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已形成东北、京津冀、华中、西南、长三角及珠三角六大聚集区,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因其巨大的规模经济及产业带动效应,仍是各地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度变革趋势,无论是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其他后发城市起步发展,均应抓住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四化发展的机遇,把自身支持领域与行业中长期发展趋势相结合。文章旨在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规划汽车产业发展,重点分析了地方汽车产业发展应聚焦的重点领域,为打造产业“差异化”发展指明了道路。
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连续9年蝉联全球第一,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带动下,仍将保持稳健增长,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增速显著。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未来汽车内需峰值将达到或超过4 200万辆,保有量峰值将超过6亿辆。
在汽车产业“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下,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仍有58%的汽车会搭载内燃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内燃机汽车依然占有支配地位,因此节能汽车将是汽车产品的重要形态。节能汽车应为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并重,不断提高其在传统动力汽车中的比例,推广先进汽车节能技术。2020—2030年乘用车节能汽车市场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20—2030年乘用车节能汽车市场情况
节能汽车技术主要包括发动机技术、传动技术、整车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等。在节能乘用车方面,将通过“大力发展混合动力、动力总成持续优化升级、提升电子电器节能效果”三大路径以及“降低摩擦损失、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整车轻量化、推动车辆小型化”4项支撑技术,提高汽油乘用车的燃油经济性,力争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 L/100 km,2025年降至4 L/100 km,全面降低传统汽车的能耗水平[1]12-16。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从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成为各地发展的重点领域。新能源汽车(NEV)市场将以纯电动(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为主,围绕“三电”系统及核心部件布局。动力电池以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等高比能量电池为重要方向,新型锂离子电池及固态电池等将加速发展;驱动电机以永磁同步电机为主流,并向永磁化、数字化、集成化趋势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进程加快,围绕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及关键材料(双极板、MEA、质子交换膜)、系统辅助部件(空压机、氢循环泵)、氢能供应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技术链与产业链[1]16-18。
据有关机构统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超过7 000亿元,占比超过汽车产业总投资额的50%。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达到总销量的7%和20%左右;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全面启动,2020年实现产销200万辆,累计产销接近500万辆的规划目标,2030年规模超过1 000万辆,2020—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如表2所示。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市场,预计至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市场规模可达1 000亿元以上,市场规模预测,如图1所示,相关整体市场规模约3 000亿元,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成共识。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汽车DA(驾驶辅助)、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新车装配率超过50%,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达到10%;到2025年,汽车DA,PA,CA系统的新车装配率达80%,其中PA,CA级的新车装配率达25%,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图1 2014—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市场规模及预测
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以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载娱乐终端为主,逐步向无人驾驶过渡,智能化和网联化2个市场呈现融合发展态势。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制造链方面,重点加强环境感知、决策、执行、车机智能终端、V2X通信设备等零部件系统和单件的应用开发;增强汽车级芯片、镜头模组、集成电路板、人工智能模块(语音识别)、天线、车载显示屏、高精度地图等基础组件的研发制造。在服务链方面,重点围绕出行服务、配套服务等核心环节创新商业模式,推动汽车产业链价值重心向后市场转移[2]。
中国汽车产业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零部件产业则是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整体产值规模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如图2所示,整零规模比例提升至1:1,全国拥有超过1.3万家“规模以上(即销售收入在2 000万元/年以上)”的零部件企业。整车市场快速增长将带动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整车企业配套和售后市场配套的同步增长,预计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速将保持在5%~10%。另外,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带动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也将提升,产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高[3]。
图2 2011—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及增速
“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将主导零部件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未来将针对传统汽车零部件和新兴领域零部件分类施策: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做强”为目标,充分面向市场,通过资本运作和重组并购等方式构建零部件平台公司或企业集团,同时引导各整车企业联合建立战略供应商体系,培养一批有实力的骨干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零部件以抢占产业制高点为目标,聚焦重点攻关的零部件品类,实现核心技术加快突破[4]。
汽车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技术和资金密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在汽车产业变革、产业生态重塑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地方汽车产业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1)顺应产业“四化”趋势,聚焦重点领域发展。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发展趋势,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作为发展重点,在市场需求大、中长期发展前景好的领域重点谋划。
2)加强产业宏观战略引导,系统推进产业规划布局。充分认识产业发展趋势和未来产业格局,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谋划,研究制定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汽车产业振兴和升级工程;明确并完善本地和周边地区供应链、价值链及创新链的方向、路径和措施,形成全面统筹、方向清晰、上下齐心的产业发展战略。
3)培育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完善产业支持政策体系。把握现代产业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点,营造产业创新创业和消费环境,集聚创新主体、完善创新要素、打造产业生态。研究系统化的汽车技术创新促进和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区域性的技术研发、试验测试、国际合作、投融资、管理提升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在产业前端研发、测试、技术创新的布局,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4)产业发展要坚持“做优存量”和“培育增量”同步。存量转型做强,增量优中选优,做到“谋强、补短、扩展、深化”四位一体并重。构建专业招商体制机制,坚持产业招商,逐步搭建和完善产业链条;引进整车龙头企业的同时,大力引进其配套零部件企业,不断提高本地配套率,推动产业链优化完善,打造合理的产业集群。
5)紧抓扩大对外开放机遇,着眼中外汽车领域深化合作。培育本地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推动本地品牌走出去,形成更加立体的海外市场开拓新格局;并加强企业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进自主创新。同时,拓宽合作视野,充分展示地方的优势和合作诚意,力争在汽车对外开放领域实现破局,在中外合作上有新的突破。
在当前产业发展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向具有产业优势和配套基础的地区转移,各地围绕汽车产业发展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竞争愈加激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方发展应重点关注这些领域,这样才能利于地方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实现新时期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对地方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提出发展建议,帮助地方政府理清产业发展思路,为各地方下一步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