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阜沙镇丰联小学
梁梅基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单独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超越课堂,超越学校”的特殊学习方式,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灵活性等特征,是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充分体现。但在农村,由于学习内容及学生能力等局限,开展起来仍较费劲,学习效率较低。如何有效开展这种学习,让综合性学习更成功呢?我们可以紧抓其“开放性”,开放选题,开放个性,开放形式,开放问题,让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应该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人教版教材在高年级学段安排了“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轻叩诗歌的大门”“难忘的小学生活”四个综合性学习单元。这些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实践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这些学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适当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内容可以超越书本,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和吸引性的话题。”叶圣陶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水不枯竭。”生活最容易激发灵感,产生话题。除了完成书本上四个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开放性选题,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开放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拓展延伸,开展任务较轻的综合性学习。例如,学习了第十册第三单元——多彩的童年,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用笔尖书写童年生活,歌颂纯真年代。2.结合感兴趣话题。网络上流行的、社会上热门的,学生常常无师自通,滔滔不绝。这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符合孩子们年龄需求,能引起共鸣的,他们总是格外关注且较易接受。3.结合其他科目活动。如:结合《品德与社会》的“家乡教育”专题,可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我的家乡》,引导学生调查研究,展现家乡风情,提高学生调查、整理、汇报的能力。4.结合传统节日。结合春节等传统节日,可以开展“搜集春联”“说说我们的风俗”“我的压岁钱”等活动。这样的开放性选题,贴近学生生活经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起着积极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综合性学习最能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活动中,每个学生能力各异,眼光不一,生成的结果五花八门,我们该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的权利。上学期,我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近我的家乡,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围绕大主题,我设计了“乡情”“乡音”“乡画”“乡事”等几个小项目。在两周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带着明确目标和任务,走出课堂,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家乡的美丽风光及乡土人情。内容是个性化的,可以在“乡情”“乡音”“乡画”“乡事”中选,甚至可以另设合适的项目。学生有的赏家乡风光,有的说乡土人情,有的讲名人故事,有的论历史与发展……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可以拍照、旅游观光、上网查询、访问专业人员……活动的组合是个性化的,有的同学单独进行,有的分工合作,有的与同学结伴同行,有的还邀上家长。汇报的方式是个性化且学生擅长的:诗配画、编儿歌、写诗歌、办小报、唱歌、讲故事、说相声等,层出不穷。形式开放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自主选取,自主参与,孩子们都能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他们不再把学习看作一种负担,能积极投入到实践和汇报活动中,为汇报准备了大量材料,都不愿意错过展示成果、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汇报课上精彩纷呈,出人意料。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学习内容确定和目标去向的要求”中提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发,只会不断催长,新的经验与体验不断生成,新的探究课题不断萌发。”综合性学习“超越课堂,超越学校”,是以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大多在课外进行,自由开放。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视角的不一致,采用的形式不同,探究的结果也就不同了。部分学生可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予我们的教学建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中的创造性。”教师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新问题,肯定他们的发现,并对有价值的问题继续深化,做到“打破砂锅问到底”。如在开展“走近我的家乡”中,学生提出了在寻找家乡之美的过程中发现不美的地方,也发现了家乡发展上的局限性。我抓住这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探讨,深化活动,了解成因,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我们从对各学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阐述中可以看到,综合性是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1.语文知识的综合。包括字词句篇等知识。2.语文能力的综合。如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组织活动、汇报展示、听说读写等能力。3.学习方式的综合。包含了课本阅读理解和实践活动的综合,如访问、调查、表演、办报、当导游、做诗人等。4.学科的综合。指的是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地点不限于课堂,不限于校内,时间不限于40分钟;内容不限于书本知识和单项技能。”课堂中,局限的空间和广度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形式的开放,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十分必要。六年级下册安排的是“难忘的小学生活”,学生自选活动形式,通过观察、查资料、访问、做调查报告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采用的学习形式是有效且多样的,他们兴致勃勃地去采访、拍摄、制作手抄报、创作诗歌;在汇报阶段,有的展示校园生活相册,有的写毕业赠言,有的写给母校提建议,有的对老师说感恩话……而在“与书同行”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有的做读书记录写读书心得,有的办阅读手抄报,有的做身边的阅读调查,有的整理书籍做书目,有的咏唱读过的经典诗词……这些形式包含了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组织活动、汇报展示等语文能力,既有课本阅读理解又有实践活动,还把语文和其他学科综合运用,形式多样,利于综合提高。
农村学生综合性学习是有困难的,但只要我们开放了课堂、放手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综合性学习课堂一定能更接地气、如鱼得水,在农村学校的沃土上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