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妮 艾 青 千小绵
1.1 授粉不良,坐果率低 由于栽植品种单一,授粉树配置不合理,花粉不足;花期不重视果园放蜂和人工辅助授粉,加之易受低温、干热风及蚜虫、金龟子、花腐病等危害,导致授粉受精和幼果发育不良,造成谢花后1~4周内花和幼果的大量脱落。
1.2 负载量大,疏果不合理 果农不舍得疏花疏果,不按树体结构、枝条种类、果实大小等合理疏果定果。疏果时间较晚,甚至延至生理落果期,因而使果实负载量太大,营养分配不合理,激素不平衡,造成果实个小、色差,影响当年果实质量和来年花芽分化。
1.3 不实施套袋 果实套袋能改善果面光洁度,使表皮细嫩,着色后色泽艳丽,并且可以减少病虫危害,降低农药残留。同时,套袋还可以避免裂果和日灼,防止冰雹和鸟害。但在生产过程中,多数果农认为桃果实生育期短,套袋没必要,或者怕麻烦,认为套袋费工费时不合算,造成果实质次价低,影响收益。
1.4 花期盲目施肥浇水 有些果农为了多坐果而在开花期大量施化肥和灌大水,结果反而出现大量落果。桃树开花坐果的前期营养,主要来源于上年树体贮藏养分,大量使用速效化肥,会促使新梢旺长,使花和幼果获得营养偏少,引起落花落果。花期灌水,降低了土温,妨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正常运转,不利于开花坐果。
1.5 忽视采后管理 有些果农认为果实采收后就万事大吉,因而放任管理,出现早期落叶病,果树遭受山楂红蜘蛛、浮尘子、潜叶蛾、细菌性穿孔病等病虫危害,使叶片受损,影响花芽分化质量及树体营养积累,导致来年因营养不足而出现“满树花半树果”现象。
1.6 修剪不当 大多数果农在生产过程中只重视冬剪而轻视夏剪,或者修剪方法不当,冬季对骨干枝剪截很重,夏季又盲目摘心,见梢打头,导致骨干枝背上的徒长枝多,新梢分枝多,冠内通风透光条件差。
1.7 果实早采现象严重 多数果农以为果实采收越早,越能卖个好价钱,结果在桃六七成熟时就开始过早采收,导致果实含糖最低、着色差,尤其是中晚熟桃早采,严重影响了果实产量和风味的提高。
2.1 重视花期授粉 花期喷0.3%硼砂溶液或开花前后喷硕丰“481”500倍液,可提高授粉受精能力及花和幼果抵御晚霜冻能力,对无花粉或花粉量小的品种,花期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释放蜜蜂传粉,提高坐果率。
2.2 及时疏果定果 对自花结实率高的品种,及时疏花疏果,越早越好。对无花粉或自花结实率低的品种,不疏花只疏果。疏果应在花后2周内结束。尽量选留长度为5~30 cm、粗度0.3~0.5 cm的优质结果枝上的果。每个长果枝选留2~3 个果,中果枝选留 1~2 个果,短果枝 2~3 个枝选留1个果,果间距保持在15~20 cm。
2.3 加强果农套袋意识 实施果实套袋能显著改善果面光洁度,增加色泽、减少病虫害和农药残留,并可防止裂果和日灼等。中晚熟桃品种尤其要重视果实套袋。易着色品种可以选用白色、浅黄色的单层袋,采前不需撕袋,果实采收时将果袋一并摘下;对着色困难的品种以及晚熟品种,可以套用深色的双层袋,果实成熟前一周左右撕袋着色,增加亮度。套袋前细致喷一次杀菌杀虫剂,采收前3~5天除袋。
2.4 合理施肥灌水,增加树体营养 9—10月份及早施入基肥,以施有机肥为主,并适量混入氮肥和磷肥,以利提高肥效。根据桃树需肥规律,每年追肥2~3次,主要追施花前肥、壮果肥,并结合施肥及时灌水。果实采收后及时疏除直立徒长枝,改善内膛光照,促使枝条发育充实,保持树势中庸偏旺,增加树体营养积累。
2.5 适期分批采收 桃果实的品质、风味和色泽是在树上发育过程中形成的,采收后几乎不会因后熟而有所增进。因此,桃果实的采收期一定不能过早。同一株树上不同部位的果实成熟期也不一致,故提倡分期采收,减少损耗。
2.6 疏枝摘叶增色 在果实生长发育期,及时疏除直立徒长枝和影响果实着色的枝条。采收前7天左右除去果实周围遮光的2~3片叶。对下垂的骨干枝和结果枝组需要吊枝或撑技,以利果实着色,提高品质。
2.7 加强病虫害防治及冬剪 剪除病虫枯枝,连同落叶一起带出果园,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发芽前,全园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越冬病虫害。4月下旬至8月中旬,每月喷1次杀虫杀螨剂,防治桃蚜、红蜘蛛、桃蛀螟、桃小食心虫及潜叶蛾等害虫。挂果量大,树势衰弱的桃树,尤其要重视采果后的病虫害防治,目的是保护好叶片,增加光合效能,提高树体储藏营养水平,增强越冬能力,促进来年开花坐果。
2.8 推行长放修剪 改变传统的短截或摘心的修剪手法,冬剪时,除对骨干枝延长头进行轻短截外,其余枝多采用长放和疏除,骨干枝上每隔15~20 cm留1个结果枝。夏剪时疏除过密枝梢和徒长枝,对树冠内膛多年生骨干枝上由潜伏芽或不定芽抽生出的大量萌孽枝,留10~15cm摘心或剪梢,这样既利于内膛枝组的更新复壮,又不影响通风透光和果面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