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研究

2019-02-21 05:55滕明鹏李峰元杜佳蔚彭昌家苟大勇张明伟杨仕彦王小茵周海彦汪洪琼杨梁翔宇冯子浈
农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示范区现代农业农产品

滕明鹏 ,李峰元,罗 军 ,高 英 ,杜佳蔚 ,彭昌家,卢 宁 ,陈 俊 ,苟大勇 ,张明伟 ,杨仕彦 ,张 鹏,吕 冲 ,秦 锐 ,王小茵 ,周海彦,何 漓,兰 尧,盛 甫,汪洪琼,杨梁翔宇,冯子浈

(1南充市农牧业局,四川南充637000;2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四川南充637000;3南充市农业信息服务站,四川南充637000;4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四川南充637000;5南充市植保植检站,四川南充637000;6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南充市分院,四川南充637000;7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成都610017;8中共南充市委政策研究室,四川南充637000;9南充市果树站,四川南充637000)

0 引言

农业部为推进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1]、《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3]等文件,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都强调了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4],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6],习近平在考察四川时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中之重[7]。

关于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多。国外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以日本、以色列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8-10]。由于各国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农业发展方式也各有特点,发展现代农业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自主创新。

2010年以来,中国开始探索建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将其作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载体,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对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在点上突围,进而带动面上整体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总面积达127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13.2%。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示范区建设水平看,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质效好,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长期保持稳定,而地处内陆的西部丘陵地区,受自然条件、交通环境、经济基础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农业基础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优、生产经营粗放、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与实践等报道较多,如许刚[11]、白小明[12]、郭淑敏等[13]、黄伟[14]、韩洁[15]、张媛等[16-17]、曾树等[18]、王正泉[19]、张雷[20]、邹平[21]报道了江苏、河南、北京市房山区、湖南、河北、攀枝花、浦东和四川丘陵地区等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经验、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及投融资问题等。但是,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投入尤其是现代农业示范区投入资金、农民种植习惯等方面均与南充有较大差距,对南充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指导作用不强。南充市被农业部纳入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且是唯一以市带区、县实施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以来,刘春华[22]报道了西充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措施及特点;李峰元等[23-25]报道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2012年建设成效和2013—2014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成效,但缺乏系统性,参考作用不大。

南充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相对较好,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深入实施“155发展战略”,加快打造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龙头,推动南充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为西部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范本。为此,笔者以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例,从发展现状、绩效评估、机制创新、机遇挑战和后续思考五大板块入手,概述了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提出了示范区的发展成效和不足,总结了示范区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和辐射效应方面的基本经验,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了南充现代农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任务和若干政策建议,以期为全国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南充市于2010年8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5月入围21个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是首批51个示范区中唯一1个以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的示范区,其核心区涉及顺庆、高坪、嘉陵和西充3区1县33个乡镇,3区1县其余乡镇为示范区,全市其余5个县(市)为辐射区。在农业部2014—2016年组织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绩效评价活动中,南充市连续3年蝉联中西部第一,在全国名列前茅。2016年示范区农业总产值625.3亿元,示范区核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1.74万元,基本迈入农业现代化阶段。

笔者认为,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最大特点是: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建设层级实现全域化: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几乎覆盖了全市9个县(市、区)。

2 主要做法

南充市立足打造“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全域统筹、科学布局、共融发展”的理念,切实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研究出台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8个专项规划,明确发展及农业支持保护总体定位,精准构建以财政投入、耕地保护、金融服务、农业保险为重点的支持保护体系,走出了一条持续稳定健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2.1 改革引领创新发展

坚持改革增活力、创新添动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后劲。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域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为土地流转经营扫清了障碍。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允许农村产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作为一般抵押物进行融资贷款。目前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余额30.8亿元,有效解决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瓶颈。建立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探索特色农产品保险机制,试点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和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并试点建立订单履约保证金、市场风险基金、农村产权收储资金,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2.2 跨县联动规模发展

坚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加快推动县区间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布局4个“百公里丘陵山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带”,建成4个“百公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布局契合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全力打造“一心两园三基地”,即:科技研发与孵化中心、农产品加工园、农产品物流园和现代种业繁育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观光农业旅游基地——以优质粮油、生猪、柑橘、蚕桑和速丰林等特色产业为依托,注重现代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休闲旅游方面,阆中市、西充县创建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及顺庆区青山湖和西充县双龙桥等村创建全国、全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强力推进一三产业互动,建成农旅结合示范点208个、现代农业主题观光园3个,成功形成桃花节、橙花节、品果节、草莓采摘节等多个乡村旅游观光活动品牌。

2.3 “三百工程”引领发展

通过实施“三百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20年全市产值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0个以上,建成现代循环农业园100个,建成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森林康养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新业态示范样板100个以上,推进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全域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突出示范效应,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响品牌,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2.4 督查考核激励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考核激励,以“周督查、周通报,月评议、月挂牌”的方式推进落实,实时掌握各级工作动态,并以图片、督办通知、工作通报等形式,在适当范围公开拖欠进度的项目和不在状态的干部,每季召开现场会督促整改,每年拉通排位兑现奖惩。2016年,对高坪区建设1.67万hm2柑橘产业基地、西充县建设0.67万hm2有机香桃观光产业带,分别一次性奖补3000万元和2000万元,鲜明工作导向,强化激励发展。

3 绩效评估

近几年,农业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指导意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提出了“坚持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任务,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以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努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协调发展;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四个坚持”发展原则。指出了“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化、技术应用集成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方式绿色化、支持保护系统化”的发展路径。明确了“以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核心村镇为基础,集中连片建设主导产业核心片区;坚持市场导向、规模合理、效益优先,分类打造特色产业园(基地)等”12项重点任务。课题组以这些纲领性文件为依据,编制设计了示范区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1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按照上述设计思路,参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监测评价相关指标,课题组建立了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3.1.1 一级指标 包括物质装备水平、科技推广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支持水平、产出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六大类。

3.1.2 二级指标 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信息化基础支撑水平、规模化经营水平、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组织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财政支持水平、金融投入水平、粮食生产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民收入水平、耕地保护水平、水资源利用水平、农业节能减排水平、劳动生产率等19项。

针对各项指标,分别确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值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值,并赋予每一项指标不同的权重,以此监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绩效。

3.2 发展绩效评估分析

3.2.1 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物质装备、科技推广、经营水平、产出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根据评估分析,综合得分达78.16分(表1),排在全国第七,西部第一[26]。且通过实施该项目,2015年赢得了南充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7]和中法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

表1 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6年建设水平监测评价表

(1)经济效益走在全市前列。2016年,南充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1.4亿元,列全省第5位。第一产业增加值3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全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785.6亿元,比上年增长6.8%;粮食总产量达314.2万t,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比上年增产2.18万t,增长0.7%;油料产量38.8万t,比上年增长0.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73元,比上年增长9.5%。示范区农业总产值625.3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立足高起点建设,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22.11万hm2,单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平均提高21%左右。始终坚持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年均投入专项资金5.1亿元,累计整合现代畜牧业、小农水、新村基础建设、国土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65亿元,有效灌溉率达到70%以上。示范区科技支撑力度明显加强。开通“12316”农业服务热线,1368名农技人员与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一对一”结对帮扶。示范区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大等27家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13个。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319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科技贡献率达到70%,比全市平均高24个百分点。

(3)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抓住农村改革的现实机遇,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优化农村资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已完成49.00万hm2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建立4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有序流转土地12.87万hm2。先后探索总结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经营方式。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劳务承包、两统两返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励农民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目前,示范区内已拥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7家、农民合作社4427个、家庭农场(业主大户)9857个、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职业经纪人35960人,培育农机、农技、植保等服务组织47个,新型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4)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渐成品牌。坚持绿色发展、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成功探索出“猪—沼—果”“猪—沼—菜”循环经济模式,适应深丘地区发展的“林——禽”林下经济模式等,促进南充农产品品牌逐步走向全国,并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成功创建区域公共品牌,注册农产品商标468个,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18个,325个产品、10.95万hm2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业产品产地认证,241个产品、1.75万hm2基地通过有机认证。西充县被授予“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有机农业第一县”,并被确定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亚洲科研基地”。

(5)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2年以来,南充市新签约项目318个,实现到位资金406亿元,年均增长8.5%。在农业项目中,以推广产加销“一条龙”模式为重点,成功引进中粮集团、汇源果汁及台湾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等龙头加工企业172家,与家乐福、沃尔玛等8家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建成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2个、建成产地市场65个,开设鲜活农产品网店145个,国内一线城市开设直销旗舰店138个,大力推广“农—超”、“农—校”、“农—餐”对接和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订单生产率达61%。同时,开辟有机蔬菜精深加工和家庭配送等高端市场,延长有机农业产业链,大大提高有机农产品产值。目前,示范区已引进荷兰智能化蛋鸡生产、韩国金针菇工厂化种植、日本全自动粮食烘干机等先进设施设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耕种收农机综合应用率达到55%以上,形成“全链打造、园区集聚、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3.2.2 发展不足

(1)农村保障体系不完善。一是对失地农民的保障不完善。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导致抵押物权难以有效落实。二是对土地承包者的合法权益缺乏有力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往往倾向于以当期土地产出效益为基数签订固定的土地流转价格,缺乏随土地经营收益增加而调整的价格正常增长机制。一旦农民意识远期收益受损,毁约行为不可避免,业主在承包土地上的基础建设投入无法及时转为自己的资产,损失难以补偿。三是农村劳动力保障不足。目前,农村耕种劳动力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不仅劳动力数量在逐渐减少,而且劳动力成本偏高,综合成本大约100元/(人·天),农业比较效益低,机会成本高。

(2)深化农村改革难度大。一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南充市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农村土地利用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细碎化(土地规模小、数量多),造成土地整理成本高,基础配套不能及时跟进,机械化难以有效推广,严重影响土地流转。二是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由于银行在农村发放的主要是质押贷款,而农村地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虽然完成了确权颁证工作,但是银行政策调整没有及时跟进。三是涉农部门条块分割。例如国土部门土地整治工程,往往把熟土整理成生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交通部门修建的产业路不能适应丘陵地区耕种需要,到田进地难。

(3)特色品牌建设不给力。当前,示范区农产品品牌创建总体滞后,特色不突出,大部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仍以卖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为主,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影响力弱,大部分自主品牌溢价能力不强,南充本土农产品价值普遍位于市场中低端。创建品牌缺乏资金,加之没有专门的广告和品牌营销团队,整体上缺乏可共享的优质品牌,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4 机制创新

经过7年时间建设和发展,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经营机制、利益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闯出了新路,创造了经验。

4.1 “五方联动”合作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金融支持、科研跟进“五方联动”模式(图1)。政府通过制订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企业、家庭农场等投资农业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引导科技、金融、服务业向农业集聚。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自己选择项目、自主经营,通过租赁、入股、代管、务工、返租等方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4.2 “龙头带动”引领机制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龙头带动发展,主要有“设施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孵化”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3种模式。如:南充顺庆区“锦绣田园”产业园,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投资3.5亿元,建立高科技现代蔬菜、鲜花种植基地,打造城郊现代农业典范;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农民。顺庆区大学生创业园,提供基本平台,鼓励大学生带着技术、科研成果到园区参与发展现代农业。西充县双凤镇,建立“五统三分”利益联结机制(图2),即统一规划建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营销,实行分片包干、分级管理、分类核算。

4.3 “园中建园”互动机制

根据丘陵地区地理地貌特点,发展适度规模、适应小型农业机械作业的中小型园区。通过以企业为龙头、农民为主体、园区为载体,打造农业资源汇聚洼地,探索建立农民产业园,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带动、辐射和支撑作用,在基地上建起大量中小型农民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目前,以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已建成综合性园区33个,农民产业园区850个,产业基地156个,循环农业示范园55个,蔬菜、柑橘、禽畜、蚕桑、珍稀林木园区加快发展。如:中法农业科技园(图3)。

4.4 多元参与投入机制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图4),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财政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市级财政年均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分别安排5000万元和3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

图1 “五方联动”模式示意图

企业投资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目前,示范区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27家、农民专合组织4427个、家庭农场(业主大户)9857个。二是鼓励企业直接投资。天兆猪业、绿科禽业、温氏集团等知名企业入园发展,投资总额达216亿元。三是农户以土地入股经营,获取股权收益,目前,入股农户占园区农户24%。

图2 “五统三分”模式示意图

图3 中法农业科技园建设模式示意图

4.5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实现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采取租赁方式流转土地,按照“五统一”模式进行流转经营(图5),即:统一租赁给企业、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园区、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销售。农户也可通过返租倒包开展经营。采取入股经营模式,农户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再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农户按协议获得保底分红,既保证了最低收益,又保证了企业正常经营。同时建立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及时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图4 投融资机制示意图

图5 土地流转机制示意图

4.6 铆紧利益联接机制

探索建立了土地托管(图6)、两统两返(图7)等利益分配机制,激励农民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引导5.23万户农民进入示范区发展、户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4.6.1 土地托管 为解决全家外出务工农户较多,土地闲置浪费的问题,将农户土地以自愿的原则,交由合作社托管,合作社将托管的土地进行整理,或自己经营、或租赁给公司经营,其收益按8:2的比例在农户和合作社之间分配。

4.6.2 两统两返 即企业统一建园、统一销售,农户返租倒包、二次返利。

4.7 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

在园区内全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试点。全面完成园区“七权”确权登记颁证,赋予农村产权一般抵押物权能,允许以《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出台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建立了县(市、区)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目前,园区共实现产权抵押贷款9.8亿元,财政专项预算500万元,建立农村产权贷款风险基金,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有效解决发展资金难题,着力解决银行不敢贷和群众不愿贷的问题。

图6 土地托管模式示意图

图7 “两返两统”模式示意图

4.8 涉农项目整合使用机制

强化“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理念,坚持项目向园区聚集、资金向园区倾斜、力量向园区整合。

实行市级统筹、县(市、区)整合、项目部门验收,将项目整合贯穿于规划编制、项目申报、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全过程,做到前期介入、中期实施、后期考核,既符合政策、又便于落实。目前,示范区累计整合现代畜牧业、小农水、新村基础建设、国土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38亿元,撬动工商、金融和民间资本投入62.5亿元。

4.9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出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意见。制定了家庭农场标准、工商资本准入条件、合作社成立规划,并在用地、融资、科技、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项目资金支持。选择真心搞农业、真正有实力、真情带农民的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帮助返乡农民工、种田能手大户、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留守农民扎根农村。目前,示范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27家、农民专合组织4427个、家庭农场(业主大户)9857个、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经纪人35960人。

4.10 因“市”利导营销机制

通过批发加直销,实现产地连市场。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建成气调、物流、仓储基地32个,建设产地市场65个,建成川东北农产品批发中心,在一线城市设立直销店138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探索了农产品从田间到超市、从田间到餐桌、从田间到社区的销售模式。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了145个网店,实现了产品与市场的高效对接。

4.11 产业发展融合机制

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产区变景区。不断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目前,已建起高坪都京肉食品加工产业园、嘉陵食品工业园、西充有机食品产业园。不断丰富提升农业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推动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庄园建设,大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锦绣田园、百科有机生活公园、双龙桥新农村等13个省内外知名休闲农业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体验农业等,仅2016年农业旅游销售收入就达到68亿元,5.8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乡村旅游呈爆发式增长。

4.12 科技配套服务机制

大力推进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整合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力量,突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开展“专家大院”服务活动,实行一个首席专家、一个服务团队,服务一个产业、教育一方群众。推动“一对一”帮扶活动,如党员对接服务,科技人员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新型主体、服务新业态等,有效解决了农民缺少科学技术的难题,加强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

5 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为南充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此同时,全市农业也面临调整优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等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5.1 主要机遇

5.1.1 政策导向越来越明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会释放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制度红利。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农业。2017年发布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等六方面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了扶持举措。中央明确“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等,都为南充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共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四川必须把“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5.1.2 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农民工返乡创业渐成新趋势,更多社会资本将向农业寻求投资新出路,南充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更加丰富,将形成新的“资金池”和资源“集聚地”。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群体和消费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以“互联网+”为主的消费新业态方兴未艾,安全、品质、高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农村休闲养生观光体验的精神需求愈加旺盛。资料表明,全国有机食品市场常年缺货达30%[28],休闲农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0%[29],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年均增幅超过50%[30],这都为南充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5.1.3 合作空间越来越广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国际国内合作日趋紧密。南充是“渝新欧”国际快铁、“蓉京”高铁的重要站点,是兰海、沪蓉高速等大动脉的交汇城市,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为南充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承接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了更高、更有效的平台。

5.1.4 区域支撑越来越强 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成渝城市群加快打造“中国第四极”,经济体量和消费能力将实现快速跃升。南充是《规划》定位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基地,规划提出重点发展冷链、粮食等专业物流园区,这为南充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2 主要挑战

5.2.1 面临谁来种田和如何种田的“双重难题”由于不能有效解决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所以导致要素投入长期不足,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资源存在撂荒浪费、流转不畅等不良现象。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全市从事农业生产高端人才不足1万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更为缺乏,留守农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思想、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有限,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投入方面,各级地方财力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金融信贷门槛较高,与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等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差距甚大。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落后,“三新技术”应用仍以专业基地和试点示范为主。农机应用率仍然不高,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偏少,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比全国与全省分别低20和10个百分点以上[31]。农业气象预警、物联网应用等新型高端信息技术推广滞后。

5.2.2 面临成本上升和价格触顶的“双重挤压”农业用工、农机作业、土地流转等费用增长较快,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刚性抬升;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已高于进口农产品税后价,出现国内外价格“倒挂”,在进口农产品冲击下,农产品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

5.2.3 面临资源趋紧和环境压力的“双重制约”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达19.4%[32],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33%和35%,农业年使用地膜约130万t;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t,有效处理率仅为42%[33],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就南充而言,2016年出栏生猪589.1万头、存栏奶牛1.3万头、出栏肉牛14.4万头、存栏蛋鸡近300万羽、出栏肉鸡990余万羽,排放化学需氧量约38908 t、氨氮约3587 t。南充市中低产田还占耕地总面积的2/3,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低于发达国家约20个百分点,土地和水在透支使用的同时,利用效率不高。

5.2.4 农业产业链条不长 在加工方面,全市农产品加工总量偏小、成品档次偏低,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效应尚未形成气候,对农业产业规模发展带动乏力。在服务方面,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在流通方面,全市农产品大多处于“产地收购—产(销)地交易—商贩零售”的原始集散模式,流通成本较大,综合效益难以提升。在区域方面,三区一县(西充)优势明显,其余县(市)相对迟缓,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6 后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南充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思路,认真落实市委“155发展战略”,努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空间合理布局、生产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政策更加优化。

6.1 围绕“155发展战略”的集群化路径

6.1.1 空间集群 通过实施“三百示范工程”,即大力实施100个现代循环农业园区、100个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00个农业新业态示范样板三大示范工程,引领现代农业集群发展。加快建成生态粮油、特色果业、专业蔬菜、现代蚕桑、现代林业和中药材5个百万亩产业基地和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协调发展的“百公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推动南充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空间合理布局。

一是加快建设粮经复合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重点打造国道318嘉陵沿线、阆(中)西(充)线、潆(溪)新(政)线、新(政)马(鞍)线、高(坪)营(山)线、西充至射洪沿线等六大生态粮油产业规模基地。

二是以嘉陵江流域为主轴,重点打造高坪南前线、嘉陵成南线和西充西凤脐橙产业片、充国香桃产业片、蓬安锦橙100号产业片、营山血橙产业片、南部柚子产业片、阆(中)仪(陇)杂柑产业片等8大特色果业基地。

三是着力建设城郊专业蔬菜保障基地,以嘉陵江沿线、国道212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线一区”为重点区域,积极打造城郊专业蔬菜基地和蔬菜加工原料基地。

四是以南部、西充等6个省级蚕桑基地县为重点,积极推进“国家级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省级优质蚕茧基地县”建设,依托南充劲椹、阆州醋业、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尚好桑果(茶)等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标准化果桑基地和桑茶基地。

五是打造林木及中药材产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道212线、潆(溪)马(鞍)线、营(山)长(乐)线“一区三线”珍稀林木示范基地,嘉陵江沿岸及南部、阆中、高坪、营山“一江四县”速丰林核心产业带,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和油橄榄、油用牡丹、花椒等特色木本油料基地,以仪陇、南部、阆中三县(市)为重点的“省级中药材基地”。

六是巩固壮大8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加快建设阆中、南部、仪陇、营山等4个“肉牛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重点建设营山—嘉陵、顺庆—南部200万只优质黑山羊产业带;积极建设城郊生态肉(蛋)鸡养殖产业带,快速推进“国家獭兔产业发展战略基地”建设。

6.1.2 项目集聚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积极创新招商方式,着力引进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项目。

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标准化程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的规模种养殖基地项目,推进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围绕畜禽、有机粮油、特色果蔬、蚕桑、林木等主导产业,延伸链条,积极引进一批初加工、采后加工、精深加工项目;积极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孵化中心、转化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合作实施新品种、新技术研发转化项目;围绕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农业运输、耕种、收割机械以及智能化饲养设备生产项目和有机肥料、生物医药和清洁能源生产项目;积极招引批发市场、冷链物流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农产品营销项目;深入挖掘南充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引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农旅结合项目,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6.1.3 全链式发展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突出农业投入品、农业机械生产加工、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板块,着力培育100家产值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产值过10亿的农业企业集团“两大农业企业组团”,以示范区集群化发展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全链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机械生产行业。鼓励现有饲料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升有机肥生产能力,培育壮大天兆核心生猪育种场等育种企业,积极研发、申报、推广国家级农牧新品种。鼓励富牌农机、首创蚕具等龙头企业升级换代、技改扩能,提升农业机械生产加工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眼做大农产品粗加工产业集群,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仓储设施、一线收纳库建设,加快实施农产品分拣包装场建设项目,实现产地分级、保鲜、包装;推动蓬安健民、高坪汇龙等畜禽加工企业技改扩能,提升屠宰加工能力。瞄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方向,重点建设以有机食品为主的西充县农副产品加工园,以肉食品为主的阆中、蓬安、高坪三县(市、区)畜产品加工园,以板材生产、家具制造、森林食品和木本药材为主的南部县林业综合加工园,以酒饮为主的嘉陵区食品加工园和以调味品为主的仪陇县食品工业园等“七大农业加工园区”,探索发展航空、休闲等果蔬方便食品,大力发展酒饮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啤酒饮品、低热量饮料、浓缩果汁、冷藏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和桑茶生产线,做大做强调味品、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提升肉蛋奶生产加工能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产业。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川北农产品批发中心、产地批发市场、放心农产品直营店、高端农产品体验店和冷链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电商营销、直供营销、文化营销、体验营销、会展营销等产业。

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立足国道212沿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以“慢生活”理念和“神仙居”品牌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园区和乡村旅游组团等为支撑,联动沿线城镇和村落,引导旅游要素向优势农业产业带集聚,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依托嘉陵江和国道318沿线丰富的山水风光和人文资源,突出山、水、农耕文化三大主题,以人文生态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农业休闲主题园区、精品景区景点建设为支撑,加快构建山水生态旅游廊道,建成全国最美丘陵景观带,建成集观光、体验、生态游于一体的“西部中国后花园”。

6.1.4 建设南充名优农产品品牌集群 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品牌效应,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农产品品牌建设长效机制,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附加值,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一是打造“三张名片”。建设全国有机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全国有机农产品价格指数平台”名片。建立有机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中心,设立价格指数统一发布网站,实现价格信息及时权威发布。建设西部最美丘陵乡村旅游中心,打造“全国休闲农业样板”名片。围绕嘉陵江、国道212线、国道318线“一江两线”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带,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互动融合;培育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科普园区、农业体验园区、农耕文化创意园区等农业休闲景区,将南充建设成为西部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渝西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打造“西部农产品物流枢纽”名片。加快建设南充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园、川东北粮食物流中心和县级物流园区节点;推进“当当网农村电商全国总部”南充项目建设,建成西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建设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将南充建设成为成渝西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集散中心。

二是提升农产品品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统一技术、统一营销“五统一”的思路,制定和完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地方标准体系,以国家级南充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为平台,县(市、区)监测检验中心为纽带的监测检验体系,全面实现农业、质监“双认证”。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一批农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进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健全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将“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全面纳入可追溯范围,不断提升全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积极创建品牌体系。努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聘请国家级知名品牌策划团队,精心设计南充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标识、标志、广告语,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展会平台,举办品牌发布会、推介会、农业嘉年华等活动,多方式立体化宣传推介区域公共品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品牌使用、退出机制,增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完善农产品品牌创建政策措施,加快“三品一标”创建,争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以区域品牌为主导、地域品牌为补充、企业品牌为支撑的南充名优农产品品牌集群。

6.1.5 现代农业技术集成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集聚先进科技成果、资金、信息以及相关推广人才,实现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组装和集成,并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渗透。

一是抓好平台建设。高起点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做实做响农业创客园、星创天地、大学生创业园,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加大对南充农科院、农机科研所、省蚕研所、农业精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强在新品种选育、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建立“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林牧渔业高级专家队伍的作用,探索推广“首席专家”带领专家团队服务产业基地;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制度,积极吸纳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入园发展。

二是抓好技术引进。深入推进南充与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技合作,继续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知名农业科研院校(所)的合作,着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引进应用水平和科技的引领作用,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切实推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信息物联技术的示范推广和落地生根。

三是抓好技术扩散。创新推广“科研院校、所(领先企业)+专家大院+服务团队+基地”的科技服务机制,健全专家咨询、技术供给、信息传递和供销对接四大服务体系。完善技术传递渠道,对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成熟技术和经营模式进行吸纳和再创新,通过较大面积的技术示范和产业孵化,带动周边农户按核心区的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和生产模式,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形成技术示范和产业孵化带,提高全市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效力。

四是抓好“互联网+农业”应用。以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为方向,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电子政务、事务、服务、商务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设。

6.1.6 市场对接 要着眼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变化,以超市连锁企业、出口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大主体的对接为切入点,形成以优势产业基地为基础、市场信息预警系统为导向、展销活动为平台、行业协会为纽带的农产品市场对接体系。

一是编制对接方案,在搞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差异化竞争策略和区位比较优势原则,选准主销城市、流通企业和主导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要按照不同市场主体的质量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建设和保护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二是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对主销产品的生产、需求、进出口和市场行情进行监测、分析,实施先兆预警,为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销者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抓好会展工作,突出特色产品和知名企业推介,利用重大节会活动,向市场发布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规模、质量水平、产品标准化等信息,介绍农业产加销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经济实力、主导产品等情况,实现基地与市场紧密衔接、良性互动。

四是建设农产品购销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提供信息、联结产销、引导生产、产品宣传、品牌保护、协调价格、拓展市场、行业自律、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6.2 集约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6.2.1 现代化生产体系 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以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加工技术为支撑,突出发展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建立优质高效农产品、精品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转化的现代生产体系,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一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加强种养设施、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重点突破农产品保鲜、深加工及其配套技术的瓶颈。

二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种苗企业。

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丝绸、柑橘、生猪、粮油等传统产品、特色产品、优势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加大公益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设力度。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加快推进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统筹做好嘉陵江(南充段)两岸河道治理、景观修复和特色林果业发展。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

6.2.2 服务保障体系 强化农资服务,以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高效、安全农资产品为重点,建设“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基层连锁网点”现代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立以供销社、邮政系统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农资交易市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等为辅助,上下连通、左右衔接、高效便民的农资供应服务主渠道。

强化农机服务,紧密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农机化公益性队伍的体制机制。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努力提高作业能力、提升作业质量、强化区域维修服务,把现有服务组织打造成既能为区域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作业服务,又能为周边地区提供机械维修保养、技术培训指导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站点。

强化金融服务,建立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相结合,形成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和完善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业投融资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和涉农企业上市培育体系。

强化信息服务,加快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农产品展示平台、采购交易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形成覆盖全市、业务协同、上下联动、数据共享的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鼓励并支持各类农业新型主体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拓展市场需求。

6.2.3 经营管理体系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配置要素,进行产业经营体系和运行模式探索。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土地流转机制,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主体,坚持实施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形式,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水平,强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示范能力。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力量,实现土地产出最大化、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农民收入最大化。

鼓励各地加大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育20~45岁新型农民,扶持种养大户合作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化经济实体,建立围绕区域化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前、产中、产后的诸多环节融为一体。

6.3 重点任务

6.3.1 完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坚持“全域统筹、科学布局、共融发展”的理念,在对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各个区域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聘请国内外领先农业规划团队,注重与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成渝城市群建设、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发展规划衔接,编制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集群化发展”实施规划,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阶段目标,确保相关工作按图施工、按计划推进。要深刻认识规划工作在现代农业示范区集群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真正做到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全面落实规划。

6.3.2 培育全链式涉农企业 加快培育全链式涉农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链融合方式,发挥农业种养产业的“接二连三”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充价值链,实现农业增产、增值、增效、增收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注重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领域,积极拓展和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多元、开放、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休闲和文化等价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鼓励龙头企业转型领办休闲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综合化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以重点城区为核心,以重点道路为主线,以重点山体为依托,建设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旅游精品路线示范项目,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等多功能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6.3.3 培养现代农业产业工人 加大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相关专业、农广校的投入力度,争取将骨干型务农农民的农科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加快制定和完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务农的激励政策,鼓励吸引毕业生兴办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对就读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相关专业的本地农村高中毕业生择优进行奖补,鼓励其毕业后回乡创业。探索试点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标准、方式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探索返乡农民工养老金全额异地转移制度。

6.3.4 建立农业标准化机制 一是加快标准制订。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支持地方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制定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鼓励规模生产主体制定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二是推进按标生产。积极创建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畜禽屠宰加工标准化示范。引导各地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场(企业、合作社)、示范乡(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动按标生产。三是积极创建“三品一标”。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产品申报认证,积极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三品一标”常态化监督、动态化管理,严格执行“三品一标”退出机制;拓展全市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基地,打造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企业。

6.4 若干政策建议

6.4.1 健全体制机制 做实做强“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及“管委办”,配强配齐班子成员,落实目标任务。建议市政府出台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集群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目标任务按横向、纵向分解到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建议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也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十三五”核心工作任务来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目督办要切实强化督查,逗硬考核,兑现奖惩。

6.4.2 完善扶持政策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支持县、乡(镇)、村土地流转交易体系建设,探索完善土地流转收益保底制度。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南充地方标准,提高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所有权、业主流转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有偿退出机制,按照“整户退出、集中使用”和“部分退出、定制用地”2种模式,灵活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合理调整用地规划,适度放大重点龙头企业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支持农业配套建设。

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预算,足额保证奖补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品牌农业打造、农产品加工等环节。探索财政资金注资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机制,设立南充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吸引带动各类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等资金注入,充实市、县(市、区)两级农业担保公司资本金,提高对农业企业的资金放大杠杆。对现代农业专题招商引进的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奖补政策实行“一事一议”。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坚持严格规范、强化监督的原则,建立集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于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大型农机具、林权、农产品等抵押融资模式,创新一批农业融资金融产品。加快建设信用体系,开展信用评级,发展信用贷款。减少农业贷款中间审批环节,逐步实施农业融资担保收费标准减半(或免收)。降低涉农贷款和再贷款利率,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利率可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再适度下调。积极支持鼓励优质农业企业上市融资。设立涉农金融风险专项基金,探索对农业市场型、规模型、灾害型、信用型等风险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6.4.3 激励创新创业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促进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发展。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构建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电子商务等先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为现代农业示范区集群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6.4.4 规范土地流转 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确权、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及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工作。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合理确定土地流转规模,健全服务体系,鼓励农户有序流转土地,引导土地向种(养殖)大户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指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承包流转合同,通过合理保底、实物计价、动态调整的方式确定土地租金。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组建农村产权价值专家咨询机构,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办法,组建农业投融资担保公司,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提供担保,建立“政府搭台,银保参与”的农村产权融资长效机制,引导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向流转。

6.4.5 风险预防管控 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优势产业覆盖范围。针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提供多种档次的保费保额选择,探索开展产量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试点。建立和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县(市、区)开展特色产品、农业设施等方面的政策保险,扩大生猪目标价格指数保险范围。探索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完善应急储备制度,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均衡供给、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示范区现代农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