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

2019-02-20 17:54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师道(人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改革学校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 创

一、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教育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的主题。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 “从十九大开始,教育的主题变了。”那么,新时代教育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从时间节点来看,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2035年的目标, “建设教育强国”是2050年的目标。主题清晰、目标明确,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十九大报告同时提出了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新时代的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的 “机会公平”,而是 “有质量的” “发展的”公平,也就是老百姓从 “有学上”“有书读”到“上好学”“读好书”的需求和向往——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它具有和农业社会以及工业社会截然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因此,没有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现代化。在当今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在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领域广泛运用,教育的封闭体系、旧的思维模式都正在或者已经被打破,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谋划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遵循。不久前刚刚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2.0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在 “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上下功夫,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要深刻领会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二、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教师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教师。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支撑和保障。

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简称 “省委25号文件”),对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部署了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促进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进一步协调发展,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 “强师工程”,省级财政已经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36亿元,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以中小学教师 “县管校聘”为重点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二是以“新师范”建设为引领的教师教育新模式逐步完善,三是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协调发展,四是尊师重教氛围进一步浓厚。

虽然我省教师队伍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新跨越,但是,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二孩政策实施、 “新高考”改革等,都对教师的补充配置、考核评价等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地方乡村结构性缺员与城镇缺编问题更加凸显,编制倾斜不够,区域调配不顺,部分学校教师严重不足, “临聘教师”管理不规范;一些地方 “县管校聘”改革推进缓慢,交流轮岗机制不活,配套制度不完善,教师流动存在困难;还有在一些地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等让教师疲于应付,形式多样的创建、示范等让教师无所适从。二是人民群众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一些地方区域、城乡、校际教师队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师德素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有偿家教、有偿补课, “课上不讲课后讲”,受到家长诟病,社会反应强烈;极少数教师师德失范,辱骂、体罚甚至侵害学生,令人痛心疾首;部分教师不思进取,职业倦怠,专业发展马马虎虎、个人待遇斤斤计较。三是科技发展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 “拔尖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基础教育。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挑战和颠覆性的变革,基础教育必须紧跟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校长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形态、优化教学方式、创新治理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提升新水平,担负起 “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三)努力开创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2019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落实之年,我们要以落实中央4号文件和省委25号文件为抓手,开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

一要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党支部书记是党组织带头人,党员校长一般也都兼任了党支部书记,必须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把好舵、定好向。要加强教师党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增强 “四个意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方向,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员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 “总开关”问题;要加强党员培养力度,把优秀教师吸引到党内来,提高教师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二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总体上看,我省广大教师的师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极少数教师受社会上趋利风气、不良环境的影响,自律不严、修养不深、学习不够、境界不高,没能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出现师德失范现象,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应,严重影响了教师形象,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2018年底,中央领导同志专门主持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印发了 “新时代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召开了师德师风建设视频会议,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校长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强化理想信念、注重品格塑造、涵养道德情操,常 “照镜子”、勤 “扫灰尘”,使信念更坚定、追求更高尚、情趣更健康;要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对照落实 “十项准则”,爱岗敬业、仁而爱人,以爱育爱、以爱化人。

三要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将从 “抓源头、建体系、树标杆、补短板”四个方面着手,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抓源头,就是加强师范生培养,深入实施“新师范”建设,开展师范专业认证,改革师范生招生模式,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建体系,就是推进以省、市、县三级教师发展中心为支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2020年各市、县至少建成1所发展中心,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树标杆,就是倡导教育家办学,培养一大批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校长,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今年,省教育厅将遴选第三批 “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补短板,就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教师队伍质量差距。通过定向培养、上岗退费等方式补充农村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要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从此前提出的 “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到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 “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省委25号文件将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保障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在收入保障方面,省将把统筹提高中小学绩效工资水平作为审批提高各地机关规范津贴补贴水平的前置条件;各地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 “两个不低于或高于” (教师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农村教师不低于或高于城镇教师)。在荣誉表彰方面,省将加大表彰力度,深入做好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以及教学名师评选推选活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奖励。在减轻学校、教师负担方面,教育部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文件,省教育厅将积极推进落实,为校长办学、教师从教创设更加良好的环境。校长要特别注重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减轻教师负担,缓解工作压力,优化工作环境,让校园环境之美与教师心灵之美相得益彰、相互滋养;校长要特别注意加强 “临聘教师”规范管理,努力推进 “临聘教师”与公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

黄丝郁金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块根,其为安宫牛黄丸指定投料的四川省道地药材,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功效[1]。黄丝郁金主要包括姜黄素类和挥发油2大类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调血脂、抗氧化、抗炎、止痛、抗肿瘤的作用[2-10];尤其具有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的芳基姜黄酮,抗生育活性的α-姜黄烯[11-16],都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

五要不断深化教师管理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教师管理线长面广点多,依然存在着不少瓶颈障碍,束缚了教师手脚,影响了队伍活力。省教育厅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创新编制管理,盘活事业编制总量,向教师队伍倾斜,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严格资格准入,提高入职门槛,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质量;深化职称岗位改革,提高中小学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让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宽广、更通畅;深化考核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师德要求,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三、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广东基础教育新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但是,在已经开启的教育新征程上,还有很多需要正视解决的问题,也面临不少需要妥善应对的挑战,更存在诸多需要系统攻坚的难题。陈宝生部长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用四个 “我们要警醒”来概括教育存在的问题,警示全国教育系统。一是 “我们要警醒,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能有丝毫懈怠”。稍有疏忽或不慎,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就会有拉大的可能。二是 “我们要警醒,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付出巨大努力”。教育为国效力、为党分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教育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凸显。三是 “我们要警醒,让人民满意还任重道远”。现在,办学短视、功利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生太苦太累,评价弊端根深蒂固,这些问题桩桩件件都要打硬仗、打持久战。四是 “我们要警醒,目前的治理水平还远不适应”。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改革讲得分量很重,用词很严厉,强调 “要改”“要扭转” “要从根本上解决”。克服 “顽瘴痼疾”,是总书记的明确交代,是人民群众的呼声,不能再拖,也拖不起。

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教育唯有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才能真正克服 “顽瘴痼疾”,彻底 “洗心革面” “回归本来”,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说, “我们要高高举起改革的旗帜,对教育改革再认识、再设计、再深化、再冲锋。”

(一)新时代呼唤新教育。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教育现代化2035》,吹响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号角。基础教育是教育基础之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我们应该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及早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行谋划和部署:要紧密结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 “变轨超车”;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评价、新治理”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构建“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 “广东新时代新教育”体系,必须进行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内容重构、模式重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具体来讲,新学校就是突出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强调以文化涵养人、以生态陶冶人、以智能感知人、以课程发展人,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空间进行设计,拓展学校时空,形成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课程化的开放空间。新课程就是强调面向学生丰富而多样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结构优化、内容扩充、形态重构、过程监测,构建国家学科课程、主题拓展课程、跨学科创新课程、开放研学课程为一体的课程群,实现课程共建、共享、共创、共生,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需要。新课堂就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模式重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实现 “课堂革命”。新教师就是要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他们既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也有深厚扎实的底蕴,传道解惑的能力,更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活力。新学生就是要培养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具体化,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包括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爱实践、爱创造等。新家长就是要使作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任教师的家长,遵循规律、尊重孩子、尊崇学校,成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典范和楷模。我们将推进 “互联网+家长学校”建设,教导家长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指导家长尊重儿童的禀赋、兴趣、爱好、伙伴,科学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引导家长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信任孩子,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新评价就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伴随式评价,实现过程性、个性化、精准化评价,构建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育教学持续性改进模式。新治理就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协同管理和教育科学决策,实现师生自治、家校共治、社会共育。

(二)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广东基础教育新生态。为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谋划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省教育厅起草了 《关于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广东基础教育新生态的指导意见》稿,目前正在征求各地各学校各单位的意见。《指导意见》主要从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等四方面,系统提出了15条具体改革举措。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市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统筹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负责统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落实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主体管理责任。深化办学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委托管理、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制等多种办学模式;建立以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主体,横向连通和纵向贯通的学区与集团;对学区和集团化办学实施捆绑考核;鼓励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 “放管服”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聘用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管理使用学校经费等。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新时代学生:坚持立德树人、科学育人,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 “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爱实践、爱创造”的时代新学生。构建互联网+课程新形态:实施互联网+课程计划,推进学科基础课程、主题拓展课程、跨学科创新课程、开放研学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互联网+课程共享平台,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课程共享,实现课程的动态集成、按需服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新生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实现 “课堂革命”;建立互联网+教学新范式与模式及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精准化、情境化、个性化、参与式、交互式、泛在式的深度学习新常态,实现适性、多元、全面的教育;实施人工智能+教学改革 “变轨超车”工程,以点带面整体性推进区域教学改革。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新常态:健全家校共育和学校、家庭、社区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互联网+家长学校”,引导家长遵循规律、尊重孩子、尊崇学校,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形成育人合力。

三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合理规划城镇、乡村幼儿园、中小学校布局,严格规划刚性实施;着力推动县域内基础教育公办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公开化,引导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完善 “粤教翔云”服务体系,实现国家、省、市、县 (区)、校五级联动和互联互通;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实现从 “专用资源服务”向 “大资源服务”的转变,填平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 “数字鸿沟”,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利器;推进国家课程数字化教材规模化应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构建智慧学校新形态:建设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人文生态、开放协同为特征的智慧校园,促进新技术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的全流程应用,实现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学校生态重构。

四是深化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治理制度,落实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促进学校依章程办学,提升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化学校外部综合治理:构建权力边界清晰、权责匹配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促进政府、学校、社会的分工与协作,做到政府宏观管教育、学校专心办教育、社会参与评教育,形成齐抓共治的良好局面。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建设覆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素养评价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伴随式评价,建设面向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强化教育教学督导,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职行为、学校办学水平、实施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提高教育督导、监测、评估专业化水平,提高评价与监测结果使用效益。

(三)校长要做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忠实践行者

就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而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主力军、是重要保障,而校长队伍无疑是 “关键少数”和 “核心力量”。校长作为教师队伍的带头人、 “领头雁”,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使命崇高,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要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成为教育家型校长。

首先,校长要有高远的眼界格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校长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将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环境、国家发展进程、世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全方位观察、全领域思考、全系统谋划的能力。

其次,校长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校长要用自身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举止影响师生、凝聚人心,使学校形成共同目标,全体师生同向同行。

再次,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校长要努力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崇善致美、笃行致远,带领学校不断发展,引领师生不断成长。

第四,校长要有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改革魄力。“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校长要把握时代脉搏,把握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智能时代的新特征,用新的思维、新的模式、新的路径、新的机制破解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瓶颈与难点。

校长要厘清新时代学校的职责和使命,把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办学的目标和追求,持续不断学习 “新思想”、树立 “新思维”、拓展 “新思路”、研究 “新业务”,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准确把握好全国教育大会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潜心教书育人,用情治学治校,为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改革学校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