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友保
(江苏省徐州市大庙中学 221121)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实施与推进,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各种方法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也正好符合了初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实践证明,在初中物理课堂上使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以此完成物理教学目标,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布鲁姆的教学观认为,不断的优化教学模式是教师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熟记物理知识,结合反复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但是,大多数学生都缺少自主学习能力,都不会产生自主探求问题的欲望.老师要设计合理地探究型教学模式,应将探究型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进行实验性教学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到实验所用工具,或者让学生在单一的实验过程中收集多样的科学资料,完成老师安排的综合型问题的探究.另外,老师还可以以教材理论为基础点,探究更深层次的物理问题.例如,在进行电路和电流的概念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开展电模拟的实验,带领学生根据各种理论基础,深入探索各种电路图中的理论知识.又如,在教学“压强”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创建问题情境,深入挖掘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探索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不同现象中压强的变化规律,并试着寻找出各种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具体的知识情境中的,并随着对重要信息的筛选与处理而提高认知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下开展.教师在创设探究式情境中要注意探究素材必须是新颖的,而且探究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同时,教师要抓住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并通过具体的知识情境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并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例如,在进行“不同寻常的离心现象”,就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品茶的习惯,当用一支筷子在杯子中搅动茶叶时,我们发现茶叶是靠近中央筷子还是远离中央筷子呢?学生们对这样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个过程,当学生们在观察后发现这样的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恰恰相反.这样,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问题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并抓住探究中的难点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众所周知,物理是以实验为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妙用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注重教师的演示,却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很多学校的物理实验器具不充足,影响了探究实验的教学.我们知道,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物理现象与规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研究意识.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教材中只有一个“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内容.这样,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还是难以理解.仅凭教师的讲解是不能起到作用的,但通过物理实验就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开展了相关的探究实验.如,用木块做实验时可以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物体的重量,或者在木块下面木板面的粗糙度来进行实验.这样,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思维总是在克服情境中产生探索的欲望,并随着探究行为而提高认知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思维上的障碍.这样,可以有效的激起学生有好奇心,进而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密度”这个概念时,教师不妨设置这样的思维障碍:“如果只给你有一只量筒和一些适量的水,你能测出一个橡皮泥的密度吗?”我们知道,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的方法很多,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障碍,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在思考怎样用一个量筒和水来测出橡皮泥的质量,并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跨越思维的障碍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经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和态度,从而逐步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初中物理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并奠定基础.同时,如果想让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发挥更好地作用,物理老师必须不断进行反思和实践,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探究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