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信息化课堂,实现文化产业嫁接

2019-02-20 23:57胡庆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信息技术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鉴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现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进行教学探讨。具体做到:一是立足古代文学作品重点篇目赏析,把握好第一课堂,筑牢文学基础;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实现文化产业嫁接。

关键词:古代文学 信息技术 文化产业嫁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是大学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开设历史悠久,课程篇目多与中学语文课文交叉重复,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现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授课现状——差强人意

部分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时,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分析诗文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经历、文章层次及行文脉络、艺术手法等,授课程序及内容几乎与中学语文教师无区别。部分学生无法从大学课堂获得新的知识,感觉期待受挫,产生倦怠情绪。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玩手机、甚至逃课,授课效果整体上差强人意。为了提高授课质量、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及所学课程,教研室及相关教师需要共同努力。

(二)时代背景——自媒体发达

现今,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机,几乎都安装了QQ、微信、微博等软件。这些交流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尤其是微信,其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功能使用频率较高。当今,一些古代文学爱好者及相关的专业人士,利用大众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建立了相关的公众号。加之朋友圈和公众号具有强大的推荐功能,能有效实现点对对的传播,达到点对面传播的效果,吸引着大家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微世界”。

“在媒体融合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情境下,非常有必要憑借多维的信息媒介使古典资源与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辐射与推广。”[1]由于课堂传授内容有限,对于一些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来讲,他们更愿意通过关注公众号或文化名人的微博来丰富自己的古代文学知识、扩大文学视野。随着微信的普及,公众号的功能日益强大,推送文章时还可以融入语音朗读,配送相关图片、甚至短视频,兼具视听结合的功能,同时图与文并茂,相得益彰,吸引着无数的“微粉”去关注。

通过对授课现状的分析,结合微信及新兴媒体的相关功能,能有效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寻求信息科技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往往需要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相结合,通过具体的作品解析,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作家的创作风格、文学流派,探讨文学发展的相关规律。通过课堂上对优秀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我校——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地处湖北恩施,位于湖北的西南部,其生源主体来自恩施,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恩施就业,其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近些年来,恩施招聘上岗的农村义务教师,多半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与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两所高校。为了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与传媒学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纵观学生未来工作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与学生的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中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的公文格式、单位文化建设、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发掘与传承等。因此,我院极力希望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来优化恩施人才队伍建设。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立足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文化与传媒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该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精心备课,并认真开展教学研究。

1.精选篇目,学以致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我校采用了两种不同教材:一种是繁体字版,由王兆鹏先生主编,分为四卷(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近代卷),主要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另外一种是简体字,由郭兴良先生主编,为两卷本,适用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两种教材所选篇目大致相同,部分篇目所选版本略有所不同,繁简程度不一。

无论哪一个版本,均需要在一学期四十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篇目全部讲完。为了配合教学进度,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精心选择代表性篇目,做到精确赏析,尽量能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唐宋文学更多的偏重于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2],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外,唐宋文学具体的篇目中,有部分篇目其应用性较强,值得学生去认真学习。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看似写新婚妻子在新婚第二天早晨精心打扮,拜见公婆前的紧张心理,实则暗示诗人自己对科举成绩是否理想,将来能否踏上仕途的忐忑,含蓄委婉地道出自己的忧虑,令人惊叹。这为将来求职面试后,打听知道自己能否入围提供借鉴。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尤其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一句,看似写临渊羡鱼的一幕,实则是诗人以巧妙的手法来委婉地表达其真实意图,即诗人希望能得到张九龄丞相的提携。对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提升自己的愿望,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借鉴孟浩然的做法,以一种较为适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对于将来就业发展,学以致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2.构建应用型教学模式——学而能用

“教育是一种服务性行为,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3]。古代文学作品语言精练、意味隽永,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并非为了培养满腹经纶、文质彬彬的博学之士,而是能学以致用。教师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应用型为目的。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是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对于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上,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为提高写作能力打好基础。由于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古文,阅读理解起来可能有点难度,因此需要学生提前做好课前预习,如借助工具书、网络资源,理解生僻字,疏通文意。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授课进度。课堂上可以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适当总结阅读技巧,并开展写作训练。

大部分学生的未来就业倾向于做中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展示教学技能的机会,“将研究性、学术性教学改变为应用性教学,减少学术性阐释,加强应用性指导,突出应用性能力的培养”[4]。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备好课,做好课件,并在课堂上给予一定的时间展示教学过程。

教师结合学生的授课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教学指导,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给予相应的教学建议。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在微信平台进行展示,一学期结束后可以评选出优秀的授课组,进行适当的奖励,这些可以作为平时成绩考察的依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参加校园、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储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二)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利用地方资源,实现文化嫁接

恩施州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实现文化产业嫁接,是恩施州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地方民族高校——湖北民族学院及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要肩负起支持地域经济发展的使命。

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可以充分挖掘古老的民歌艺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悠久的竹枝词历史,文化与传媒学院作为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的一大主力院系,在进行教学研究、科研工作时,需要立足恩施这片土地,结合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嫁接发掘源头活水。恩施州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应歌、舞蹈、巫祀等传统,为了满足歌舞祭祀的需要,竹枝词应运而生。根据创作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两类:“民歌竹枝词”和“文人竹枝词”。“民歌竹枝词”是未经文人创作之前的作品,到了唐代,刘禹锡等诗人尝试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一些文人开始关注民间竹枝词,并逐渐尝试创作,内容上以表达土家儿女之情为主,其中不乏土家风土民情。

文化与传媒学院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恩施州竹枝词文化调研活动。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队,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考察任务,做到分工明确,有的放矢。让学生通过民间采风,深入田间地头去挖掘第一手文化资料,有利于增强对学生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调研结束后,组织学生对资料进行汇编,并撰写实践报告,也可以形成专题科研论文。为恩施旅游宣传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形成旅游宣传片,也可以组织专人演唱竹枝词,录制成音频或视频,在相应的网站进行宣传,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古代文学走向产业化的今天,逐渐扩大古代文学的研究范疇,关注其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可能性,有助于更好地、更全面地阐释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5]。无论将来处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文化产业嫁接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其意义重大,文传院需要把握好时代契机,有效实现地方文化产业资源化,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2.利用新兴媒体,搭建互动平台

目前,公众号功能十分强大,成为企业推送相关文化及商业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搜索可以查找到许多以“诗词”“唐诗”“宋词”“散曲”等关键词为名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中有些是出于共同兴趣爱好,其公益性目的较强,但由于受到时间和精力的诸多限制,持续性不是十分理想。有部分是企业赞助的,其中包括出版社、影视机构、文化培训机构等,多基于商业需要,以盈利为目的,兼具公益性。还有一类是文化名人个人建立的公众号,如“蒋勋红楼梦美学会”“蒋勋细说红楼梦全集”“践离古典诗词朗诵”等。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师需要做一些改革:一是充分利用微信群的功能,建立教学微信群,以便于布置教学任务,线上及时处理学生提出的相关疑问,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二是充分利用朋友圈功能,分享推荐优秀古代文学作品及学生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三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功能,申请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公众号。

在公众号功能如此强大的今天,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公众号的功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申请公众号后,安排教师及学生负责人统筹公众号的管理工作。将公众号划分具体的栏目,如名家名作赏析、佳篇朗诵、原创文学、优秀课件、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等。同时将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做到专栏有专人,并欢迎广大教师及学生积极投稿,定期推送相关的作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实现古代文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新思路。同时要密切关注恩施州本土的文化资源,有效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把握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竭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恩施州地方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玮志.古代文学嫁接文化产业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文化学研究,2016(16): 64.

[2]罗焕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2(6): 101.

[3]秦玮鸿.现代教育技术:传授和品阅的新方式——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的创新路径[J].大学教育,2014(7): 3.

[4]罗焕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2(6): 101.

[5]孙玮志.古代文学嫁接文化产业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文化学研究,2016(16): 63.

(作者介绍:胡庆,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论)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提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