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路

2019-02-21 05:49夏红莉张建国张海水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宿州宿州市三农

夏红莉 张建国 张海水

(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党校 安徽·宿州 23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宿州是一个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任务繁重,“三农”工作队伍作为引领农村建设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其建设问题牵动全局、事关根本。为此,根据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的要求,课题组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纲领性文件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在宿州市委党校县级、科级干部进修班以及青干班从事“三农”工作的学员中,就宿州市“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问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个别访谈,并召开小型座谈会;实地到宿州市委组织部、宿州市农业农村局、皖北卫生职业学院、萧县丁里镇、泗县黑塔镇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调研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宿州市“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思考,形成了该研究报告。

一、宿州市“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既是我们党对“三农”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党在专业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三农”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三农”工作队伍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三农”干部队伍、外援驻村工作队伍、农村各类专业人才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近年来,宿州市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大力推动“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三农”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但“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个别地方存在着基层组织带头人“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组织要发挥好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有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高素质带头人队伍。但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在农村个别地方,基层组织带头人能力不强,无领富带富的意识,更缺乏领富带富的本领;有的基层组织负责人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损害群众利益,以至于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因虚报冒领、侵占、截留、骗取危房改造资金、救灾资金、征地补偿、拆迁补偿、各种惠农补贴、集体资金及收受索取村民财物等问题而被纪委通报、处理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还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班子内耗严重等问题,凝聚力、向心力不强,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思想、作风和能力等方面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尚有诸多不适应。

(二)“三农”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不稳定的问题较为突出

乡村振兴中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但由于“三农”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再加上宿州市农村较为落后,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至于乡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较为突出。课题组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选调生村官、乡镇公务员和乡镇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往往经受不住农村生活和工作的考验,认为在乡村工作是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还有的在工作中眼高手低,放不下架子吃不下苦,以至于频繁地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或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调往条件更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导致“三农”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三)“三农”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

比如农村干部队伍,存在着“政工型”干部相对较多,而熟悉农业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以及精通法律、环保、城镇规划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等知识的“业务型”干部则较为紧缺的问题。尤其是农经干部队伍,在调研中相关负责人反映,目前宿州市县区、乡镇两级农经机构人才严重缺乏,且人员老化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关农村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

再比如农技推广队伍,据相关部门负责人反映,总体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从业人员总量较多,但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初级人员数量较多,但中高级人员相对较少;接受其他专业在职教育的人数较多,但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数相对较少。农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队伍老化问题严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

“由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为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做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决策部署[2]。

但是,宿州却面临着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城市吸纳优质劳动力的能力较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精英大量向城市流动。目前,宿州已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再加上农民长期缺乏生产经营、社会福利、退休养老等相关政策保障以及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存在,“由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已成为宿州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二、宿州市“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宿州“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缺乏战略层面的乡村人才发展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因此,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其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相应地,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才,也需要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更需要文化、生态、组织和乡村规划人才以及创新创业能人、增收致富能手等。如此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急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制定宿州市乡村人才发展规划。但和全省各地一样,宿州市并未制定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乡村人才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导致乡村地区人才发展缺乏指导性与前瞻性,难以满足新时代“三农”工作对人才的需求。

(二)“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动力。但就宿州目前“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尚处于不健全的状态。就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来说,随着基层职级与职务并行制度改革的推行,农村基层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职业发展空间得以拓宽,经济待遇有所提升,但面对乡村基层工作压力大、生活条件差、政治生态不好的现实,政治激励、情感激励还有待加强。对于选调生村官来说尤其如此。在调研中相关部门负责人反映,尽管中组部2018年已经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意见》,但是在实施中,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导致选调生村官与农村基层普通公务员相比,存在着使用和选拔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在调研中也有选调生村官反映,基层工作氛围差、发展空间小、日常工作琐碎繁杂,心里不是太平衡,有时候会有信心和勇气动摇的情况。

就农业科技人才来说,由于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着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问题,所以,评价机制起不到激励作用。至于日常的考核工作,有不少调研对象反映,还存在着大锅饭的现象,业绩好的并未取得较多的回报,再加上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面较窄、专业性较强,升迁机会并不多,难以调动干工作的积极性。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首先要有稳定性。这支队伍要长期服务农村,而不是候鸟式的短期停留。但就外援驻村工作队伍来说,由于缺乏具有足够吸引力的鼓励其扎根农村的政策措施,不管是“三支一扶”人员还是驻村第一书记,主要都是一种短期任职。这些人并非从事“三农”工作的职业人员,因此所发挥的作用就参差不齐。有些可能因为比较熟悉农村工作,在较短时间就作出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有一些人因缺少农村工作经验,进入农村后发挥作用有限。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合力没有形成

乡村振兴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它涉及到农业、科技、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等诸多部门。为此,2017年1月29日,农业部出台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农业部门牵头,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合力”[3]。但在宿州的实践中,这种合力尚未形成,尚存在着培训主体单一的问题,农民培训供给主体以政府农业部门为主导,培训机构由政府指定;其他主体则因为农民培训工作难度大、见效慢等,参与不够积极。这不利于发挥全社会培训资源优势以促进农民培训竞争机制的形成,造成了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单一、培训内容与需要脱节等问题。在调研中有关部门负责人反映,当前宿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本上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典型示范,缺乏田间地头的指导,且内容与实践脱节,急需要建立多渠道的参与机制,在引进新的培训内容,采取新的培训方式。

(四)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落后

无论是从收入角度来讲,还是从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来看,农村和城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居住环境、安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并未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农村居民的需求愿望纳入制度安排之中,导致乡村现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定居乡村的各类人才的生活需求。这是乡村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宿州市“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路

针对宿州市“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课题组提出新时代宿州市“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宿州市委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宿发[2018]1 号)对“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出台宿州市“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专项规划,以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创新“三农”人才培养、引进、管理、稳定机制为切入点,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坚持解决当前急需和服务长远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留得住、能战斗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加强党对“三农”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党对“三农”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要严格选任标准,保证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办事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群众、廉洁奉公守法的人选拔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中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纳入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紧贴岗位需求,丰富培训内容,着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执行农村政策、实施精准扶贫、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和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本领,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要改进培训方式,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和手段,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异地挂职锻炼、外出考察学习,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学历教育,提高文化水平;要整合培训资源,发挥市、县(市、区)党校主阵地作用,运用本地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和资源,探索建设村干部短期实践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培训;要把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经费纳入各市、县(市、区)年度财政预算,强化经费保障。

2.加强对选调生村官的培养与使用力度。要坚持指导与帮扶并重,确保选调生村官尽快渡过“适应期”,帮助他们克服到农村后存在的心理、工作和环境上的不适应,尽快融入农村、进入角色,同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对待名利,克服“镀金”思想和浮躁情绪,安心基层工作,脚踏实地地锻炼成长。要强化管理服务。市、县区组织部门作为选调生具体管理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选调生定期沟通座谈制度和“导师”制度,明确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选调生的培养联系人,及时了解选调生的思想动态,帮助选调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获得信息,为选调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注重实践锻炼,要把选调生村官放到矛盾纠纷、信访维稳、征地拆迁、招商引资、换届选举等重点工作中,让他们“啃硬骨头”,逐步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培养独当一面的气魄,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培养其敢于碰硬、不怕吃苦的精神。

(二)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机制建设,强化对本土人才的教育培训

农业科技人才、各类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组成了支撑宿州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要发挥这支队伍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不断提升其素质、发挥其潜能。为此,要采取多元化主体培育本土人才的工程,分类开展对各类本土人才的培训教育,以便形成工作合力。

一要针对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实施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可由政府主导探索设立“乡村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可探索建立政府和本地高校、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动育人机制,在本地高校、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设立乡村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政府要根据人才需要提前规划好所需人才专业和能力的要求,各培养培训基地则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

二要实施乡土人才培育示范工程。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掘和培养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加强对其技能培训,为其创新、创造、创业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并定期举办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发挥乡土人才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三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可以依托本地高校、高职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积极鼓励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接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并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管理考核、跟踪指导等服务,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

要以乡情为纽带,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一要广泛推进“智力返乡”行动。可以探索建立在外本地人才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建立镇村干部人才对接制度,与在外人才常联系,常交流,以增强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通过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搭建更实用的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全力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吸引在外地的宿州籍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外出务工人员、退役士兵等返乡以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等方式参与宿州的乡村振兴事业;对于愿意回乡发展的宿州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要积极为他们提供平台和资金、创业帮扶,充分利用他们头脑活跃、能够熟练运用电商等新事物的优势,培养一批热爱农村的、稳定的农业农村人才。

二要实施高校毕业生乡村成长计划。可以面向宿州籍高考考生推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由市政府承担其相关学习费用,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彻底解决我市“三农”工作队伍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年龄老化以及后继乏人等问题;对于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就业等方面享受优惠的同时,还应再制定一些鼓励性措施,鼓励他们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服务。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要在激发干事创业动力上下功夫。对于在基层一线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 “三农”干部,要予以优先提拔重用。对于有一技之长且做出一定业绩的乡村实用型人才,每年要进行集中表彰奖励。对于选调生村官等应强化关怀激励,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在生活遇到困难时必谈,在工作遇到挫折时必谈,让他们时刻能够感受到组织上的真诚帮助和真情关怀,在关怀激励中健康成长。对技术过硬、思想水平高、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乡土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对于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优先充实到村领导班子或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对于带富能力强、影响比较大的应由乡镇政府聘任为“乡土专家”,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

人才评价工作是发现人才、集聚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因此,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机制。一要从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出发,进一步优化、完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在继续强化高层次专业人才评价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人才评价机制,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建立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制度。二要探索分类评价,切实增强乡村人才评价的科学性。要突出不同职业、专业、岗位区别,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评价,制定适合乡村人才实际和特点的评价标准,尤其对农技推广等应用型人才要放宽学历、论文、外语等各种限制性条件。三是用好评价信息,进一步促进乡村人才交流与共享,为乡村人才跨单位、跨地区、跨体制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五)完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确定道路交通与亮化、文化设施等农村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对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优化,对供给次序进行合理安排。推进健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大专项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和差异化的配套政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生活制度,保证农民基本生活,保护农民利益,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免除在乡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宿州宿州市三农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园区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我觉得我很勇敢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拼 搏
揽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