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习俗风情等地方资源的深入挖掘,把地方民俗文化导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民俗文化有载体、文化设施有内容的双赢局面,形成了以文化养文化、“送文化”“种文化”并重的良好态势,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比如:婺源县推行“户户晒家训”活动,172个行政村8万余户群众“晒”出“微家训”,通过“微家训”涵养文明乡风,实现“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村民犯罪和无村民越级上访”的“四无村”达90%以上;横峰县在村级文化建设中,注重一村一品,打造了诸如“好客王家”“礼孝东山”“耕读苏家塘”等95个富有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气息的文化新村。

(三)以立足“三做”保障夯实支撑点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民生工程;既非常必要,也会有相当的推进难度。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应当成为科学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

1.做牢思想保障。该市将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落实中央、省委要求的政治任务、决胜文化小康的必由之路和造福上饶群众的民生工程来抓,层层思想发动,层层落实责任,不断强化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严格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江西省文化厅的具体要求,抓好落实落地,为全市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筑牢了思想保障。

2.做强组织保障。该市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为组长,24个市直单位和12个县(市、区)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推动了全市45个责任部门积极联动,市、县、乡、村四级层层发动,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力量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聚了合力、夯实了组织保障。

3.做优机制保障。近年来,该市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机制、议事规则、督查考核、明查暗访、约谈通报等制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市县科学发展考评指标和重点督查项目,为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提供了机制保障。

二、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新成效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市以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举措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取得了“四有”新成效,垒实巩固了乡村文化阵地,为2019年比全省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有提升

该市大部分县(市、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实现了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赣府厅字〔2016〕101号)中要求的“五个一”标准的同时,结合实际,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将标准提升到了“七个一”,甚至“十个一”。比如:余干县大力实施乡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七个一”工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使许多信教群众从祈祷“上帝赐福”转变为感沐党恩,信教贫困户从8 793户减少到579户。德兴市罗家墩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十个一”标准统一配备了演出音响、灯光、投影、网络广播、健身器材等文化体育设备,修缮了集舞台、老年人棋牌活动室等功能的文化礼堂、生态农耕文化展示室、文化广场、综合阅览室、体育健身广场等,实现了活动场所功能区域化。目前,像这样达到“十个一”标准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在德兴市已全域推广,并在其他县(市、区)广泛铺开,近期可实现全覆盖。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有拓展

在实现“市、县、乡、村”网络覆盖的基础上,该市各地根据实际,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范围从行政村有效延伸到了自然村。全市几乎每一个行政村中都有将文化阵地、文化服务融入村庄建设的自然村示范点,也推出了一大批的乡村文化标签。如:弋阳县邓家等村组对村室进行改造,拓宽服务功能,集办公服务、体育健身、群众阅读、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建强村党小组组织服务阵地,使党支部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村室成为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这为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在自然村延伸、拓展提供了参照借鉴,也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有特色

该市在新农村建设点上,不仅在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上既实现了“五个一”的共性、硬性指标,而且因地制宜、随情就势,突出差异化、本土化建设,形成了各有特点、各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如:广丰区华家源村结合夏布文化布局,宣传、传承非物质文化,打造成了一个“夏布文化村”,推出的夏布工艺、夏布制作等体验,让长期生活在城里的游人体会到不一般的感受;玉山县包家村利用距县城较近,结合传统习惯、水资源、地形、植被等自然景观,以儿童动漫为主题打造亲子家园,让人感觉到进入村庄就像进入了一个动画世界;上饶县周石村作为国定“十三五”贫困村,在秀美乡村建设中融入知青文化,将贫困村退出和秀美乡村建设同步融合推进;弋阳县邓家村围绕弋阳腔开展地方戏保护与发展,文化礼堂、弋阳腔剧场相继投入使用,丰富了文化内涵,补齐了旅游要素短板等等,既有效避免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又打响了村庄特色文化品牌。

(四)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市场

建好文化阵地,建强文化队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有保证。近年来,该市的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市场取得了“双兴双旺”的喜人态势。以2018年1季度文化场馆开放为例,信江书院免费开放702小时,参观人数共计11 860人;市图书馆新办读者证近600张,外借30 259人次、94 005册次,市数字图书馆访问量17万余人次。以1季度文化活动开展为例,市本级开展了上饶春晚、新春专场音乐会、书画作品展、非遗展等文化活动50余场次,县级开展文化活动210余场次,乡、村两级开展文化活动7 000余场次,仅春节期间全市乡村就开展“文化聚亲”演艺活动2 100余场。

三、关于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文化不仅作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起到铸魂化人的作用,更是一种最持久、最别具的产业业态,能够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发挥“赋能”作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绝不仅仅是乡村产业的振兴,更是乡村公共文化的重构。并且,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聚民心凝力量,提升村民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关键举措。只有乡村公共文化有生机,乡村活力才能真正迸发,乡风文明和乡村振兴也才能最终实现。上饶市创新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对于助力引领乡村振兴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较普遍意义。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一)切实把握工作重点是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前提

毛主席曾说过:农村这块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健康积极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也正是如此。公共文化服务差异是城乡差异的一个缩影,也是平衡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的一个先决必要条件。同时,基层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应重点围绕做好加强责任意识、阵地建设、理顺体制、品牌打造等开展推进。让优秀文化在乡村生根,重在让老百姓当主角,把挖掘民间艺人与加强乡村文艺人才培养相结合,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乡村文化才有可能根深叶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公益型文化性质单位与经营型文化性质单位区分开来,实行分类管理。上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和建设的实践也足以证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应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仅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是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二)广泛引导资金投入是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关键

以群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创新公共文化的共享和参与模式,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主体作用,引导鼓励农民个体、私营民营、外资企业等参与农村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开发基层文化资源,形成政府、企业、农民主体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另外,在文化阵地建设中应注重资源整合,力求成本与功能最佳结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仅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或检查而建设文化设施。为此,应坚持立足实际,梯次推进,把文化服务与农村重点工作——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把农村文化体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并通过建立农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手段切实保障加大投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监督管理等,激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强化各地通过政策引导、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因势利导,培育和发展一批社会非营利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等服务主体,扩大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触角范围,让文化资源配置从系统“内循环”逐步转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

(三)有效丰富产品供给是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根本

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和和谐剂,也是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既要立足于弘扬和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善于挖掘本地文化特色,还应契合现代文化精神和文化向度。坚持挖掘发展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同时,应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充满正能量、具有本地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让群众更方便地融入进来,最大限度缩短文化与群众心灵的距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适销对路”,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文化惠民、文化育人落到实处,也为乡村振兴吸引更多返乡创业的“新村民”。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基层服务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