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测试中心 乌鲁木齐 830026)
新疆和硕县榆树沟地区地处南天山复向斜褶皱带,区内构造强烈,受到后期构造运动,区内伴有大量多期次花岗岩侵入,在其与围岩接触带以及岩体内部断裂、节理和裂隙发育部位,常发生强烈的蚀变作用,由此形成了该地区多片多金属找矿区带。本找矿区带隶属于塔北成矿带-艾尔宾山(残余海盆)多金属成矿带[1],在该区带已发现Au、Cu、Pb、Zn、Mo、Mn、Ni、W、Fe、U、Cr、Co等多金属找矿靶区[2-4]。
本研究区主要位于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与库米什交界的榆树沟地段。区内地层外围主要发育华里西中期第四侵入次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岩以及部分基性岩脉[3-6]。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D2a)灰白色灰岩、大理岩、灰黑色石英片岩[7-8],地层产状呈北东-北东东展布,向北西倾斜,倾角55°~80°,局部地段近直立。沿大理岩和片岩分界、地层与岩体接触带以及岩体内部,发育多条北东向构造断裂,局部形成宽约0.5~4m的构造破碎带、蚀变带。
本区域成矿部位主要沿岩性分界面、地层与岩体接触带以及岩体内部断裂、节理及裂隙带发育,且成矿展布严格受到北东向构造断裂控制。在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构造破碎带内,发育强烈热变质作用,伴随热变质作用,形成多条沿断裂展布的变质混染带,带内发育碱交代、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多种热液蚀变,使接触带周边岩石产生褪色和红化现象。以岩体与大理岩接触构造破碎带尤为明显。此外,前人研究发现该地区发育多期次花岗岩侵入和脉体活动,热液活动明显,形成了Au、Ag、Cu、Pb、Zn、Mo、Fe、Mn、U等多金属富集特征。
目前,已在榆树沟地区发现了铁锰铅锌矿床。赋矿围岩为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碳酸盐岩(已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该地区赋矿部位均发育于围岩与花岗岩构造接触带内,其内带碳酸盐岩破碎强烈,宽约1.5~5m,整体沿北东构造走向,在构造接触带内及其附近,碳酸盐岩发生强烈碎裂岩化和矽卡岩化,且在岩石碎裂岩化带内发育强烈碱(钠)交代、云英岩化、赤铁矿化、铁锰矿化、硅化以及部分铀矿化。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受构造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矿石以松散多孔状的褐铁矿为主,方铅矿呈星散状分布于褐铁矿石中,局部呈细脉状。闪锌矿不明显,局部有闪锌矿水化物—锌钒出现,呈乳白色粉末状。
通过遥感卫星影像解译以及地表调查,推测榆树沟地区构造接触带沿其北东走向长可达数公里,宽度可达2~7m。此外,受该主构造接触带影响,在其两侧发育大量次级断裂、节理和裂隙极其发育,沿该主断裂、次级断裂、节理和裂隙带内充填了大量赤铁矿、褐铁矿细脉,在本地区断裂、节理和裂隙带内均见有氧化锰及氧化后残留的方铅矿,同时断裂带内碎裂大理岩碱(钠)交代作用较强,致使岩石发红,发育强烈的赤铁矿化、铁锰矿化等蚀变。丰富的构造为热液的运移和贮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次级主、次断裂、节理和裂隙也为矿区提供了一定的容矿空间。此外,在地层与岩体构造接触带以及岩体内构造带所经之处常伴随有热液活动,在地表及深部形成一定的线状“红化”。因此,通过寻找构造带所造成的“红化”带可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明显的指示作用。
综上,从构造发育程度、岩石蚀变类型及成矿展布特征等综合分析,本地区成矿特征主要与热液有关,即“热液成矿”。该成矿过程经历了以下过程:受区域构造影响,在本地区地层与岩体接触带处,形成了控矿主断裂以及利于热液流动的次级断裂、节理和裂隙带;在控矿主构造断裂带内,赋矿侵入岩侵入地层及早期岩体中,发育构造及热液蚀变作用;在侵入岩侵入接触带外带及其内部,岩石内多金属元素沿主、次断裂、节理及裂隙发生活化、迁移,最终于构造有利部位聚集形成工业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