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李作明
(柘城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柘城 476200)
近年来,柘城县鼓励开展订单生产,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促进小麦生产转型升级,绿色和高质量发展。生产上,将重点落实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以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为主导,以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搞好品种布局规划,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品种的增产作用。根据小麦播种形势,结合专家的建议,科学确定品种。主推品种包括百农207、周麦27、百农 4199、中麦895、周麦22、众麦1号以及商麦167等,搭配品种包括泛麦8号、洛麦26、周麦32、泛麦803、存麦11以及众麦998等。示范推广品种包括新麦36、轮选166、中麦578以及丰德存麦21等。强筋中强筋品种包括新麦26、丰德存麦5号、郑麦7698、西农511、西农20、锦绣21以及西农979等(品种排名不分先后)。
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技术要求,及时整地保墒。秸秆还田地块,要求秸秆切碎长度小于5 cm,同时每667 m2增施5 kg尿素,以加速秸秆腐熟速度,并用大型拖拉机将秸秆深翻入地,耙耱压实[1]。加深耕层,耕翻深度达到25~30 cm,不漏耕。耕后机耙两三遍,粉碎坷垃,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旋耕田要旋耕2遍,深度15 cm左右,并要耙实。连续旋耕两三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一次,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其中深耕或深松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深耕或旋耕麦田都要及时粑耱镇压,确保墒情,一播全苗。
2.1 积极施肥
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施肥与其他农技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小麦生长旺盛和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重点施肥。注意氮肥深施、磷肥和钾肥集中施用等,以发挥肥料效应,减少养分损失。根据目标产量,高产地块酌情减少化肥施用量。一般情况下,磷、钾化肥全部用于基肥;高中产地块氮肥60%作基肥,40%作追肥;低产地块氮肥50%作基肥,50%作追肥。
2.2 药剂拌种
一般地块可选用苯醚甲环唑(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氟咯菌睛(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混发区,可选用硅噻菌胺(12.5%全蚀净)悬浮剂或苯醚甲环唑+氟咯菌肘悬浮种衣剂。杀虫剂可选用70%吡虫啉、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多种病虫混发区,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对地下害虫严重地块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进行土壤处理。
2.3 足墒播种
足墒是实现小麦一播全苗的关键。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80%。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因此,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2.4 适期、适量机械化播种
根据土壤墒情、种子质量及小麦品种的成穗特性,确定小麦播期、播量。小麦播期以10月7—15日为(宜),每667 m2播量10.0~12.5 kg。强筋、中强筋小麦播期以10月10—20日为宜,每667 m2播量按品种特性适当增减。如果播种时遇墒情较差、因灾延误播期及整地质量较差等,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3 d每667 m2播种量增加0.5 kg,每667 m2播量最多不超过15 kg。推广机械化播种,播种深度以3~4 cm为宜,并做到深浅一致,落籽均匀。
2.5 播后镇压。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的有效措施。无论深耕或是旋耕麦田,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都要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确保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抗寒能力。
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强化应变管理,重点落实3项技术[2]。一是冬管前移,重管分蘖期,培育冬前壮苗,力争冬前大分蘖满足成穗需要。二是春管后移,有效控制春季无效分蘖,推广氮肥后移技术。3月下旬至4月初,每667 m2追尿素7~10 kg,浇好拔节水,主攻穗粒数。三是加强后期管理,普通麦要适时浇好灌浆水,增强灌浆强度,提高粒重。优质小麦一般不提倡浇灌浆水,严禁浇麦黄水;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植株呈现旱象时进行灌水,每667 m2灌溉量以30~40 m3为宜;灌溉应在开花后15 d以前完成。
因春季晚霜冻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时有发生。除气温变化因素外,播期偏早、品种抗寒性差、土壤墒情不足等问题,是冻害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生产中要做到适期足墒播种,杜绝抢墒早播现象。提倡适期晚播,避免因早播旺长造成后期晚霜冻害。同时,在小麦品种选用中,注意选择抗寒性好的品种。
选用丰产性能好、株高适中、抗病性、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配合施用,实行小麦健身栽培,培育冬前壮苗。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春季小麦起身拔节初期可及时喷施多效唑等化控防倒药剂,控制小麦第一节间长度,抑制小麦旺长。
一般开春后,主要防治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条锈病、白粉病以及赤霉病等,密切警惕条锈病流行。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要主动出击做好赤霉病的防控。虫害主要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吸浆虫、麦蚜、红蜘蛛以及麦叶蜂等。小麦杂草主要防治猪殃殃、播娘蒿以及荠菜等阔叶杂草和节节麦、雀麦、野燕麦以及看麦娘等恶性禾本科杂草[3]。要针对实际情况把握防治指标,落实好适期早防治的技术要点,及时控制危害。要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关键时期要及时组织发动,如大规模的化学除草和穗期赤霉病预防等,努力做到统一组织、统一发动、统一部署和统一防治,切实提高防控效率和效果,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当小麦籽粒由蜡熟期转向完熟期时,呼吸消耗大,千粒质量降低,易断穗落粒,造成损失。因此,蜡熟期是最佳收获适期。要根据小麦成熟程度、品种特性、生产条件和天气情况等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采取适当的收获方法,灵活合理地抢时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