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慧 刘雪立
1)新乡医学院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601号 4530032)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601号 4530033)新乡医学院期刊社,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601号 453003
随着文献计量学指标在科学评价领域的广泛应用,高被引论文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实际上,与高被引论文相对应的零被引或低被引论文几乎存在于所有学术期刊中,甚至于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杰出的科学家也可能有未被引用的论文[1]。Price[2]研究发现,在1961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中,约有10%的文献发表后从未被引用过;Garfield[3]早期研究显示,1900—2005年发表的SCI论文中接近一半从未被引用过。学术论文未被引用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论文质量太低、与研究主题不相关、有价值但未被发现或被遗忘、过于出类拔萃、众所周知等[4]。尽管有大量零被引论文的存在,但并不表示其没有学术价值,对科学界的发展毫无贡献。在SCI创立之初,Garfield就开始关注和思考零被引现象,并多次撰文呼吁要慎重对待零被引论文和零被引作者[4]。研究零被引现象对探索科技文献引用规律、发掘科技文献潜在价值、管理文献、避免科研资源浪费与提升科学交流效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
胡泽文等[6]总结出零被引研究主题主要是零被引率研究、零被引率演变规律及模型研究、零被引影响因素研究和零被引应用研究。目前,国内外零被引率研究集中于零被引论文的形成因素[7-10]和各学科零被引情况[11-15],鲜有对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的不同学科期刊刊载的不同类型、内容长度和质量等特征的论文集合,在不同引用时间窗口论文零被引率的系统性分析与比较的研究,且少数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alen等[16]研究了1990—1992年人口统计学领域杂志出版的文章在发表后2年、5年和10年引用时间窗口中论文零被引率的变化模式,但仅选择了一个学科期刊进行分析,且选择的时间窗口不连续,没有主要分析零被引率的演变规律。刘涛[17]统计了国内15所大学1997—2006年发表的SCI-E论文4年时间窗口的零被引率变化情况,发现各学校SCI-E论文的零被引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但所研究的时间窗口较短,不能很好地展示论文的零被引率演变情况。董建军[18]分析了2001—2010年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所收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在出版后2年时间窗口中零被引率的历年波动情况,发现基金论文零被引率的下降周期较长且下降幅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论文发表后的前4年,许多论文的被引频次不断增加,但该研究未考虑论文在出版后不同引用时间窗口中零被引率的变化。Larivière等[19]采集了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医药学科、社会科学和人类学4个学科总共2700万条引文数据,分析了其2年和5年引用时间窗口的零被引率变化情况;Yang等[20]分析了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1979—2008年的数据,使用与Larivière类似的方式来说明问题;两项研究使用的时间窗口分别是1年、3年和6年,且均未涉及不同类型文献的零被引率差异。胡泽文等[21-22]分别研究了6种情报学期刊和6种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的零被引率演化规律,但该研究涉及的期刊数量较少,学科覆盖面太窄。潘云涛等[23]在《论文零被引面面观》一书中收录了多篇关于论文演进规律研究的论文,但并未见对不同文献类型进行研究的论文。本研究选取4个被引半衰期差异较大的学科,研究4个学科所有期刊刊载的学术性论文(Article)和综述评论性论文(Review)[24]发表10年间不同引用时间窗口下的零被引率情况,为探讨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文献零被引发展机制提供参考。
依据Web of Science和JCR的学科分类,选择4个自然科学学科期刊2008年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及综述评论性论文为研究对象,所选学科既要覆盖快移动学科,又要涵盖慢移动学科[25],即尽可能选择被引半衰期有明显差别的学科。期刊被引半衰期是衡量各种科技期刊老化速度的指标,它的定义为:某种期刊T年的被引半衰期是指该种期刊在T年内被引频次达50%的该刊较新部份论文的出版年限[26]。某学科的被引半衰期越大,则该学科老化的速度越慢,论文被使用时间越长。经过对SCI数据库各学科被引半衰期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对比与分析,最终选定4个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纳米科学和技术(Nanoscience & Nanotechnology)、环境工程(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眼科学(Ophthalmology)和地球科学(Geology)。所选4个学科的文献计量学指标见表1。
表1 列入研究对象的4个学科文献计量学指标
1.2.1 数据获取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均来自SCI-E。登录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并输入高级检索式如“WC=GEOLOGY AND PY=2008 ”,依次检索4个学科2008年发表的文献,通过数据库精炼功能,分别对各学科期刊的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创建引文报告,并导出为Excel文件。
1.2.2 论文零被引率概念及计算方法
本研究的零被引率是基于刘雪立等[27]的研究成果所定义,即论文零被引率是指某学科在某一年发表的论文中,在一定时期内从未被引用的论文所占的比例。如,某学科2009年零被引率为该学科2008年发表的论文到2009年末没有被引用的论文数占该学科2008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2010年零被引率为该学科2008年发表的论文到2010年末没有被引用的论文数占该学科2008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以此类推,分别计算4个学科2008—2017年各年度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的零被引率,并利用绘图软件绘制零被引率变化折线图。
图1所示为纳米科学和技术、环境工程、眼科学和地球科学4个学科所有期刊2008年刊载的学术性论文在2008—2017年间的零被引率变化趋势。4个学科学术性论文2008年的零被引率相差不大,学科性质差异还未体现,论文发表1年后各学科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差异开始显现,被引半衰期最短的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下降幅度最大,被引半衰期最长的地球科学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下降幅度最小。总体来看,4个学科期刊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在2009—2010年间零被引率急剧下降后缓慢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自论文发表后的10年间,地球科学学术性论文的零被引率一直高于其他3个学科,其次是眼科学学术性论文的零被引率,纳米科学和技术、环境工程学术性论文每年的零被引率基本相等,虽然图1中两条曲线几乎重合,但仔细观察仍可看出2009—2010年环境工程的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略高于纳米科学和技术,此后环境工程的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均略低于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由此可见,由于学科发展缓慢,学术性论文价值被发掘的过程较长,被引半衰期越长的学科,其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相对越高;而发展速度较快、在较短时间内学术性论文就能达到被引高峰的学科,其论文零被引率也相对较低。
图1 4个学科期刊2008年刊载的学术性论文 在2008—2017年间的零被引率变化趋势
图2所示为纳米科学和技术、环境工程、眼科学和地球科学4个学科期刊2008年刊载的综述评论性论文在2008—2017年间的零被引率变化趋势。4个学科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的变化趋势与学术性论文零被引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又颇有差异,各学科综述评论性论文发表1年后的零被引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同学科的学术性论文,其中被引半衰期最短的纳米科学和技术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下降幅度最大,被引半衰期最长的地球科学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下降幅度最小。10年间纳米科学和技术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一直最低,其他3个学科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变化曲线交叉较多:2008—2010年眼科学与地球科学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0—2014年这两个学科与环境工程学科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2015—2017年,环境工程和眼科学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变化极其微小,纳米科学和技术与地球科学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则维持不变。4个学科期刊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与学科的被引半衰期相关性不高。
图2 4个学科期刊2008年刊载的综述评论性论文 在2008—2017年间的零被引率变化趋势
图3所示为4个学科的学术性论文与综述评论性论文自发表后10年间的零被引率变化情况。对比发现,4个学科的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均在发表后第1年下降幅度最大,在发表5年后其综述评论性论文的零被引率逐步趋于平稳,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的变化极其微小,但仍在逐年降低。除环境工程外,其他3个学科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均低于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且被引半衰期最长的地球科学的学术性论文与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差距最大。2008年环境工程的学术性论文与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基本一致,2009—2010年,其学术性论文的零被引率高于综述评论性论文,此后综述评论性论文的零被引率均略高于学术性论文。综述评论性论文是对某一专题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的归纳整理,其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因此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比学术性论文低处于情理之中。但研究证实,不同学科的综述评论性论文与学术性论文引证规律不同,并非所有学科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均低于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
图3 各学科的学术性论文与综述评论性论文发表后10年间的零被引率变化趋势 (a)纳米科学和技术学科;(b)环境工程学科;(c)眼科学学科;(d)地球科学学科
通过分析纳米科学和技术、环境工程、眼科学和地球科学4个学科所有期刊2008年刊载的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在2008—2017年间的零被引率情况,可得出以下结论。
(1) 4个学科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的零被引率均是在发表的前几年内迅速下降,而后缓慢下降,最终趋于平稳。各学科的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在发表年的零被引率均高于60%,且基本是在3年后达到被引高峰,即零被引率下降幅度开始逐渐平稳。截至2017年,各学科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发表10年后的零被引率稳定在10%以下。
(2) 被引半衰期越长的学科,其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越高;各学科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与被引半衰期的相关性不高。被引半衰期长的学科发展速度较缓慢,该学科的学术性论文价值被发掘时间较长,相应的零被引学术性论文就较多。而综述评论性论文基本是在该学科发展到某一阶段对某一专题的专业性剖析,包含了大量的本专业内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且这种价值的应用和学科自身的发展速度无关。
(3) 不同学科的学术性论文与综述评论性论文的零被引率纵向变化规律不同。纳米科学和技术、眼科学、地球科学的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均略高于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而2011年后环境工程的综述评论性论文零被引率一直高于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这可能与环境工程的学科性质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工程技术已成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学者们对新理论、新方法的需求度较高,导致学术性论文的被引频次增加。
综上所述,不同学科的零被引率均有所不同,但其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不同类型文献的零被引率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多数学科的学术性论文零被引率高于综述评论性论文,但各学科期刊刊载的综述评论性论文较少,故期刊可适当增加综述评论性论文的刊载数量,使具有高价值的综述评论性论文得以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参考和学习。
作者贡献说明:
魏雅慧: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论文;
刘雪立:提出研究思路和框架,修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