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述要

2019-02-21 04:32杨学科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权共同体特色

杨学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权事业,先后就“2015·北京人权论坛”、“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发去贺信,再加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新时代人权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意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在历史交汇期的新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新时代中国版”。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的基础”①。“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②。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的人权需求,更全面的人权保障建设,将是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科学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人权状况“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④。“人权事业必须也只能按照各国国情和人民需求加以推进”⑤。基于此,为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新时代人权建设方案上,我们应独立自主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完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基本人权理念,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等等。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尊重和坚持了人权的历史性,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在历史交汇期的新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崭新高度,谱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盛世策”。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引领新时代中国走向人权强国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将新时代人权事业建设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即实现和保障人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力推动,不可分割。习近平在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贺信中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将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2015年,习近平在同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权建设采取了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应对发展策略,找准一个时代一个人权重心着力点,形成不同阶段不同任务配置为导向的人权目标治理模式——从最初被动因国际人权斗争需要,被动采用回应、解释型的人权话语表达方式,到人权立法保障期和人权司法保障期,采取积极融入策略,再到人权法治保障期,主动采取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人权发展策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从围绕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以“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战略目标的人权司法保障,跨越到了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人权法治保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历史交汇期,既要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目标而努力,又要为建国一百年的“人权得到全面尊重和保障”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奋斗。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推进了人权保障的全面性,将新时代人权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相连,深刻阐述和回答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描绘了未来中国人权发展的美好蓝图,是引领新时代中国人权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全面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国策”。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全球人权治理全新选择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其后,这一新时代外交的主旋律,伴随着“习式外交旋风”风靡世界,为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更好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充分体现了人权远见卓识、全球视野和责任担当,是对西方陈旧不合时宜的人权理念的反思。相对于西方文明冲突论所造成的全球人权乱景和全球人权治理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倡导共生共存、共建共享、共赢互利的人权理念。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了我国人权法治建设的全球视野。为避免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在国内致力于实现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全面,在国际上致力于打造全球性的信任与认同,填补过往的全球人权治理的“发展缺位”。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了卓越的、境域深、立意远、具有文明新高度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传统中国文化讲究兼容并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国坚持与世界文明互进共荣的立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⑨。这些不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权理念,提出中国思路、推出中国建议、拿出中国办法、发出中国声音,而且从人权机制实际行动方面推动国际人权话语秩序的变革,对当下人权发展困境和全球人权治理难题的把脉问诊、点题指路、同舟共济、权责共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升了人权建设的开放性,从人权理念和人权机制两个方面推动国际人权话语秩序的变革,为推进建立新的、公平的国际人权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全新选择的“中国方案”。正因此,中国已经从传统上防御“接招”的态度转变为更积极“造势”的角色,日渐成为国际人权体系和人权秩序中的关键角色。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全球人权治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中国方案”⑩,是中国为推进全球人权治理所提供的“世界策”。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内涵

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而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的、深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科学理论和人权思想体系,其人权思想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理论为基础,国内“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权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全面;在国际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讲好中国人权故事,致力于打造全球性的人权信任与认同。

1.“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位置。在人权领域,“以人民为中心”阐释最系统的两次,分别是2016年习近平致“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贺信,2017年习近平致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的贺信,“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保障了人民发展权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尊重与保障中国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水平”⑫。“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中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人权实践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人权政策文件之上,特别是《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具体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要求“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权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使全体人民的各项权利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这鲜明地体现了人民是人权的主体和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事业中的主体性。从以上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权政策的根本政治立场,处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中心位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开拓了新的思想境界。

2.“美好生活”为目标导引的民生人权思想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梦想,主要是指民生领域人民的尊严和幸福生活。党的十八大报告形成的法治尊严和民生幸福的核心共识深刻影响了新时代的执政方向。其中民生幸福是以“美好生活”为本位,以国民幸福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思想。⑬习近平曾多次、多场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⑭,“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⑮,“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⑯。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要求全党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⑰。也就是说,人权主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相对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言,对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有了更高层次的期待、更高标准的要求。首先,人民要求更全面的人权保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的权利形态正好对应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而非前一阶段的人权司法保障,这就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全面推进人权事业,推进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民主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和生态权利全面法治保障。其次,人民要求更均衡、更充分的人权保障。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社会,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人权保障特殊群体覆盖面、区域民生人权保障实践差异等。为此,习近平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⑱。习近平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民生人权均衡保障的具体战略,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城乡一体化战略等。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必然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导引,关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美好生活需要和人权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基础上开展人权法治建设工作。可以说,“美好生活”为目标导引的民生人权思想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价值目标。

3.“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历史人权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历史人权观,是在批判地借鉴黑格尔的历史人权观的基础上,强调人权是“历史地产生的”⑲,人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绝对观念”演绎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人权观,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路径。习近平多次谈道,“人权保障(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诩为占领人权真理,永居人权山头的王牌,这含蓄批评了西方某些国家垄断人权话语,“人权山头再高,我为峰”的自恋,指出了人权保障要探寻适合自身发展模式。人权发展永无止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这就需要寻求人之权利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理念内化为中国的人权行动,主要体现在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㉑,人权事业必须也只能按照各国国情和人民需求加以推进㉒。“民主和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㉓。“在人权方面,最大发言权还是所在国的大多数人民”㉔,“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㉕,“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㉖。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现阶段我国人权发展战略将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作为优先事项。归根结底,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自信、人权理论自信、人权制度自信、人权文化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闭门忌谈人权”老路,也不走“西方人权占领中国”的改旗易帜邪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所有的人权,所以一定要有轻重缓急,中国人没有按照西方的逻辑去做”㉗,这就需要以包容开放的心胸和气度,注重学习不同国家的先进人权理论与经验,以国情为基础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人权保障模式,推动人权事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由此可知,“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历史人权发展思想,要求为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权保障而不断全面有序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健康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发展路径遵循。

4.“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导向的法治人权思想

法治的真谛是人权,法治是人权的护身衣。通俗而言,法治是人权的保障,法治进则人权兴,法治滞则人权衰。习近平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到党的十九大的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依法治国,就是为了人权得到更好更全面的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强调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㉘。其次,把司法中的人权保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之一。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烂、不能溃败、不能让人民看不到希望,这是法治领域亟待解决、群众关注度高的重大问题,瞄准了这一人权保障的“最短木板”——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强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新策,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推进司法公开机制改革,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再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有力推进人权法治保障,使人权得到更好、更全面和更切实的法治保障。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权思想不仅层层推进、严谨缜密,还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治事业的核心价值追求,价值导向精准。综上所述,以“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导向的法治人权思想,坚持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中处于保障地位。

5.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国际人权观

共同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所依存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有丰富的共同体思想,“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㉙。“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㉛习近平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接着又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多次被写进联合国协议和文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国际人权治理的重要理念基础,引领全球人权治理、国际人权合作的新方向,提供独具东方智慧世界人权治理新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兼具西方的共同体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和合”思想底蕴,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权特性在于强调人类的整体性,全球人权治理的参与性。这对于对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人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权是21世纪世界文明的共同话语和共同标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再添新意,在最多人权契合点,寻求最大人权公约数的基础上,既强调立足“你”、“我”意义上的最低限度的人权共识,也强调“我们”共同体这一面向的人权保障机制和包容性人权对话沟通机制。人类命运同体思想对我国新时期人权发展的指导体现在理论上明晰了发展理念,确立了发展内容,树立了发展目标,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发展理念上,奉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多元人权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同心共解全球人权治理问题。其二,在发展内容上,国内层面从立法、执法、司法等程序,全面保障人权在现实中切实被尊重与实施,实现人民幸福权的中国梦,国际层面上主动承担国际人权义务和责任,为全球人权治理作出“中国贡献”,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其三,在发展目标上,实现2049年“第二个一百年”(建国一百周年)时人权全面实现、现实化,即人权得到全面尊重和保障。㉝

可以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国际人权观,向世界传递了清晰明确的国际人权方案,提出了世界人权文明趋势的中国判断,描绘了世界人权的发展远景,是引领国际人权潮流和人权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人权思想的基础。

6.融通中外“讲好中国人权故事”的人权传播思想

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权交流合作工作,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㉞。“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就人权问题开展了坦诚建设性的对话和交流,增进了解,缩小分歧,相互借鉴,共同进步”㉟。“增进了解,缩小分歧,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这是习近平所提出的人权“十六字令”。习近平虽未直接谈及“讲好中国人权故事”,搞好人权传播,但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融通中外“讲好中国人权故事”的人权传播思想。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㊱,以扭转中西话语权上“西强我弱”格局。习近平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讲话中,形象地将我们党的历史概括为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的历史,现在聚力要解决“挨骂”问题,“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㊲这一要求也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逻辑的客观要求,放在人权领域来讲,就是要在打造融通中外的人权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即用国际通用人权概念范畴表达,赋予新的内涵,作出新的解释,以更好、更全面、更生动、更精彩的方式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努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真实情况的了解,打破西方的人权话语垄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权话语体系。习近平融通中外“讲好中国人权故事”的人权传播思想论述,是对外打造全球性的人权信任与认同的宣传思想创新,是指导新时代人权对外宣传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三、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扎根于新时代中国人权实践,弥纶全球人权治理,正在深刻改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推动公正、合理的全球人权新秩序的生成。鉴往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将以强大的人权领航力,引导“人权强国”理想的实现以及人权得到充分保障的美好世界的发展。

注释:

①⑳㉙㉚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0、422、199、199、4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4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④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参见《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⑤⑨⑫⑮㉒ 《习近平致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的贺信》, 参见《人民日报》2017年12月8日。

⑥㉞ 《习近平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9月17日。

⑦㉓ 杜尚泽、陈丽丹:《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9月26日。

⑧㉝ 杨学科:《中西人权司法保障演变之比较》,《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

⑩ 陈佑武:《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权》2018年第1期。

⑪㉑㉕ 习近平致“纪念《发展权利宣言》通过3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贺信,参见《人民日报》 (海外版)2016年12月5日。

⑬ 杨学科:《十八大报告核心共识释读:民生幸福与法治尊严》,《大连干部学刊》2013年第3期。

⑯ 习近平强调坚持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1日。

⑰⑱㉜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6页。

㉔ 《开启面向全球的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4日。

㉖ 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以《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为主题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5年9月27日。

㉗ 徐方平、陈星雄:《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人权观之辨析——兼论两种人权观的哲学基础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7期。

㉘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

㉟《杨洁篪对媒体说——习近平访美:圆满成功》,《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12年2月20日。

㊱ 习近平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参见《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㊲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

猜你喜欢
人权共同体特色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爱的共同体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特色种植促增收
残疾人体育权——一项国际人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