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艳靖
文广州市增城区实验小学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尤其重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
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这样的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
对于一些写景状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不熟悉的动植物再现出来,或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展示图片,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
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应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为了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笔者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叙述文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内、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学问”,就应该多学多问,问就是要质疑,只有发现问题,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学问才能有进步,所以学习贵在质疑,而质疑就是探索知识的一种途径。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