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洋
内容摘要: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有诸多版本,各个版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从初刊本到初版本的变化,主要是主旨去政治化,规范标点与完善字词句,更细腻地描写环境与人物,强化民间色彩与民间趣味。从初版本到修改本的变化,主要是变更了小说的题目和题记,作者作了一篇自序,对张扣的歌谣词做了大量修改。从修改本到再改本的变化,主要是作者新作了一篇自序,新增了一个章节并修改了部分章节开头的歌谣词,交代了对张扣和高马的悲剧结局。通过数次的修改,《天堂蒜薹之歌》的文学性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 版本 文学性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于莫言的长篇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者们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思想乃至翻译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却很少注意它的版本问题。我们应当知道,该书版本众多,对不同版本的阅读与研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在进行小说研究时有必要考虑到该书的版本问题。《天堂蒜薹之歌》创作于1987年,迄今至少有五个版本:1988年,最早刊发于《十月》杂志第1期(下称初刊本);同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下称初版本);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修改本(下称修改本);2005年,南海出版社再次出版(下称再改本);200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所谓的“全新本”(下称全新本)。本文对《天堂蒜薹之歌》的各个版本的比对中,发现前四个版本之间的变动较大,而全新本之于再改本的变动较小,而且集中在对修改本的印刷错误和不规范字词的改正上。故本文详细陈述从初刊本、初版本、修改本到再改本之间的版本差异,探讨莫言的修改原因以及影响,同时窥探莫言文学创作观念的变化。
一.从初刊本到初版本
初刊本的发表与初版本的发行虽是同一年,但前后两个版本却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来说,初版本较之初刊本的改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旨上,去政治化;二是形式上,标点和字词句的规范与修饰;三是描写上,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更加细腻;四是立场上,民间色彩和民间趣味的强化。
就主旨的去政治化来说,我们可以从文本的变更与删减上看到。在初刊本中,题记的署名为“斯大林”,而在初版本中则变为“名人语录”。在初刊本的第五章中,小说人物高羊和高羊老婆既有对时政时事的议论:“都是气数,”高羊说,“七六年又是山崩又是地震的,大家嘴里不敢说,心里也都有了数”[1],也对一些政治人物发表议论。但这些与时政相关的议论,在初版本中尽被删去。由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到,初版本致力于删去初刊本中与蒜薹事件不相干的政治人物与事件,以使小说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保持距离。
其次,在标点和字词句的修改上,初版本比初刊本更重视其规范化和修辞性。如初刊本第一章中:警察又用膝盖顶他的尾骨,催促他向前走,他转回身,望着警察的脸……[2]在初版本中则为:警察又用膝盖顶他的尾骨,催促他向前走。他转回身,望着警察的脸……[3]初刊本版中的逗号在初版本中变为句号,使标点符号的使用更为规范,避免了在一个句号内挤了两句话的问题。同时,标点的修改也体现出某种修辞性,如初刊本中第三章中四婶的哭诉“老头子啊你好狠心,一个人撇下我就走了,你显神显灵把我叫了去吧,我的天——”,在初版本中就被删掉了三个逗号,从而更有力地表现出人物内心喷薄而出的悲痛之情。
另一方面,如初刊本第二章中的“吭吃”[4]变为初版本中的“吭哧”[5],初刊本的叙述话语和人物话语中多处“啦”字变为“了”字,如初刊本中:
四叔用鼻子哼了一声,四婶不冷不热地说:“才吃,你吃啦。”
高马说吃啦。这时四婶恶声恶气地吩咐金菊点灯。[6]
初版本中则为:
四叔用鼻子哼了一声,四婶不冷不热地说:“才吃,你吃了?”
高马说吃了。这时四婶恶声恶气地吩咐金菊点灯。[7]
这体现出,在字词的使用上,作者试图使其更加规范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小说的方言化程度的修改意图。此外,字词的修改也都关乎小说的修辞作用。如初刊本第一章中有“簌簌喷射的声音”[8],在初版本中被改为“簌簌的喷射声”[9],这样一来,就和后文的“汩汩的流动声”形成对仗,增添了小说在字句上的美感。
再次,关于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的更加细腻。初版本相比初刊本新增了许多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初刊版第一章中的一句“天空和大地之间游走着混浊的尘埃”[10]自然环境描写,在初版本中被扩展为“久旱无雨,天空和大地之间游走着混浊的尘埃,弥漫着腐烂蒜薹的臭气。一群蓝色的乌鸦疲惫地从院子上空掠过,地上闪过灰淡的阴影”[11];初刊版第二章中,在高马被杨助理关在门外后,作者直接描写了他在家中的情景,而在初版本中则有一大段高马从乡政府大院回家路上的社会环境描写,其中描绘了马路边卖西瓜的老人等。初版本细腻的环境描写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性,而适度拉开了小说虚构与真实本事之间的距离。
人物塑造方面,初版本也要比初刊本更为细腻和丰富。初刊本第二章在表现金菊和高马第一次谈话时时,对金菊的心理表现较为简单,一经高马说出“你并不情愿”[12],她立马就“呜咽”了,而初版本中则增添了金菊内心个人情感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高马说出她“不情愿”与她“呜咽”之间,有她违背内心意愿说出的话:
金菊用另一只手使劲剥开高马的手,把那只捏扁了的手抽出来,说:“我情愿。”
“你不情愿,刘胜利四十五岁了,还有气管炎,连担水都挑不了,你愿意嫁给个棺材瓤子?”[13]
这一段金菊违背内心意愿说出“我情愿”的描写,显露了其内心的个人情感和家庭責任间的矛盾冲突,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更为立体。由此,金菊这个人物也就被塑造得更加丰满与真实。
再次,在立场上,初版本对于小说的民间色彩和民间趣味进行强化。这集中表现在初版本的第十七章。初刊本共十九个章节,而初版本则有二十个章节。其中初版本的第十七章,不管是章节前的一段民间艺人张扣鼓舞群众抗旱的歌谣词,还是在浇水空歇期间王老头给高马讲的一个民间故事,都是初刊本中所没有的。这一部分的增加,一方面是对初刊本只突出农民卖蒜薹的艰辛,而不涉及种蒜薹劳累的补充;另一方面,出版本中新增的张扣唱的歌谣词和王老头讲述的民间传奇故事,都与农民的劳动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处,这在增添了小说的民间文化的趣味性和神秘性的同时,也更加强化了小说的民间立场。
二.从初版本到修改本
从初版本到修改本的修改,大致坚持了初刊本到初版本的修改方向,削弱政治性,增加文学性。其变化有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小说题目与题记的变更。题目从初版本的“天堂蒜薹之歌”变为修改本的“愤怒的蒜薹”,一方面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同情农民、愤恨不公的社会制度与贪官污吏的的情感倾向;另一方面与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描写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农民破产、流亡的小说《愤怒的葡萄》形成潜在的互文性关系。这都暗示着修改本的情感可能比初版本更加激烈和深广。题记内容的变更也值得注意。在初版本中,题记为:
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名人语录[14]
修改版中题记则完全改变:
高密东北乡
生我养我的地方
尽管你让我饱受苦难
我还是为你泣血歌唱
——作者题记[15]
我们可以看到,题记的内容完全改变,署名也从“名人语录”到“作者题记”。初版本的题记,努力阐述“小说家—政治—小说”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修改本中的题记则淡化了从小说的政治性,紧紧围绕着“高密东北乡”展开,“作者”和其“歌唱”都离不开“东北高密乡”的乡土性。
第二,修改本中,作者在修改后做了自序,这是初刊本与初版本中所无的。在自序中,莫言介绍此书创作的一点背景和经过:“我原先不相信一边写小说一边热泪涌出的事,但写出这部小说时我鼻子很酸过几次。因为小说中的人物的遭际能让我想到我的亲人。”也自述了创作意图,即“写这样的小说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小说中描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再也找不到样板”[16]。莫言的夫子自道更加直接也更加明晰地表达了这部小说与现实的紧密关系,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作家面对社会不公的“良知”。
第三,对瞎子张扣的歌谣词的修改与增加。较之初版本,修改本对第一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的开头歌谣词都有所修改。初版本中,以上三章的开头张扣所唱的歌谣词分别为:
尊一声众乡亲细听端详
小张扣表一表人间天堂
大汉朝刘皇帝开国立县
敕令俺一县人种蒜贡皇
——天堂县瞎子张扣演唱的歌谣[17]
县长你手大捂不住天
书记你权重重不过山
天堂县丑事遮不住
人民群众都有眼
——张扣受审时歌唱断章[18]
唱的是八七年五月间
天堂县发了大案件
十路警察齐出动
逮捕了群众一百零三
要问这案缘和由
先让俺抽您一支高级烟
抽了香烟俺也不开口
送一张《群众日报》您自己看
——瞎子张扣对本书作者演唱片段[19]
在修改本中,则分别为:
一声众乡亲细听端详
张扣俺表一表人间天堂
肥沃的良田二十万亩
清清的河水哗哗流淌
养育过美女俊男千千万
白汁儿蒜薹天下名扬
——天堂县瞎子张扣演唱的歌谣[20]
县长你手大捂不住天
书记你权重重不过山
天堂县丑事遮不住
人民群众都有眼……
——张扣唱到这里,一位虎背熊腰的警察忍无可忍地跳起来,骂道:“瞎种,你是‘天堂蒜薹案'的头号罪犯。老子不信制服不了你!”他跳起来,一腳踢中了张扣的嘴巴。张扣的歌声戛然而止。一股血水喷出来,几颗雪白的牙齿落在了审讯室的地板上。张扣摸索着坐起来,警察又是一脚,将他放平在地。他的嘴里依然呜噜着,那是一些虽然模糊不清但令警察们胆战心惊的话。警察抬脚还要踢时,被一位政府官员止住了。一个戴眼镜的警察蹲在张扣身边,用透明的胶纸牢牢地封住了他嘴巴……[21]
唱的是八七年五月间
天堂县发了大案件
十路警察齐出动
逮捕了群众一百零三
要问这案缘和由
先让俺抽您一支高级烟
抽了香烟俺也不开口
送一张《群众日报》您自己看
——瞎子张扣的徒弟对本书作者演唱片段[22]
我们可以看到修改本中的歌谣词的叙事性明显增强,去除了小说中心事件相隔太远的“大汉国刘皇帝开国立县”等歌词,增加了张扣被警察毒打的描写。此外,在修改本的第十六章蒜农大闹县政府的情节中,作者也特意加入了张扣的一段具有控诉性、煽动性的歌谣以及听众对其歌谣的反应:
……可怜那忠厚老实的方老汉,就这样一命赴黄泉。一把把蒜薹被血染,一阵阵哭声惊破了天。天啊天,老天爷你为什么不睁眼,看一看这些横行霸道的阎罗官……
……听众的脸扭曲着,眼睛闪烁着光芒,好像一簇簇火苗在暗夜里燃烧。……
他的喉咙沙哑了。有人递给他一块冰棍,他用干裂的嘴嘬嘬冰棍,清清嗓子,又唱起来。一个衣冠灿灿的青年,举着一个小录音机,对着他的嘴巴。[23]
以上修改不仅更多地展现了小说的民间趣味和民间立场,还使瞎子张扣从一个旁观者、记录者身份的民间艺人,变成了整个蒜薹事件参与者、组织者,甚至并为此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张扣的歌谣词、张扣的形象与蒜薹事件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换句话说,也就是小说的结构变得更为紧密了。
三.从修改本到再改本
相比修改本,再改本也有一些新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修改:一是新的自序;二是再改本中新增了一个章节,即第二十章,由此引起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开头的歌谣词的修改;三是在新增的章节中,对张扣和高马的悲剧结局的书写。
第一,再改版有作者新作的自序。在自序中,莫言交代了小说的本事,解释了有关初刊本的题记杜撰了“斯大林语录”的事。他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天堂蒜薹之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是个性化的劳动,是作家内心痛苦的宣泄,这样的认识,一时几乎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时他也指出,书中很多人物都是以他所熟悉的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原型的,如“书中那位惨死在乡镇小官僚车轮下的四叔,就是以我的四叔为原型的”[24]。
第二,关于章节的增加和歌谣词的修改。小说由修改本中的二十章,变为再改本中的二十一章,其中再改本中的第二十章的内容是修改本所无的。因为再改本章节内容的变动,致使第二十章和二十一章的歌谣词也有相应的修改。修改本中的第二十章的歌谣词,上文已有过讨论,现将再改本中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歌谣词列出如下:
唱的是八七年五月间
天堂县发了大案件
十路警察齐出动
逮捕了百姓九十三
死的死,判的判
老百姓何日见青天
——张扣在县政府西侧斜街演唱[25]
蒜薹事件众口传
谁是谁非真难辨
俺师傅多言招祸殃
这样的错误俺不再犯
让俺抽您一支高级烟
送一张《群众日报》您自己看
——瞎子张扣的徒弟对本书作者演唱片段[26]
相比修改本从瞎子张扣唱歌谣词没有交代地直接过度到张扣的徒弟唱,再改本中的歌谣词中多了徒弟对师父“遭祸殃”的结局的明确交代与引以为戒。实际上,这也与再改本已在第二十章明确交代过张扣的壮烈牺牲相映照。
第三,对张扣和高马的悲剧结局的书写。这两个人物的结局,在再改本以前没有过交代,直到再改本中才有相关书写。关于张扣,再改本沿着修改本的思路继续深化张扣的英雄形象,在第二十章中描绘了他遭到迫害之前的坚持正义的刚强表现,以及他被暗害身亡的悲惨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张扣歌唱时和他被暗害之后,他都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护、帮助与同情。其中不仅有老人、年轻人和女老板,甚至一群小偷、乞丐、下三滥们都对张扣的死表现出莫大的悲哀。民间与官方的对立,在再改本中无疑显得更大了。
主人公高马的结局,也是在再改本中才得到明确交代。在再改版的第二十章,小说先描写了审判后高马在狱中的表现,又叙述了他得知曹家要与金菊结阴亲的消息后,试图逃狱而被枪杀的悲惨结局。这样的结局在完成悲剧人物塑造的同时,无疑也增添了小说的浪漫色彩和悲剧氛围。
综上,《天堂蒜薹之歌》这部小说从初刊本到初版本、从初版本到修改本,再从修改本到再改本的修改过程中,作者坚持提高小说文学性的原则,去政治化,雕琢字句,完善结构,着力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增添小说的民间文化、民间趣味和浪漫色彩。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我们无疑可以说莫言对这部小说的修改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2][4][6][8][10][12]莫言:《天堂蒜薹之歌》,《十月》,1988年第1期,第156—157、137、146、146、137、136、144页。
[3][5][7][9][11][13][14][17][18][19]莫言:《天堂蒜薹之歌》,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4、32、30、3、1、26、名人语录、1、272、287页。
[15][16][20][21][22][23]莫言:《天堂蒜薹之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作者题记、序、第1、251、265、217页。
[24][25][26]莫言:《天堂蒜薹之歌》,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序、第256、269页。
(作者單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