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山西进行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这次山西之行在山西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总书记对于山西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细致的规划,要求山西一定要坚定树立进行能源革命的思想,努力实现从“煤老大”到 “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性跨越。而要实现这一伟大跨越,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发掘并大力弘扬山西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摇篮。 由“尧都平阳”创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城开始,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就一直离不开山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山西文化起到了联系并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德育资源,构成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核,通过不断开发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德育资源的,将使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价值,从而为推动山西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炎黄子孙自居,炎帝神农氏是我们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他与黄帝轩辕氏一道共同开创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炎帝神农氏同他所带领的原始部落先民一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丰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端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炎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广泛的包容性。
据一系列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证明山西晋东南地区的高平市,是神农炎帝故里。早在新石器时代,神农炎帝在以山西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活动,他带领族人种五谷、教稼穑、遍尝百草、疗民疾苦,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 在高平,保存了最为密集的神农炎帝历史遗存,碑记石刻最为翔实,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史书记载和故事传说十分丰富,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形成了光耀千秋的中华根祖文化。长久年来,每到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数以万计的华人都会从世界各地来到山西高平祭祀炎帝神农,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华夏始祖。
神农炎帝的历史功绩不计其数,但是最为重要的首先应该是他制作耒耜,发明农业。《易经·系辞下第八》有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1]《淮南子》中也记载了“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2]其次,炎帝始尝百草,发明医药。《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记载“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除此之外,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麻布、琴弦,设置市场、制定历法,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巨大的历史飞跃。
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并初创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炎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炎帝开创了农耕生产,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遍尝百草,以身试毒,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民谋利、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血脉同源,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与团结精神。厚德贵和,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的公平与和谐精神。正是有了炎帝神农的卓越贡献,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断繁衍生息,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由此可见,炎帝农耕文化中所包含的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的重要源泉。
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一带,是我国尧舜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现存大量与尧舜有关的历史遗迹、碑记石刻、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等。经过几代考古研究工作者的补写努力,临汾市襄汾陶寺遗址,用其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这里就是尧帝的都城,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使尧文化由上古传说成为真正的信史。运城的永济古称蒲坂,在其盐湖区鸣条岗现存有舜帝陵庙,同时中条山南麓也分布着不少关于舜帝的遗迹和传说。从古代史籍记载来看,在《尚书》《史记》《山海经》等古籍中,也都广泛存在着关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的记载。
尧舜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与源头,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尧舜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最为凸显的是“贵德”与“重孝”。首先是“贵德”。尧舜在进行人才选拔时,已经开始注重德才兼备这一用人标准。据传帝舜在其青年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多种生产技术,他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来教育和感化身边的百姓,使大家能够和睦友善地相处,久而久之,在舜居住的地方,就慢慢形成了都邑。舜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依靠自己的品德,得到了尧帝的关注,最终被确定为帝位的继承人。帝舜执政后也是爱憎分明,他果断放逐了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四凶”,发现并重用了“八元”“八恺”等一批贤人,并和他选拔的诸位贤人一起,和衷共济,开创盛世。《尚书》中有记载,在禹得到禅让后曾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以德治国、倡行德政,是真正自尧舜始的。
尧舜文化的另一枚重要标签是“重孝”。帝舜出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生母早丧,继母、异母弟弟甚至父亲都曾经意图谋害他,舜一次次用过人的智慧保全了自己的生命,更为难得的是他能够能对于虐待、迫害自己的父母坚守孝道。舜20岁以孝闻名天下,可以说是中国孝悌文化的开创者,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孝》中,舜帝“孝感动天”是排在第一位的。孝悌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于父为孝,于君为忠,由修身至齐家,由齐家至平天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家国情怀。
出生于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的关羽关云长,一生驰骋疆场、南征北战辅佐刘备成就三国鼎立大业,谥号“壮缪侯”。自魏晋南北朝始,关羽的谥号追封不断得到追加,直到清光绪时,被追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宣德翊赞关圣大帝”[3]封号已经有26字之多,最终与“文圣”孔子齐名,被世人尊称为“武圣”。
关公之所以能够受到历代中国人的尊崇,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所具有的高尚道德人格。人们崇拜关公,归根到底崇拜的是他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英雄气节与高尚情操。所以说,关公崇拜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崇拜,关公文化中“忠、义、仁、勇”的精神,是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山西运城关帝庙端门楣两侧右边刻着“精忠贯日”,左边刻着“大义参天”。而这正是对于关公文化核心最为精确的概括,“精忠”与“大义”也就是“忠义”。其中,“忠”是中国传统儒家最为基础的伦理要求。在儒家最为经典的文献《论语》中就对其进行过具体论述,孔子的弟子在对其思想进行归纳时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忠”正是关公文化最为重要的文化标签。在“忠”的基础上,关公身上还体现出了“义”,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关公从未动摇过对于主公刘备以及复兴汉室的忠义。历代以来,对于关羽的谥封,无论进行了多大的调整,始终保留着“仁勇”二字,不难看出“仁、勇”也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内核。关羽的勇实际上表现为“仁勇”,是为中国人民所公认的“仁勇楷模”无怪乎毛宗岗这样评价“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4]其精神文化对我国后世道德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
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山西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造就了山西人民和善忠厚、勤俭朴素的优良品质,进而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法治文化及源远流长的廉政文化,为中华民族廉政文化传统的最终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的廉政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山西曾经出现过诸多能臣廉吏,例如唐代名相狄仁杰、宋代名相司马光、秉公明断的理学大家薛瑄、廉名传高丽的杨继宗、一代帝师陈廷敬、更有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等,他们的廉政思想和举措都是我们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
山西的廉政文化内涵丰富,不过最为核心的是“清廉”与“勤政”。崇尚节俭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中国人即崇尚节俭的生活作风,强调“淡泊明志”,认为“惟俭可以助廉”。在这一点上山西廉政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被称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的杨继宗,不为当时污浊的官场所染,连大太监汪直都承认,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有“三朝帝师”之称的祁寯藻,也是山西人为官清廉的典型代表,他身居高位但是生活用度却极其节俭,告老还乡时甚至因为家中房屋破烂无法居住不得不到寺庙中暂居,十年宰相,两袖清风,至今仍传为美谈。
三晋大地的能吏贤臣,除了廉洁奉公、甘于清贫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做到敬业务实,能够为了民生社稷恪尽职守、呕心沥血。被誉为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更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于成龙曾经说过“于不得已处求一份担当,即人民利益处也!”而他的一生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清顺治十四年,已经四十四岁的于成龙被选派为罗城县令。罗城地处广西,穷山恶水,前两任县令一死一逃,家人亲朋都劝于成龙不要赴任,但于成龙却说“荒芜之地,皆国家之土。人生仕宦,岂有避险趋易哉?成龙读书一场,半生蹉跎,岂不知见利勿趋、见害勿避!古人尚知义不辞难,成龙岂可知难而退!人生一场,老死何为?”于成龙上任之后“治乱世,用重典”,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使罗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显现出来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在整个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先后三次被评为“卓异”,一生政绩卓著、清廉为民,深受百姓爱戴。
在中国历史上,山西晋商兴盛五百余年,称雄明清两代,其贸易范围远涉国外,船帮驼帮联通四海,汇通天下。纵观晋商的整个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独特的能够对其经营管理和自我完善发展进行全面指导的商业思想以及商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晋商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道德观念之中,其核心和精髓,归根到底就是“重信守约”的诚信思想。
晋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在经营过程中,他们把商业信誉看得至高无上,自始至终坚持着 “诚信至上,有约必践” 的经营原则。 在他们看来,虽然商品经营的最终目标是盈利,但是这种盈利是必须建立在信义的基础上的。晋商提倡见利思义,讲究君子爱财求之有道,反对所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做法。 晋商翘楚乔致庸在总结自己的经营理念时就曾经说过,他做买卖 “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
得益于将伦理道德与商业效益的有机融合,晋商最终创造出了“纵横商界五百年、驰骋欧亚九万里” 的商业奇迹。 晋商用重信守约赢得了天下人的认可。在明清时期,有很多商业谚语都是与晋商的这种精神相关的,比如山西商人常说“诚信赚得字号久,谦和赢来顾客常”“售货无诀穷,信誉第一条” 等。可以看到,晋商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不是仅仅凭借其雄厚的财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形成了诚信经营的晋商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问题,特别由于过分追逐利益导致诚信精神的缺失,造成了我国商品市场上在现阶段还存着制假贩假、赖账逃账、欺诈经营等一系列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晋商“重信守约”的道德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商业道德的建设就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持续的深入挖掘。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 一些消极的思想也同时趁机而入, 给当今中国人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了极大地挑战。虽然目前我们在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德育教育系统,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使得其蕴含的德育功效得不到有效发挥。以山西为代表的我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应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德育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对我们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如何进一步发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资源,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当中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