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华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自2017年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患儿的临床資料。结果: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为危重患儿的抢救及治疗赢得了有利的时机,方便临床重复给药,便于搬运患儿,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结论:静脉留置针值得在儿科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应用;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1-18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静脉留置针又名套管针,其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因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的顾虑情绪[1],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而且还为危重患儿的抢救、临床重复给药和供给营养提供了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因此,现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其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操作方法
1.1 准备工作
备齐用物,静脉留置针型号很多,从18~24G,在不影响抢救及治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小型号(24G)的静脉留置针,以减轻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2]。告知患儿及家属留置的目的及方法,使其易于主动配合。若选择头皮静脉,应以穿刺点为中心行直径不小于8cm范围内备皮。
1.2 选择血管
尽量选择相对较粗、直、血流丰富,便于观察和固定的血管。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因下肢血流相对缓慢,易堵塞。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受伤及感染部位的静脉。
1.3 穿刺方法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2%碘伏环形消毒皮肤2次,待干后以15~30度角进针,见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为10度左右沿静脉走向将留置针缓慢推进血管,证实输液通畅无阻力、无肿胀即可抽出针芯,覆盖3mm无菌敷贴。记录置管时间、日期及穿刺者姓名,为换药和拔管提供依据。而头皮针进针角度小,进针速度快,针体可在皮下走行一段时间再进入血管,故进行静脉穿刺时应严格避免使用头皮针穿刺的方法[3]。
1.4 输液
每天更换输液管或延长管。若管腔内有血凝块,切忌用注射器将其强行推入血管内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免发生栓塞,可用注射器加生理盐水先抽出血凝块,证实软管在血管内再输入药液,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1.5 封管
正确掌握封管技术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最好采用间断正压封管法,用含50u/ml的肝素钠盐水(12500u/2ml肝素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中配置即成)3~5ml缓慢推注[4],边推边拔出头皮针,注意封管液要充满整个管腔,然后关闭调节夹。但新生儿和有出血倾向者,如过敏性紫癜禁用肝素液封管。
1.6 留置时间
国际输液护理学会(INS)留置标准为3天,在我国尚无统一规定,一般为3~5天,最长不超过7天[5]。
1.7 拔管
若发现液体渗漏,软管堵塞,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及苍白、水疱等不良反应时均应立即拔管再重新穿刺。
2 体会
2.1 加强护士的心理素质锻炼,狠抓基本功,提高护理操作技能,争取“一针见血”,减少患儿的痛苦,取得家属的信赖与配合。
2.2 告知患儿及家属其看护要点,必要时适当约束。
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格进行皮肤消毒,是防止感染性静脉炎的重要措施[6]。若发生肿胀及静脉炎时,早期0~48小时可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48小时后可用热毛巾敷或进行理疗。头皮出现水疱时,可用无菌皮试针头刺破后,再用无菌纱布喷康复新覆盖患处,并勤换药直到痊愈。
2.4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经常巡视并严格交接班,杜绝安全隐患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3 小结
留置针在儿科使用具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对危重患儿及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和新生儿更为实用。既保护了患儿的血管,便于抢救和给药,又增加了病人的舒适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住院时间短及不配合、躁动的患儿留置不易成功,还增加了其经济负担,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贵梅,谢少清.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3):1260.
[2] 龙玉琼.留置针静脉输液在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西部医学论坛文集,2005,2,40.
[3] 陈惠荣,杨小峰.患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及探讨[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1;23(3):224~225.
[4] 曲瑶,白岩.静脉留置针推注速度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40.
[5]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三版,人民出版社,2006.
[6] 江秋霞,张丽萍,郭兵.静脉留置针座的消毒与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J].2007;6(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