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桂荣 任 毅
当代诗人李强把他的新诗集题名为“山高水长”。“山高水长”,语出盛唐李白手书《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谪仙”夸赞阳台观高道司马承祯,说他的风范像王屋山一样高高耸立,名声像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永远存在,后世多喻恩德、情意深厚。这也是理解打开这本诗集意涵的钥匙,诗人李强正是从乡土之恩与母爱情深出发,书写了对现实创造之美的礼赞、对理想信仰的道德坚守。
这本新诗集是诗人“个人两年来的创作回顾”,“也是对新诗百年的真诚敬礼”。2015年10月,李强开设了“湖畔聆诗”微信公众号,两年多时间里,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一下子出了100期,单期阅读量竟有达到15000人次的,这像是个意外更是个惊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城镇化的扩张,乡愁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远方与当下、碎片化与诗意化,在身处转型期的诗人李强笔下,成为他抒情与省思的文化语境。“新诗如清风明月一路随行,带给我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体验”。诗人以诗意瞬间对话辽阔的现实人生,诗篇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也是对生命体验的书写。诗人以清心如镜的明净心性,用新诗回应了乡土自然的召唤,追忆母爱亲情的深挚,展现转型期复杂语境中对现实理想信仰的坚定操守,以及对创造之美的感动。
诗集叙事朴实情感真挚,充满诗人对家乡官庄的眷恋。与同时期的乡土诗相比,李强诗歌中朴实深刻的童年情感与清新厚实的语言相互融合,在时间分离和空间距离中呈现出不同的生命情思与现实感悟。这里有红土之恋、田园风光、小镇古街、初恋纯美、端午蚕事、老农恩爱、少女早香、童年求学、儿时游戏、家人温情,仿佛世外桃源,无不流动着诗意的温暖。
诗人在现实体验中感悟,提炼出朴素的乡土之思。先看这首《山高水长》,岁月苍苍,高山流水,云淡风轻,爱情、亲情在温暖中流淌。诗人从空间的距离写出生命流动和情意绵长,诗中充溢着童真童趣,有辛苦劳作,也有走过花甲跨越漫长岁月的浪漫亲情。诗人说,生活中的一些事是必须坚守的,“不信你试试看”。因为狂风偏离了方向,本该落到水井的雨滴却落在天井,少年一心想吻上心中爱慕的女孩陈早香,却只吻到女孩辫子上的栀子花。生活中这样或那样的阴差阳错,总会让人有些尴尬和纠结。端午节快到了,妈妈已经和好了腌制咸鸭蛋的泥巴,栓粽子的红毛线也准备好了,可是大白鹅却不好好下蛋,“这只大白鹅/这个风雅颂/这个慵懒散”,几个排比句形象风趣。回忆乡村生活中的无奈,诗人没有丝毫抱怨,只有岁月沉淀下的从容与调侃。养蚕的人想给蚕茧铺上厚厚的桑叶,但太阳出来太晚,露水太重桑叶不好采,毛毛虫破茧成蝶的过程是艰难的,像临盆的孕妇辗转反侧,而照顾蚕宝宝的乡人,提着小灯笼,辛辛苦苦地一遍又一遍照看。肖细花和刘会才夫妻二人恩爱有加,如果谁当着他们说对方的坏话,就有可能挨骂或挨打,他俩从娃娃亲到现在年过花甲,早已儿孙满堂,但他们还是恩爱甜蜜。官庄生活有尴尬有错过,也有种种不如意,诗人从熟悉的家乡生活细节,用从容淡定的笔墨描画出生命中的温柔甜蜜。
诗人的怀旧歌调在作品中汩汩流淌。《记忆中的小镇》写对小镇的追怀。小镇的生活恬静闲适。木板屋,青石路,千年老街,山间杜鹃,小河清澈,杨柳水岸,垂竿少年,袅袅炊烟,沃野绿田,红薯南瓜,白云蓝天,小镇景色如诗如画,清晰动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一成不变,即使舞台空荡荡的,或者古老戏台上的演出也很单调,人们依然会耐心等待。小镇花香怡人,“老家伙心中有老了的美人/小家伙心中有正在长大的美人”,诗人记忆中的少年美人也永难忘怀。
家乡的美盛开在诗人的心中,无论离家多远,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从未改变。童年到少年,17岁离开家乡,去远方奋斗拼搏,家乡的山水曾经滋养着诗人。《官庄》是一首思乡之作。炊烟、凉亭坳、黄桥、老绾塘,东南西北,诗人眼中家乡的风景无一处不美。谷雨季节,满山的映山红和紫云英美不胜收,而在诗人心中,最美的是兰花,而兰花中最美的是九节兰。脸上红扑扑的,头上插着芬芳九节兰的女孩自然更美,少女陈早香在诗人的笔下是一个美丽的向往。这首诗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出家乡美景的色彩斑斓,烘托出对故乡的纯真思念与浓郁乡愁,语言很简洁,但美景呼之欲出,真实清晰,令人心旷神怡。《校园曾经开满桂花》中,开心的少年校园生活,是诗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欢乐美好。新学期开学,同学们背着、挑着、拎着行李,跋山涉水,来到红砖黑瓦的小院,曾经陌生的人儿在校园相见,乡音、笑声,一群叫桂花的女孩天真可爱。平实的语言,复沓的句式,显得自然而流畅,把最留恋的校园经历和温馨场景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全诗简洁,但极富画面感。
诗人对故土、对家人的情感热烈而持久,创作成为情感抒发的出口。《回到从前》中写道:“给我迎风流泪/给我午夜梦回/让我回到从前/给我无边的空虚与寂寞/给我一张纸/让我回到从前/给我幕埠山下/朝阳河边的一寓/给我家徒四壁/坐井观天的日子/让我回到从前”。故乡在诗人的心里被一遍遍地呼喊。诗人眼里的父母,年过半百,终日辛勤忙碌,而今诗人也年过半百,有了自己的儿子,身为人子,再为人父,有诸多相似或不同的感悟。曾经多次去登小红山看烈士墓,在家乡的红土上采枇杷叶和萢,挖竹笋和鸡脚禾,这些都是故乡红土地的馈赠,是应该铭记的故土的恩情。曾经挖起的象形树根迄今藏在阁楼上,而那些隐藏的情感,许多年后在诗人的回忆中开出灿烂的花。诗人回忆年少时到梅家河打狗扒、寻桑叶、捉螃蟹的情景,用拟人手法描述被捉住的螃蟹,吐着泡泡,骂骂咧咧的形态,捕获者的喜悦和被捕者的抗议,从诗中涌出,生动而有趣。懵懂少年看到官庄的漂亮女孩陈早香,卷起裤腿涉水过河,被美丽打动,心生涟漪,青春的萌动在少年愣愣的眼神中透出来,甜蜜而羞涩。诗的语言朴实流畅,写景真实,诗意浓郁,情景交融,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朴素温馨的情绪里。《惊喜来了》是诗人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城里的孩子玩气球,农村的孩子也想玩气球,就玩猪尿泡、成年人的避孕套,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八字形的柳树枝桠是做弹弓的好料,做木手枪,做陀螺,做弹弓,少年的游戏,少年的玩伴,农村少年的开心快乐,溢满在字里行间。刘铜匠的女儿刘八斤滚着闪闪发光的大铜环,轰隆隆地滚过来,让人惊艳。诗作从动作描写看到家乡风物,乡村孩子的可爱,充满情趣的娱乐方式,让读者也受到快乐的感染。
《在乡下,孩子们晓得更多》中,乡下的孩子晓得哪座山上有宝,哪条河汊里有泥鳅、黄鳝、喜头鱼,晓得哪个疙瘩新长出一棵桑树可以喂蚕宝宝,晓得不要钱的甜甘蔗去哪里找,晓得育种、插秧、施肥、除草、排灌、割谷,晓得珍惜粮食把碗里的饭吃得一粒不剩。乡下孩子的质朴、勤劳、懂事,诗人用诗歌尽情赞美,用诗歌表达真诚的喜爱。
《我见过年轻的朝阳河》,山花烂漫、杨柳拂面,静水微澜,鱼跃鸟欢,乡亲们亲近朝阳河就像亲近自己的亲人,挑水淘米洗衣饮牛捉鱼漂流,孩子们站在桥上钓鱼、跳水、乘凉。“年轻的朝阳河是上苍赐予偏僻家乡的无价之宝”。乡亲们的生活日常、动态场景,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灵动、鲜活,充满对家乡的爱恋。《红花鳍,白鳍豚》中,“红花鳍真美丽/一看到红花鳍/就想到官庄的陈早香”,诗人心中陈早香是故乡丰富多彩乡村记忆的美丽的化身,而少年的美丽记忆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美好。《炊烟四起》中,“陈早香住在官庄/她有点水灵灵/有点胖乎乎/刚上小学四年级/脸上就有了桃花的颜色”,30多年了,诗人还清楚地记得。《潮水来了》流动着亲情的牵绊。山溪里的鱼,山野里的萢,山村里的燕子,跟城市里的比,都小一点,瘦一点,干净一点。诗人对家乡风物和故乡的村人都有着深沉的情感,那些乡村里穷人家的带刺的野孩子,带着家乡亲人的期盼出远门打拼,家里亲人无休止的惦记、询问和等待,无不使离乡的游子一步三回头。
《城里的油菜花》,“乡里来的孩子懂事/过完了年才到城里串门/他们的气色很好/干干净净/不吵不闹/他们笑点很低/一丝丝春风煽动就笑得前仰后合/他们笑着欢迎来去匆匆的男女老幼/像欢迎流连忘返的蜜蜂、蝴蝶一样”。诗人对曾经的乡村生活充满留恋与喜爱,对乡村孩子也毫不掩饰内心的喜爱,乡里孩子的淳朴、真诚、友善,对别人总是善意捧场,对客人都热情招待,单纯地憧憬着美好生活。《城市化》的见证者,经历着城市化的进程,对乡村生活无比留恋。《城里人真可怜》中,在诗人的眼里,乡村的一切都是灵动美好的,鱼、虾、水草、落英,柴火燃烧,花猫花狗偎在灶前,富有生活气息的生动画面都在眼前,壁虎、蝙蝠、院落、篱笆和井,甚至曾让人讨厌的蛾子蚊子,在记忆中都成为一种想念。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单元房里,没有浓浓乡音,没有家乡的灵动美好,日子显得苍白了无生气。诗人在城市的喧嚣中,怀念童年,怀念乡村。
在李强先生的笔下,城市对乡村的怀念,中年对童年的追怀,现实对理想的省思,相互融合,体现出他的乡土诗歌对百年乡土新诗传统的超越与创新。
在这本诗集里,诗人更多地呈现了对理想信仰的思辨与礼赞。对有限现实的超越和对人的主体精神的深层挖掘,是李强的诗歌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
诗人在《六月》中呈现了生命奋斗的力量和现实人生的喟叹,对奋斗精神的礼赞溢于言表。六月夹竹桃盛开,白里透红,呼出的空气都是香的,万物呈现出它原本该有的样子,三角湖畔爱意浓烈,却没有办法唤回初春柳树下的温存。木兰山下的田地有收割后盛开的叶绿花红,也有荒芜已久的荆棘丛生。牵过手的人已不再牵手,分手的人已形同陌路,从懵懂到青春,从快步奔跑到凌空飞起,一些人乘东风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一些人却天使折翼无声无息。从芒种到夏至,时节更替,有拼搏的劳累,有奋斗的记忆,有诗情画意的惬意,也有更多的人生感喟,如屈原一样,理想抱负不得施展。六月的雨水坍塌了寺庙,人们内心茫然无所寄托。高楼林立人声鼎沸,但人们离可以遨游的大海和可以攀登的雪山都那么遥远。时光交错世事变幻,也许目标遥不可及,人们却从来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
《建川来了》是诗人向普通文物工作者坚守理想精神的致敬,是对其行为价值的礼赞与弘扬,是诗人对历史文化所秉持的和平态度。一位看似普通却做着极高价值工作的学者樊建川,不惜耗费财力物力尽力去打捞历史的记忆,搜集可以作为历史见证的各种实物。“你读过《史记》吗?/你见过司马迁吗?/你读过大地上的《史记》吗?/你见过樊建川吗?”以《史记》、司马迁类比,诗人要让读者看到普通人樊建川对和平文化的巨大贡献。和平是珍贵的,也是需要珍惜的,“你在江边汲水,遥望过源头吗?/你在树下乘凉,感谢过土地吗?/你在惠风和畅中放下鸽子和风筝,想起和平的珍贵吗?”历史是活的见证,以史为鉴,带给现代人更多省思,史学研究对人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诗人反复提问“你读过大地上的《史记》吗?/你见过樊建川吗?”,不仅强调樊建川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也凸显了普通人行为的非凡价值。
诗作《冈仁波齐》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提炼出电影作品的核心价值。人生是一场修行,神山冈仁波齐见证了奇迹时刻,艰难遥远的跋涉,1200公里没有争吵、哭泣,没有放弃,虔诚的朝圣之路,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120分钟的电影,震撼了观众,看到朝圣者与普通人的不同,沉默中有反思、有震撼,从动作看到内心,从转山看到坚定的信仰。《杀死一只知更鸟》,诠释了“知更鸟”的象征意义,呼唤善良和正义。美国著名女作家哈波里的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一种最早报晓的专心唱歌的鸟,从没做过任何坏事,天真善良无辜,但最终却被伤害被毁灭。在某些人眼里,“知更鸟”不该夜不归宿,不该乱闯是非之地,更不该被逮住之后还拼命挣扎,惹出更大麻烦,扯出更多不愿被世人知晓的事。“知更鸟”被杀死了,但并不因为它的死,事情就可以一了百了,“最麻烦的是,成千上万只知更鸟都惊醒了,惊醒的知更鸟群吵翻了整个森林”。一只知更鸟死了,它用死亡唤醒了更多人的觉醒。诗人在呼唤,期盼格利高里·派克这位白人律师能活过来并再次站出来伸张正义,为种族歧视抗争直到毁灭,希望之于绝望并非虚妄。在杀死知更鸟的悲痛中,诗人希望带给更多人希冀,呼唤给善良和正义以更大支持。
《骑摩拜单车去迪拜》是诗人对追逐梦想永不放弃的致敬。骑着单车去迪拜是怀着怎样一种理想?在大雪纷飞之夜点起蜡烛燃烧孤独,看着窗内的洁白烛火静静燃烧。看着一个清白的人生,已烧掉半截了,没有烟也没有亮,它还能燃烧多久?“我”几乎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也不能抵达遥远的目的地。伴着晨晖夕照,生命的过程如点燃的蜡烛需要跨越太多障碍,但重要的是,生命在燃烧,远方是遥远的,如不朽的诗篇,向往遥远追逐遥远,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追逐和奋斗的精神永远不朽。像老子寻道、鉴真东渡、夸父逐日那样,人生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同行者泪流成河却相互安慰,他们的精神将流芳百世。奋斗者历经艰辛,燃烧生命追逐他们的理想,让读者由此感悟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量。
《延安来了》中赞颂了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内在力量。风呼呼的来了,麦子哭了,山丹丹萎了,土地焦黄,呼吸也一阵阵紧张。诗人把经济风暴来临,全球经济衰败,用极具画面感的诗句呈现出来,营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回溯到80年前,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历史记忆一一浮现眼前。凤凰山黄了又绿,浓缩了历史风云见证着伟大历程,延河波涛潮涨潮落,奔流不息哺育着中国革命。诗人再次来到延安,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征程的延安,今天安祥宁静,平和悠闲万花烂漫,一派和平景象。诗人把记忆拉回到延安时期,从发黄的卷宗和黑白影像中寻找到感动与感染,不能忘却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的巨大作用,延安精神支撑着共产党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创造了无数奇迹,驱赶民族抗争的黑暗,迎接新中国的春天。诗人热情书写延安精神,希望这些向上的精神力量仍然被铭记被继续传扬。
《保持敬畏》是诗人对信仰的敬畏,对有信仰的人的敬畏。《象群走过金合欢树》中象群“都是通灵的/这些高贵古老的物种/他们是精通神谕的”,“所有植物/动物不再躁动与喧嚣/聆听神谕的时候来到了”,让人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心,看到信仰的力量。《地平线上的生灵》中,“地平线上活跃着哪些生灵/他们过得好不好/他们还有没有明天或后天/……合欢树和长颈鹿都有痛感/七星瓢虫和花豹/都有漂亮的斑点”,这是对大自然中生命的悲悯和同情。
《学做好人》,“学会赞美大地上的生灵/他们觅食、求偶、飞翔、奔跑/尽情展示生的美好/他们尽量掩盖好伤痕、骸骨/挣扎中无助的哀嚎/这一切给了我们多少安慰呀”,诗人从生活经历中去发现生命的艰辛、无助与美好,又从创作中去呈现这些美好,赞美大地上的森林,赞美燃烧的生命,告慰现实人生。《李白,你为什么这么白》,诗人毫不掩饰对李白的喜爱,“社会是个大染缸/将天真烂漫染黑/诗歌是漂白粉/将七情六欲漂白”,社会是复杂的,生活可能被染黑,但是诗歌追求纯粹。诗人借古讽今,想通过诗歌创作去挽留一些纯粹的生命品质和艺术精神。
没有思辨的力量就没有对现实局限的深入,对于主体精神的探寻和理想的挖掘,使李强乡土诗作具有了穿透感性灵魂的力量。
乡土情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对生命源头的追怀。母爱是一切现实亲情的根基。李强的乡愁是人过中年之后的对生命源头的理性打量。
《妈妈》一诗中,诗人把深沉的爱和怀念诉诸文字。儿子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去外面打拼,事业取得一些成就,也得到了一些社会地位,但儿子始终记着母亲的愿望。乘飞机飞到冰岛、古巴、土耳其,儿子知道坐着飞机游历世界也是母亲向往的幸福日子。7月儿子去了延安,也是替母亲完成了她19岁时的心愿。母亲给予儿子生命,儿子为回报母亲,就是让自己活成母亲希望的样子,过上母亲向往的生活,这正是儿子对母亲的爱。在这首诗里,诗人把深沉的爱和怀念付诸行动,也诉诸文字。
《庐山记忆》是一篇让人心酸和泪目的诗作,语言朴素,情感深沉真挚感人。“披着一块钱一件的雨衣/嗑着五毛钱一包的瓜子”,看似平凡艰苦的日子,但亲人们在一起就是特别美好的,“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妈妈还会活四个月/爸爸还会活19年/30年后我还活着/还会安坐在富丽堂皇的大礼堂/高谈阔论宏图大略/还会想起这一幕/还想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诗中情感浓郁充沛,诗人没有眼泪,但内心的痛无法隐藏,对亲人的怀念无处纾解,更加悲痛。
《妈妈来了》是诗人童年生活的印迹。跟妈妈一起到农村走亲戚,乡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我”陪伴妈妈的亲身感受,对亲人的思恋,在母亲离开之后更加怀念。母爱情深,也加深了这本诗集的亲情深度。这是《山高水长》中少有的让人流泪的生命情怀。
诗人的创造使世间万物获得了灵性,十年生死两茫茫,创造之路甘苦自知,源于生活实践的创新创造让诗人更加理解了生命的馈赠。超越因果轮回的感性,是直接抵达现实创作的深沉力量和理性源头。《四月一日香樟叶落》,生命的盛放与付出,摆脱不了宿命的生死轮回。叶落伤情,是诗人对生命过程的理解、感悟。
《五月来了》诗人抓住故乡风物的季节特征,把万物孕育生长的过程与古今诗人的创作创造相比照,写出劳动创造的重要。大姑娘小媳妇相约出行,乘着绿皮火车,到城郊看风景。乡村的五月,冬小麦、春小麦都在孕育生长,鸡子在争先恐后的啄食,蚕宝宝又蜕了一层皮,农闲时节,农夫终于可以像慵懒的猪一样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休息。河水微凉雨水充沛,生命都在孕育等待羽翼丰满,像栀子花一样,时机成熟之后的盛开更加馨香四溢。五月是特别的,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诗友刘年都在五月微醺的南风中酝酿更美的诗篇。
诗人笔下的《人间四月天》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开始狂欢,引力波扩散,新生的翅膀翻飞快乐,新鲜的花朵让人浮想,所有的生命都在眺望美好。诗人眼中的世界春情萌动,诗人想起徐志摩、林徽因,想起浪漫的诗人和诗事。诗人用新鲜翅膀和美丽花朵等隐含美好事物相关联的希望和温暖,让人浮想联翩,让人间四月在诗人笔下呈现出诗意的动人之美。
《闪电来了》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带给诗人难以忘怀的记忆。“满畈的紫云英开了/满谷的映山红开了”,是兴奋的心花怒放的感觉,“一个神话/一个笑话/我走在街上/被他们指指点点/只好到河边捉泥鳅/比较世道/人心/泥鳅更好捉摸一点”,没拿到通知书的几个月,“我”看到了世道人心,拜高踩低的指指点点,让“我”感到心酸,迟到了三个月的通知书终于来了,像一道闪电让大地和人心颤抖。如果说四年级的陈早香是一道闪电,照亮了少年心中的向往,那么“华中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也是一道闪电,照亮了诗人的人生路程。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心酸与痛苦,兴奋和骄傲,体验与哲思,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燕子来了》,诗人用燕子比拟农民的辛勤和劳累,赞颂劳动之美。燕子学农人,燕子教农人建房,燕子与农民互为背景,诗人用劳动之“美”和创造之“累”歌咏了辛勤的燕子和勤劳的乡民。《炊烟》,“在城里做一名诗人是很难的/就是江一郎进了城/久而久之也会江郎才尽的/城市是一个大超市/城市应有尽有/唯独不提供炊烟/看不见炊烟怎么写诗呢/曹植在城里呆不住/王维在城里呆不住/江一郎进城领完奖/就急匆匆赶回台州乡下去了”。诗源于生活,乡土中国的记忆是古今诗人的共同精神家园,诗人美好的情感根植于故乡,诗人又通过诗句书写出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
总而言之,李强的这本诗集在生命的源头(母爱情深和乡土温情)中提炼出了对理想精神的坚持操守,对现实信仰的道德警省,也充满了实践创造之甘苦的理性分析。这些因素,不仅提升了李强先生乡土诗歌的时代价值和艺术魅力,也必然推进诗人更加非凡的创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