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晓琼/文、图
俞秀松 (1899-1939): 浙江诸暨人。他在中共创建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成立中共早期组织,他有份;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有功;促成马恩经典著作 《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出版,他有胆有识。由他参与创办的外国语学社,是党培养干部的摇篮,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一个个时代精英都曾在此学习。
“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此乃俞秀松早年立下的志向。什么叫“东西南北人”呢?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和目标:做一个不限于国家和地方,为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幸福谋方法的人。他终其一生,矢志不渝。
1899年,俞秀松出生于浙江诸暨农村。彼时的中华民族正在风雨中飘摇,不断跌向深渊。年少志高的俞秀松在小学作文里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若夫痛祖国之沧亡,为宗邦图恢复,蓄志十年,发于俄顷,一举而夷虏丧胆,再举而专制革除,三举而共和政府告成……岂非轰轰烈烈为世界之大侠士乎。
1920年,21岁的俞秀松来到上海,从此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很快结识了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中坚力量。俞秀松亲手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交给陈独秀付诸出版,由此,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华大地进一步传播。1920年8月,中共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俞秀松是发起组成员。与此同时,中共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也由俞秀松筹划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他担任青年团书记。为了培养共产党的干部人才,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所在地创办了“外国语学社”。刘少奇、罗亦农等都在这里学习、参加革命活动,后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起到了指导全国各地青年团创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5月创建,俞秀松为第一任书记。
在来上海之前,俞秀松曾参加过由中共创始人李大钊等发起的“工读互助团”,希望创造一个劳动者的新世界。由于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这个互助团不久即解散了。这一失败令俞秀松总结出“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不通过革命来建立人类社会的新生活完全是一种空想,是没有希望的”。来到上海后,为了唤起工人阶级的觉悟,俞秀松进入厚生铁厂,与工人一同工作,一同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当时,工人平均每天工作11个小时,劳动强度极大,且在工厂不满3年的学徒竟然没有工资;他们大多知识贫乏,内心闭塞。通过深入的观察,俞秀松提出了一个非常适合工人群体的教育方案,即“在上海先组织一个‘工人俱乐部’,部里设置各种东西……我们只要认识了几个工人,就可以叫他们辗转相介绍来入这个俱乐部,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可施一种工人教育,改变他们的旧思想,灌输给他们一种新知识。”在俞秀松的努力下,1920年11月,厚生铁厂的工人踊跃参加了由中共早期组织创建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从此以后,他始终与工人阶级保持密切联系。1924年后,俞秀松多次领导参与了上海蓬勃发展的罢工运动,并在著名的五卅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俞秀松投身中国革命时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革命之路充满艰难险阻,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刚到上海的工厂时,很不适应,工人的住处极为脏乱,夏天又极其闷热,劳动强度又大。即便如此,他的意志从未动摇。俞秀松曾写信给自己的弟弟,要他代为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妹,因他自己要奔走南北,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他出生在内忧外患的中国,若不想成为亡国奴,就必须奋起,必须救国,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俞秀松扛起了这份责任,他是唯一一位名字同时刻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史丰碑上的人。今天的青年不必作向死而生的抵抗,却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和笃行的品格,像俞秀松这般,早立志、立大志、立远志,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同时,俞秀松能够有如此建树,还因他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俞秀松从小就喜欢读古典英雄故事,崇拜英雄,向往做一位侠义之士。1916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浙江一师读书之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之际,举国上下倡导民主与自由,学校师生每天的话题都集中于如何救国,怎样振兴民族。俞秀松求知若渴,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因此得了个“3W先生”的绰号,意思说他凡事都要问清楚Who(是谁)、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即使到了工厂做工以后,俞秀松仍然把每天的学习功课排得很满:“早晨读世界语;上午先读英文,后看书报;下午作四小时工,再预备每夜的教材;夜看书及记日记……”他之所以努力学习新知识,是因为深知知识中有救国救民的良方。知识能够给人力量,知识能使人明辨,知识能团结更多的人,一同追求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