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城,杜建芳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文化惠民工程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密集实施各种文化惠民项目,但距离人民文化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有效弥合文化惠民项目与人民文化需求、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缝隙,更好地推进文化惠民项目的供给,着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人民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文化惠民是一项以文化惠民项目为载体,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原则的惠民政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文化惠民项目与人民需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理论逻辑关系。
第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将大大增加,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由满足基本文化需要向满足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转变。精英文化不再仅是少数人群的专利,而是日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大众文化也将迅猛发展,通俗文学、影视杂志、流行音乐等更加融入到人民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主题、内容日趋丰富,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一切领域。[2]文化娱乐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一些新兴的文化娱乐项目诸如书画鉴赏、古玩收藏、摄影摄像、自驾游等将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因此,准确把握人民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文化需求是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建设的前提。
第二,人民群众的普遍化文化需求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而这些特性易导致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因此,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便成为政府责任。政府的职能体现在提供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同时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价值引导作用,合理引导人民文化需求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发展。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价值引导作用,对于人民文化权利的保障、国家文化职能的履行、人民公共精神的培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第三,政府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采用多种机制、方式及工具,彰显公平性和公共性。文化惠民项目是政府满足普遍性人民文化需求的一种普惠性方式,它的供给方式存在多种选择,例如,政府部门为人民群众直接提供文化服务;政府依托公共企业或事业单位提供文化服务;政府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价格等政策影响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的行为,引导其参与文化服务供给,等等。应根据每种政策工具自身的利弊以及群众文化需求的特性选择最合理的供给方式。然而在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相分离的情况下,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但可以通过努力使脱节程度降到最低,换言之,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政府文化惠民项目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与供给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成为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文化惠民项目供给与人民文化需求的对接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全国来看,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惠民工程”以来,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惠民项目,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石家庄市也采取系列政策措施,并涌现出不少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石家庄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文化惠民项目供给提供硬件支持。相继扩建了部分图书馆、美术馆,提高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水平,提升公共文化窗口服务质量,新建了一批艺术馆、民间工艺博物馆、大剧院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其中,由市政府建设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文化设施——石家庄大剧院以及丝弦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为文化演出活动提供了一流的演出场地。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了国内外各大图书馆与省图书馆的数字化平台对接,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大了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力度,对市区51个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
加大了政府对文化惠民活动的支持力度。石家庄市设立送戏下乡演出补贴资金400万元/年、繁荣舞台艺术扶持资金500万元/年,为惠民演出提供了资金保障。各大文艺院团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专项经费的作用,组织各类下基层演出活动,仅2017年,石家庄市文艺工作者组织送戏下基层惠民演出969场,举办彩色周末惠民文艺演出1 298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活动。“石演大舞台”是常态化的公益性惠民演出平台,每周末在省会青少年宫会堂演出两场,推出了戏曲、歌舞、曲艺、器乐等多种形式的惠民演出。同时,“石演大舞台”还拓宽演出形式,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相继举办了少儿京剧专场演出、春节戏曲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戏迷票友,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前提下,“石演大舞台”还为他们免费提供音响、灯光设备及场地,举办票友演唱会等活动,[4]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丰富、实惠的文化服务。
2017年,石家庄市群艺馆、图书馆等公益场馆的惠民文化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市群艺馆全年举办演出、展览达200余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社区广场等开展培训、辅导4 500多个课时,培训人数达4.8万人次。石家庄市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也从未断档,2017年,200多支放映队伍免费为居民放映电影49 132场,确保了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免费电影,打造了文艺舞台不落幕、惠民活动不断档的民心工程,[5]保障了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为了更具体详实地把握文化惠民项目的具体运作方式及其效果,下面以“文化一卡通”和“一月一名剧”为例,对这两个文化惠民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绩效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索文化惠民项目供给的成功经验,推进文化惠民项目与人民文化需求更好对接。
1.政府财政直接补贴民众的供给方式:文化一卡通
“文化一卡通”是一种面向市民发行的实名制会员卡,每张需市民自己支付100元,享受政府400元财政补助,卡内额度共计500元。该实名卡可用于购买省市演艺集团及直属文艺院团的折扣演出门票以及免费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场所和实现图书馆借阅图书报刊等功能。2017年,石家庄市发放“文化一卡通”3万余张。“文化一卡通”突出以“惠民”为核心,始终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诉求,同时以财政和持卡人4∶1的比例,给每位持卡人400元的财政补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走进剧场,以亲民的价格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此外,基于“互联网+”与传统舞台艺术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河北文化一卡通服务平台,同时开通微信售票平台,观众可在该平台上直接进行查阅演出、精准选座、在线订票、线上付费等操作。线下在全市设有17个售票点,供观众便捷购票、取票,[6]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便利化。
经调研发现,一年多来,“文化一卡通”将文化惠民和培育文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市民改变消费习惯的同时,也使省市文艺院团在演出中赢得了市场,给院团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动力。一方面,它把低票价直接补贴给市场、观众,大大降低了群众观看演出的成本,充分调动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大家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文艺院团也因此有了更多演出机会,为院团走出困境、持续发展、开辟广阔市场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在网络售票平台引入了票房收入、点击率等反映居民需求程度的量化指标,促进演出市场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从而进一步调动院团的创作积极性,把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奉献给人民群众,进一步开拓演出市场。此外,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服务质量,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之,实现了城市社会、文艺院团和人民群众的三方共赢。
“文化一卡通”的发行实现了“变补贴院团为补贴市民”的财政投入方式,扩大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能力。与传统文化惠民项目相比,彰显出四大优势:一是普惠性,即零要求、无门槛,确保人人能够参与其中,享受政策红利,确保文化惠民能真正进入百姓家庭;二是互动性,改变了以往基层群众被动接受模式,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观看的剧目、演出,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三是创新性,政府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直接将财政补贴发放给居民,降低了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创新了政府文化惠民新模式;四是引导性,引入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引导激励各类院团在把握观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竞争不断推出高质量演出作品,促进文化演艺市场更加繁荣。
2.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供给方式:一月一名剧
“一月一名剧”项目由石家庄演艺集团于2007年创办,它以“公益、惠民”为创办宗旨,以传统戏曲为切入点,将“名家名剧”引进石家庄。十多年来,石家庄演艺集团以其国有演出机构独一无二的公益性、惠民性演出平台,邀请众多京剧名家来石家庄演出经典剧目,受到了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极大地激活了石家庄的戏曲演出市场,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文化品牌。2017年9月,石家庄市演艺集团联合石家庄大剧院、洪顺曲艺社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惠民演出。在此次文化惠民活动中,石家庄演艺集团承办的“一月一名剧”推出了国家京剧院三团出演的京剧《杜鹃山》和《董仲舒》以及由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和黑龙江省京剧院共同参演的青春版京剧《四郎探母》。
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观众们认为“名角儿”和“名剧”是“一月一名剧”活动的两个金字招牌,石家庄市演出服务中心把“名角儿”的选取范围锁定在那些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京津名家”,[7]“名剧”则锁定在这些名家的代表作上。演出中心先后邀请了尚长荣、梅葆玖、孟广禄、迟小秋等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剧名家来石家庄演出,一系列传统经典的剧目赢得了观众们一致好评。一些受访观众说,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戏曲名家的演出,现在可以最低10元的票价零距离观看名家演出,实在是过足了戏瘾;还有的观众说,“一月一名剧”为戏曲普及搭建起了知识性、观赏性兼备的平台,为戏迷朋友们提供了更好、更方便的学习平台。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更广泛的戏曲爱好者的需求,“一月一名剧”演出中心采纳观众的建议,邀请了豫剧、晋剧等地方剧种的名家来石家庄演出,满足了不同欣赏习惯的观众需求。可以说,“一月一名剧”项目无论是在戏曲的普及上,还是惠民项目的运营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项目在运营之初也遇到过诸多困难。由于其“惠民性、低票价”的主办思路,使得每场演出都会有一半以上的票价在100元之内,并且每场都有1/3的低价票面向老年人和在校大学生发售,分别是20元和10元,因此经常出现演出方亏损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演出方联合政府相关部门改革思路,大胆创新,探索新型运营模式,同时坚持惠民原则,坚持品牌塑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定位准确。明确政府部门职能,提倡政府主“管”而不是政府主“办”,政府部门在市场和演出院团之间充当沟通、协调的角色,让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补贴。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一月一名剧”在群众中的认知度。二是坚持走惠民路线和塑造品牌效应,建立群众反馈机制,通过微信留言板等反馈平台迅速了解市场走向和人民文化需求。“一月一名剧”,剧剧用名角儿,提高了演出质量并且抓住了群众的期待心理,逐渐形成了在群众心中认可的文化品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观众。三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市场要求,开创了多种合作经营机制。例如,与石家庄人民会堂、河北大戏院长期合作,将“一月一名剧”演出场地固定在这两家靠近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的剧院,实现共赢。
通过对以上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是政府采用财政直接补贴民众的惠民方式,降低了居民文化消费成本,激发了居民文化需求,从而创新了文化惠民新模式;另一个是政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全民共享”的文化惠民供给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把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真正反馈到文化惠民项目的建设中,两种模式虽然不同,但均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总体来看,现有文化惠民项目能够满足部分居民的文化需求,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提升。
首先,供给总量与力度不足。[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惠民项目的普惠性要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现有文化惠民项目的受益范围、受益规模和受益人群还相当有限,不能把全部有需求的居民纳入其中。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是导致文化惠民项目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其次,供给方式和保障机制不足。对文化惠民项目的供给,应根据需求方的特点选择有效的供给方式,并通过有效机制来保障供给效果。但当前,无论是供给方式还是保障机制,都存在不足的问题。例如,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惠民将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目前石家庄市对网络文化惠民项目的重视力度不足,缺乏网络文化惠民项目建设;缺乏多种途径的居民文化需求和建议反馈机制,对人民文化需求的了解渠道不畅;缺乏对文化惠民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能保障文化惠民项目的实施效果。
最后,供给模式创新不足。虽然有“文化一卡通”这种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的文化惠民新模式,但仍未改变以传统的“被动接受型”项目为主的供给模式,缺乏对惠民项目顶层设计的创新,未把选择权交给人民群众,缺乏可以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的“主动接受型”惠民项目,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不足,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推动石家庄市文化惠民项目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政府应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工作重点,吸取成功项目的有益经验,切实把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丰富文化惠民项目供给,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惠民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为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人民文化需求更好对接,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服务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1]为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普惠性、便利性、多样性要求将惠民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打造“市级—城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9]确保把所有居民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把惠民工程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将城市建设与文化惠民工程紧密结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2.转变供给方式
大力提倡“政府激励引导、专业机构运作”“政府搭台、群众主导”等方式,推动文化惠民工程的展开,提倡政府由“主办者”的角色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10]在文艺演出惠民项目上,政府要做好与市场和主办方沟通协调工作,不过多干预,让市场来决定文化资源配置。积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市场向对群众有利的方向发展。
3.加强文化惠民项目人才建设
文化惠民项目不仅仅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更担负着引导人民文化需求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文化惠民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文化惠民项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人才的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保持长远眼光,重视人才的引进,出台具体的人才引进、使用及管理政策,做好文化惠民项目的人力资源储备工作。要做到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更要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这对文化惠民项目的长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
政府应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合理规范一些价格虚高的文化行业,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减少文化消费成本。只有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提高了,居民文化需求才会向高质量、高层次方向发展。
2.转变财政投入方式
政府把财政补贴直接发放到人民群众手中,降低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让居民“用脚投票”,自己选择文化消费形式,并及时把需求反馈给市场。同时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消费选择,不断拓宽群众的文化需求。
3.创新文化惠民项目供给模式
政府要加大文化惠民模式的创新力度,提升文化惠民项目的互动性,多出台一些“主动参与型”的文化惠民项目,让人民群众能够直接参与其中,便于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并且能够引导居民文化需求在互动中不断发展。
1.建立文化惠民项目绩效评估标准
政府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文化惠民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促进整体文化惠民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对文化惠民项目实施效果的监督机制,建立对文化惠民设施使用情况的考核制度。同时要明确文化惠民项目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能力要求,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奖惩。要确保工作人员在文化惠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定期对已建成的文化惠民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改进。
2.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反馈评价机制
政府要联合相关部门建立群众反馈服务平台,利用报纸、网站、留言板、短信、微信等多种反馈平台,长期征集群众各类关于文化惠民项目的反馈意见。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显眼处摆放群众文化需求意见箱,定期收集整理意见、建议,还可定期向群众发放文化需求调查表,及时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3.加强网络文化惠民项目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兴网络媒体已成为信息、文化传播的主流方式,文化惠民工程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政府要加强新型媒体文化传播平台质量建设,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提升文化惠民项目的影响力。同时,政府要通过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积极建设网络图书馆、网上课堂、网上剧场、网上展览等公共网络文化栏目,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品公开课、艺术展览、主题教育、健康讲座等内容丰富的网络精神文化盛宴,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群众文化需求。
总之,文化惠民项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创新文化惠民项目供给,推出更多高标准、高质量的文化惠民项目,促进文化惠民与人民文化需求更好对接,让文化惠民工程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张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