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019-02-20 19:38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华传统

文/江门市新会区梁启超纪念中学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中学生思想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源泉。要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我们就应该从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抓起。

一、激发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要善用传统故事、文化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是从各类典籍及古代文人墨客的故事中援引而来。在初中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发挥传统文化故事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例如:讲授《论语十二章》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绎,配乐朗诵每一章的内容,并且了解子路、颜回等人物的生平故事,深入感悟《论语》的丰富内涵。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效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以趣导学,引领学生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地开展经典诵读、赏析,潜心感受,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二、解读文本,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这些文本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其中,古代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初中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范本的挖掘和解读,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获取文本知识的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隽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古文时,我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详细介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怀,尤其是对课文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行深层次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古人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为民请命,忧民之忧的高尚情操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另外,我还由此引出了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文名句,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让学生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底蕴,培养爱国伟大情怀。同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与品格。

三、实践体验,内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还要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气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课本剧、朗诵、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活动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吟诵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在生活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而培养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还可以在班中建立读书角,或者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古典书籍,如《论语》《诗经》《三国演义》等。通过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精神境界。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领悟也会更加透彻和深刻。

四、营造氛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等,寄托着民族的美好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搜集与这些节日有关的资料,并且结合资料内容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如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中秋节相关的信息: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有哪些诗文与中秋节有关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动手做月饼,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传统文化风情,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认识,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中华传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