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蔼荃,赵维元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810000)
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标志着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升华,也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新航向。核心素养追问了三大方向,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具体的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尤其是如何诉诸课程这一重要教育载体将核心素养落实好是当前亟待关注与解决的现实课题[1]。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全面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化需求之缺憾,立足本校,以具体学校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需求出发,去进一步降低重心,狠抓落实,以学生为本设计、开发课程。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直观感知,从根本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还是育人,这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目的保持一致,这三级课程是殊途同归的。而“从本质上来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2]。这样看来,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合情而且合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活动链”教学以层次可循且由浅入深的教学目标为指引,通过教学内容链、教师活动链、学生活动链三链并行贯通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活动教学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承担布局活动链的重要任务,学生则作为串联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表演者,完成环环相扣的过程,在这种课堂教学的氛围下,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在给全新的体验性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学会学习、并在进一步实践学会创新,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刚好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不谋而合,即表现为(1)符合学校的个别差异与实际需要;(2)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为依据;(3)兼顾历程与结果;(4)具有行动研究的精神[4]。由此看出,基于“活动链” 教学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新思路。
(1)生为主,师为辅。
“生为主,师为辅”是“活动链”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要通过组织、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教与学的主旨在于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也应站在学生本位的角度得以设计和开发,这也是实施“生本教育”,让学生能动地协同学习,教师是帮助者和指导者。“活动链”教学为课堂向“学生本位”转型提供了契机,而这正是核心素养理念下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实现平等对话,优化了教育交往,“爱和友谊”为基础的师生生存关系也得以形成。
(2)基于兴趣,激发动力。
“活动链”教学较传统课堂相比,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课业压力和紧张情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胆大、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且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空前提高的关键期。活动链教学可作为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这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前提。学生通过活动既能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找到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达到让学生爱上化学课堂的目的,让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通过自身的钻研和努力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这样劳逸结合得到了最大化实现,学生活得轻松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形成良好学感。
(3)基于活动,提升能力。
新课程标准是教育工作者一切教育行动的指南。“活动链”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知识维度的目标,知识是根基,活动是表象,将知识与具体活动联系起来,完成学习的迁移。通过活动链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在思考中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正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2.3.1 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
“活动链”教学设计首先要保证活动内容是围绕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科知识展开,将学科知识巧妙地设计到具体活动中,且知识要具有整合性,学生通过活动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在这个具体的活动中,要能体现核心素养所包含三大方向或六大具体素养。由此,学生在温故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学习目标的链性发展。
2.3.2 “引”为主导与“动”为主体相统一原则
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动”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既对立又统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承担布局活动链的幕后人员,学生作为串联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表演者,完成环环相扣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既要保证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中一步步实现学习目标,也保证教师引领只有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环境中才能顺利开展。在这种课堂教学的氛围下,学生将成为课堂开发的主人,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也是“活动链”教学的终极追求。
2.3.3 活动设计的“适宜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分析学情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若单纯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忽略学生的前概念,或是情况则会落空,所以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设计适时可行的活动方案尤为重要。同时,活动的趣味性程度也是评判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重要指标,所以如何将学科知识渗透到活动中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活动设计要遵循“适宜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该教学案例中,更多地关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随堂评价:实行PPC(即Personal-Peer-Class)评价方式,评价卡片中包含对自我、同伴、课堂的评价(见表1、表2、表3),通过对相关项目的审视进行等级星标的展示,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自主发展(使用说明:学生每人填写五张评价单,其中一张自我评价单,三张同伴评级单,一张课堂评价单)。
表1 自我评价单
表2 同伴评价单
表3 课堂评价单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热点问题,该论文以游戏为载体的“活动链”教学模式的研究虽有创新之处,但再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其一,就活动涉及的对化学元素知识的考察来看,仅针对初三学生,后续研究应扩大研究范围。其二,活动教学对教师自身把控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实际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师为主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三,活动教学在给课堂带来灵动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不确定性,评价环节的完善是不可轻视的后续研究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继续深入研究教学目标,并运用适当方法检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总而言之,设计实施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和成果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有效地开展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必将转变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给师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教学世界,为教学过程增添生机和活力,也是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途径之一[5]。
如今,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将“核心素养”视为发展大方向的背景下,“活动链” 教学模式将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剂良方,在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内涵中为课程与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在时代召唤下,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都特别关注对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正走在探索核心素养教育的路上,而非纸上谈兵,为了让核心素养真正绽放出绚丽的烟花,我们应脚踏实地地不断从生活中取证,从一切可以关注到的每个细小环节取证。带领学生在接地气的课堂中自由徜徉。我们有理由相信,实现提升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