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梅
文/广州市天河区吉山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开展阅读教学就是进行对话。可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尊重和发挥,总是处于被组织、被安排的状态,课堂的话语权仍旧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致使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无效对话的局面。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启动有效对话,使学生与老师、同伴和文本之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呢?教师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对话开展多角度、全方面、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呢?笔者将以人教版十二册第五单元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开展有效对话,促进多元阅读的策略。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全文以“美丽”为主线,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这篇课文跨度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对话的切入点,以“美丽体现在哪里”带动学生阅读课文,开展有效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启迪学生都要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读懂居里夫人提炼镭的事迹,从具体实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难点则在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通过采用是“营造氛围,平等对话;激活思维,深入对话;积累拓展,延续对话”的策略,让学生在有效对话中得到独特的、全面的阅读体会。
案例一:《跨越百年的美丽》“初识美丽”教学片段
在导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教师抓住文眼“美丽”以疑导学,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迸发出三次美丽的思维火花。
火花一:课题引入,畅谈美丽。教师通过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这样的自然景物是美丽的,有的觉得席卷荧屏的青春偶像是美丽的,还有的相信正面的能量和阳光的心情更是美丽的。对于学生各式各样的答案,老师点拨:的确欢快奔流的小河是美丽的,人们俊俏的容颜是美丽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更是美丽的。但是河水有枯竭的时候,容颜有老去的时候,心情有低落的时候。这样的美丽还能长久吗?接着老师再次板书“跨越百年的”,让学生读题后提出感到疑惑之处:谁有这百年之美?这“美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美丽能跨越百年?这一连串对话推进,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于是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准备领略着百年之美。
火花二:插图“乱入”,质疑美丽。有一个学生指着课文的插图质疑道:“居里夫人长得一点都不美。”此话一出,掀起轩然大波,很多学生都在随声附和。此处的对话,可谓杂音。老师不急不缓地应答道:“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这配图的确不美,但是老师还有一张居里夫人的图片,你们看看觉得美不美?”学生这时看到年轻的居里夫人的确天生丽质,不由得感叹道的确很美。很快又有一个学生提出:居里夫人年轻时的容貌是美丽动人的,课文后续提到:“她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隐退。”为什么课题还说这美丽能跨越百年呢?这时对话推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入。
火花三:疑惑切入,探寻美丽。教师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和善于思考,也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你可以以外表之美来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论一个人。”美丽的外表无法延续百年,文中所赞颂的跨越百年的“美丽”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丽,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去探寻着美丽吧。
从这三个环节看,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美丽”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开展平等对。通过对话的深入,课刚开始,学生的疑惑已生发,兴趣也已激发,引导学生有主旨地进入整篇课文的学习。
案例二:《跨越百年的美丽》“探究美丽”教学片段
师:自读第三自然段,谈谈居里夫人的美体现在哪里?可以抓住关键词,写上批注。
生:我是从他们提炼镭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锅”,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 中可以体会到居里夫人实验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环境非常的恶劣。
师:谁还有补充?
生:从“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我体会到了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还常常十分危险。
师: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从溶解、沉淀、分析可见他们的实验过程非常复杂。
师:是的,在居里夫人之前,没有任何人发现过镭,当然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查询。所以在这一锅一锅地冶炼、一次一次地溶解、一遍一遍地沉淀、一项一项地分析。
师: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生:从“烟熏火燎”这四个字的自行可见他们工作多么劳苦。
师:是啊,这边有多少把火啊,出示“熏”和“燎”的字型从古至今的变化感受火力的猛烈。
生:成吨的矿渣中提炼0.1克镭,真是太不容易了!
师:同学们可以换算一下1吨与0.1克的关系,而三年有九个月的时间,经过多少小时才提炼出了镭?
生:经过了13000多个小时啊!这么长时间才能从1吨的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中提炼出0.1克镭,实验过程的漫长而艰辛。
师:为了提炼出镭居里夫妇至少提炼了8吨以上的残石矿渣,也就是三辆大卡车那么多,但是那0.1克镭是多少?笔尖上的一小点那么大就是0.1克。多么不容易啊,体会着这份艰辛这份不易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效对话现象开始浮现。从对话内容上看,只有预定式对话。就是教师设计好了步骤,拼命引着学生走向设置好的感悟,回答唯一的“正确答案”。这样的阅读对话,只有思维活跃的学生成了教师标准答案的代言人,背离了“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位学生”的对话原则。从对话形式看来,只要场面热闹就可,或分小组或同桌,但是忽视了学生自身与文本的潜心对话。从对话的方式来看,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没有教学相长。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局面呢?“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启动有效的对话,能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开展多元的阅读,创造精彩的课堂。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为教师就得引导学生有效对话,有话想说、有话会说。那么什么是有效对话?笔者认为有效对话应能为学生解决问题;应能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应能对学生情感态度有所触动。以上两个案例就是例子。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导入时,教师让学生读题后提出疑问,围绕“美丽”谈谈自己心目中对美丽的理解。这里老师努力关注学生,努力倾听学生的感受,而且学生也在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抓住“百年”追问:“什么样的美丽才能永恒不变呢?”再指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走进课文,品读感悟这“跨越百年的美丽”。这样从主线“美丽”入手,从文眼“百年”出发,让学生从两次对话中思考,居里夫人的美丽之处。因为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有了较为具体的对话,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理解美丽是学习的重点,是对话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下,思维活跃,能有话想说也敢说。案例中提到学生不同意课文配图中居里夫人的容颜美,这样的“杂音”就是最好的证明。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提到了除居里夫人以外的多位科学家,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信息;提到了 “钋”“镭”等放射性元素,这些都涉及到对一些化学知识;而“一吨”“0.1克”“三年又九个月”等具体数字的换算也牵涉到数学知识。所以通过多学科的信息整合,借助不断的探讨和对话,这些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信息后,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跃然纸上,也扎根在学生的心里了。
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通过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向学生提出需要可以争辩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例如一吨与0.1克的大小关系,居里夫人的容貌美丑关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争论和探究。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在争辩的冲突中去探究、对话、发现,让学生懂得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容颜更在高尚的人格美丽和坚定的科学追求上,这样教学的三维目标自然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