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抽巷治理采空区瓦斯层位研究*

2019-02-21 08:56王祥宇张遵国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上隅角层位采空区

马 恒,王祥宇,张遵国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阜新,123000; 2.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 阜新,123000)

0 引言

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综采工作面推进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会导致短时间内采空区内的瓦斯含量急剧增加,进而会使工作面瓦斯超限,威胁着工作面的安全生产。高抽巷是1种能有效解决工作面瓦斯超限的抽采方式。对此,许多学者对高抽巷抽放瓦斯效果进行研究。冯雪[1]通过采空区渗流模型的研究,对大佛寺煤矿的高抽巷,进行抽采效果的探究;靳晓华等[2]通过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余吾矿的高抽巷层位进行了确定;朱小强[3]通过Fluent模拟,对五阳煤矿高抽巷,在不同通风方式下的抽采效果进行模拟探究;周华东等[4]通过对顶板在采动过程中的破断规律,提出开元煤矿高抽巷在初采时布置方案;李晓泉[5]则根据高抽巷的现场实测数据,对抽采瓦斯浓度与风排瓦斯浓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相应的关系;娄金福[6]通过对顶板高抽巷与回风巷之间的水平距离的关系探究,得到高抽巷布置的最佳水平位置;李迎超等[7]运用数值模拟对高抽巷与回风巷的位置关系进行研究,并得到东庞矿最佳抽采效果位置;王成[8]通过Fluent模拟,对高抽巷在抽采过程中的抽采负压进行了探究;高保彬等[9]通过对李雅庄矿外错型高抽巷,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研究。综上,已有研究对采空区进行分析时,多采用Darcy定律将其视为层流,而未考虑到采空区在实际情况下是以湍流、过渡流、层流共存的流场,即实际情况下的Brinkman非线性渗流定律;且采空区多按“O”型圈模型求解,并不是实际采空区岩石碎胀系数,若按“O”型圈分布求解,则与实际采空区情况偏离较远,模拟结果切实度不高且难以指导现场实际。因此,本文以常村煤矿S5-13工作面为例,采用紧贴实际采空区碎胀系数分布“O”型圈理论,运用自定义相关UDF进行数值模拟,确定高抽巷的最佳层位,并用现场测试数据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以期为其他煤矿工作面高抽巷最佳抽采层位的确定提供参考。

1 高抽巷抽采层位理论分析

1.1 “O”型圈理论

根据矿山压力学的研究规律,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在采空区周围四周会形成1个连通的采动裂隙发育区,即为“O”型圈[10]。高抽巷布置在“O”形裂隙圈影响的范围内,已达到抽采瓦斯的目的[11]。

多组分气体在采空区中扩散会受到冒落岩石碎胀系数的影响,结合采空区实际覆岩冒落压实的分布状态,给出描述冒落碎胀系数按半“O”型圈模型分布的数学公式[12]:

K(x,y)=Kmin+(Kmax-min)×exp(-m1d1)× {1-exp[-ξm0×(d0+φ)]}

(1)

式中:K(x,y)为采空区冒落碎胀系数;Kmin为压实后的碎胀系数,取1.1;Kmax为初始冒落的碎胀系数,根据现场实测,取1.6;m0,m1分别为距离固壁和工作面的衰减率,取m0=0.268 m-1,m1=0.036 8 m-1;d0,d1分别为点(x,y)与固壁和工作面边界的距离,m;φ=d0/30为近煤壁调整系数;ξ为控制模型分布形态的调整系数,取0.233。

1.2 上覆岩层的分布特征

1.2.1 冒落带

本文煤层上部冒落带岩石主要属于中硬岩石,其冒落带高度计算公式为:

(2)

式中:HC为冒落带高度,m;∑M为煤层开采累计高度,m。

S5-13煤层累计开采5.7 m,通过计算可知S5-13工作面的冒落带高度为10.25~14.65 m。

1.2.2 裂隙带

本文煤层上部裂隙带岩石主要属于中硬岩石,因此裂隙带的高度计算公式为:

(3)

式中:HL为裂隙带高度,m;∑M为煤层开采累计高度,m。

根据S5-13煤层累计开采5.7 m,通过计算可知裂隙带高度为39.2~50.4 m。

1.3 高抽巷理论层位

在为了保证高抽巷抽放的效果时,高抽巷的层位不仅选择在瓦斯涌出密集区,而且还应保证回采过程中不易被快速破坏。因此,高抽巷层位的选择应在裂隙带的下部,其公式如下[13]:

HZ=HC+ΔHm

(4)

HC

(5)

式中:HZ为高抽巷的位置高度,m;HC为冒落带高度,m;ΔHm为防止高抽巷破坏的安全保险高度,取1~1.5倍采高,m;HL为裂隙带高度,m。

2 高抽巷抽采层位数值模拟

2.1 数学模型

在对采空区进行建模时,可将综采面采空区视为连续多孔介质区,采空区的风流视为不可压缩气体在三维空间的非线性渗流[14]。在采空区孔隙内流动时则遵循以下方程。

当采空区的风流为紊流时,则气相流动控制方程组采用三维稳态不可压N-S方程,方程组的具体形式如下[15]:

1)连续性方程

(6)

式中:ρ为密度,g/m3;t为时间,s;u为速度,m/s;Sm为多组分气体生成量源项,kg/(m3·s)。

2)动量方程

(7)

式中:p为静压力,Pa;τ为应力张量;ρg为重力体力,N;Fi为外部体力,N;ui,uj分别为速度u在i,j方向上的分量,m/s。

当采空区的风流为过渡流时采用Brinkman方程:

(8)

ρ·u=Qbr

(9)

式中:εp为采空区孔隙率,%;k为多孔介质的渗透率,10-3μm2;Qbr为多孔介质内部流质流量,kg/(m3·s);F′为多孔介质内体积力,N/m3;βF为体积膨胀系数。

在多孔介质层流中,压力降一般与速度成比例,可用Darcy定律简化多孔介质模型,即:

(10)

式中:α为渗透率,10-3μm2;V为速度,m/s。

根据Fick定律,扩散流量为:

(11)

2.2 物理模型的构建及边界参数的设置

2.2.1 工作面概况

常村煤矿S5-13工作面相应的布置参数为走向长度890 m,倾斜长度为300 m,煤层平均厚度为5.75 m,单一厚煤层,且煤层倾角为1.5°。按照每天开采1万t计算,预测瓦斯涌出量为11.5 m3/t,瓦斯的绝对涌出量为58.7 m3/min。该工作面顶底板岩石岩性见表1[16]。

表1 工作面顶底板岩性参数Table 1 Working surface top floor lithology parameters

2.2.2 几何模型与网格的划分

模型建立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S5-13工作面几何模型进行一定的简化。简化模型基本参数见表2。

表2 几何模型基本参数Table 2 Geometric model basic parameters

将高抽巷设置在距煤层底板分别为13,23,33和43 m垂距和水平布置距回风巷内侧15,20,25,30和35 m平距处。根据上述采空区的参数,通过在笛卡尔坐标系下建立3D物理模型。利用ANSYS ICEM软件对其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网格采用结构化六面体网格,为了增强网格对计算的适应性,运输巷、回风巷、工作面以及高抽巷网格尺寸为0.5 m,采空区网格尺寸为2 m。模型共划分865 623个网格单元,如图1所示。

图1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Fig.1 Geometric model grid diagram

2.2.3 边界参数的设置

从围岩石的漏风性、稳定性,以及能有效解决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超限等方面考虑,高抽巷应布置在回风巷一侧。根据实际采空区冒落碎胀系数按“O”型圈分布情况,再依据本文模型的尺寸,利用udf对该模型的孔隙率、惯性阻力系数、黏性阻力系数进行自定义,并导入FLUENT运算程序。根据采空区瓦斯涌出规律,将采空区瓦斯涌出来源分为3个带[17],分别为涌出带、过渡带、滞留带,各带的范围分别为0~<50 m、50~<140 m和140~<400 m。根据采空区瓦斯的涌出规律,采空区随工作面的推进,瓦斯涌出量急剧下降,当达到过渡带时,瓦斯涌出量趋于平缓,直至滞留带。通过现场实测,该采空区各带瓦斯涌出量为29.4,14.7和14.6 m3/min,采空区总的瓦斯涌出量为58.7 m3/min。根据各带瓦斯涌出量,可将瓦斯源项分别设为4.678×10-7,1.299×10-7和7.259×10-8。根据S5-13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可知,工作面需风量2 080 m3/min,运输巷设为速度入口且速度为1.8 m/s,回风巷设为自由出口,高抽巷设为速入口且速度为-0.625 m/s,重力加速度设为-9.8 m/s2,参数收敛指标为10-5。

2.3 高抽巷抽采层位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根据工作面相关参数,对无高抽巷时该工作面的瓦斯浓度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无高抽巷瓦斯浓度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gas concentration without high pumping lane

由模拟结果可知,无高抽巷时上隅角瓦斯浓度达到10%以上,而且随着回采的推进,顶板的周期来压瓦斯会不断涌向上隅角,势必会导致工作面瓦斯浓度因超限而带来安全问题。

根据模拟结果提取数据得到,高抽巷在垂距为23 m处不同平距时的上隅角瓦斯走势和高抽巷瓦斯浓度走势图,如图3所示。通过对不同垂距和不同平距之间的交叉模拟,得出垂距为23 m时平距分别在15,20和25 m处的工作面水平截面,对应高抽巷水平截面瓦斯浓度分布图分别如图4、图5和图6所示。

图3 瓦斯浓度变化Fig.3 Gas concentration change chart

图4 H=23 m,L=15 m工作面和高抽巷截面瓦斯浓度Fig.4 Gas concentration in section of work face and high pumping lane when H=23 m,L=15 m

图5 H=23 m,L=20 m工作面和高抽巷截面瓦斯浓度Fig.5 Gas concentration in section of work face and high pumping lane when H=23 m,L=20 m

图6 H=23m,L=25m工作面和高抽巷截面瓦斯浓度Fig.6 Gas concentration in section of work face and high pumping lane when H=23 m,L=25 m

对比图4,图5和图6可知,在加入高抽巷后,上隅角瓦斯浓度迅速下降,从原来高达10%以上,迅速下降1%以下,且图5上隅角瓦斯浓度仅为0.46%。通过图3,对垂距为23 m处时不同平距的上隅角瓦斯浓度对比,在平距分别为15和20 m处时,上隅角瓦斯浓度上升速率平缓;当继续以等同高度提升时,瓦斯浓度上升速率为原来的近3倍。当平距在从15 m改为20 m后,上隅角瓦斯浓度上升仅为0.02%,而平距从20 m改为25 m后,上隅角瓦斯浓度上升浓度高达0.08%。此后平距增加,上隅角瓦斯浓度上升速率明显加快。因此,上隅角瓦斯浓度分析表明平距20 m处为临界点。此外,从图3的高抽巷瓦斯浓度看,当高抽巷层位在平距在20 m处时,瓦斯抽采量最大。

通过模拟结果,得到平距在20 m处,垂距分别为13和33 m时,工作面和高抽巷水平截面瓦斯浓度分布云图,分别如图7、图8所示。

图7 H=13 m,L=20 m工作面和高抽巷截面瓦斯浓度Fig.7 Gas concentration in section of work face and high pumping lane when H=13 m,L=20 m

图8 H=33 m,L=20 m工作面和高抽巷截面瓦斯浓度Fig.8 Gas concentration in section of work face and high pumping lane when H=33 m,L=20 m

图9 上隅角瓦斯浓度Fig.9 Upper corner gas concentration map

图10 高抽巷瓦斯浓度Fig.10 Gas concentration map of high pumping lane

由图7、图8结合图5可知,在同平距下,上隅角瓦斯浓度随垂距的增大而升高。通过对数据的提取得到上隅角、高抽巷在不同垂距和不同平距下瓦斯浓度的变化走势,分别如图9、图10所示。

如图9所示,高抽巷层位在同一平距下,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浓度随垂距的提升而上升。当垂距从13 m提升到23 m时,上隅角瓦斯浓度上升幅度在0.025%以内;而当垂距从23 m上升到33 m时,上隅角瓦斯浓度急剧上升,上升幅度高达0.11%;当垂距超过33 m时,上隅角瓦斯浓度高于0.6%。另外,如图10所示,当高抽巷处于同一平距下时,高抽巷抽采浓度会随垂距增加而迅速增加,当垂距从13 m上升到23 m时,高抽巷的抽采浓度上升梯度比其他同等高度提升要大的多,浓度上升近2%;而当垂距从23 m提高到33 m时,高抽巷瓦斯浓度提升幅度仅为0.4%左右。因此,据上述结果可知高抽巷层位在垂距23 m处时,瓦斯抽采效果最好。

综合上述模拟结果,当S5-13工作面高抽巷位于垂距H=23 m、平距L=20 m处时,抽采纯量为33.8 m3/min,抽采率为56.2%,使得上隅角瓦斯浓度降低到0.46%,能够高效地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

3 现场实测与模拟结果对比

根据模拟实验确定的层位,对S5-13工作面加入高抽巷后,对工作面上隅角浓度、高抽巷的瓦斯浓度进行为期1个月的数据采集,并绘制出其浓度变化图,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上隅角实测瓦斯浓度变化Fig.11 Gas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corner

图12 高抽巷实测瓦斯浓度Fig.12 Gas concentration in high pumping lane

从图11可知,S5-13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总体维持在0.49%左右,与模拟结果0.46%基本吻合。从图12可知,工作面高抽巷的实测浓度为7.0%左右,抽采纯量为31.7 m3/min,与模拟结果的浓度7.5%,抽采量33.8 m3/min基本相符。出现误差的原因是实际采空区中会有漏风的情况,以及模型网格的划分等因素,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经比较,上隅角瓦斯浓度相差0.03%,误差为6.1%;高抽巷瓦斯浓度相差0.5%,误差为6.7%。可知,实际数据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

4 结论

1)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常村煤矿S5-13工作面高抽巷在距煤层底板23 m,距回风巷内侧水平距离20 m处时,治理上隅角瓦斯及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最佳。

2)通过高抽巷理论层位和数值模拟的结果确定来指导实践,并与现场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基本一致,数学模型与模拟结果得到验证。

3)通过对模拟参数的全面设置,进而使采空区数值模拟趋于完善,半“O”型圈模型的应用,贴近采空区实际情况,是1种可行的模拟方法。

4)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情况来确定高抽巷层位,可得出其合理的层位,不仅能有效地解决上隅角瓦斯的超限,还能提高抽采效率,对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对类似条件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的确定也具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上隅角层位采空区
基于样本选取和多种质控的地震层位智能拾取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涡北煤矿综采放顶煤运输巷层位布置的探讨分析
综采面上隅角瓦斯治理技术研究
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
浅谈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顶板走向高抽巷层位布置的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