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调研报告

2019-02-20 17:21:50徐延军王真真
市场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才企业发展

徐延军 王真真/文

一、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发函同意河南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河南成为中部地区唯一由国家批复的8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之一,华为、浪潮、新华三、中移在线等100多家大数据骨干企业和赛领资本、九鼎资本、中原丝路基金等52家基金企业竞相入豫。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发展,河南省一方面加速整合政府、企业的海量数据,提升大数据技术储备和支撑,另一方面大数据应用从工业制造到农业生产,从产业服务到生活服务全方位渗透,培育出新的产业和消费热点,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预计2020年河南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二、河南省积极探索大数据产业发展之路

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

研究制定《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试验区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印发《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引导目录(2017年本试行)》,围绕核心产业、衍生业态、关联产业和基础支撑提出引导方向。

2.创新支持政策,完善配套支撑

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方位支持试验区建设。先后出台《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郑东新区加快金融业发展扶持办法》等政策,支持龙子湖智慧岛产业发展。

3.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发展合力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网信办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数据发展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在省发展改革委设立省大数据发展办公室,全力推进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实。各省辖市、直管县(市)明确牵头单位,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4.统筹发展布局,完善产业生态

坚持核心引领和节点带动相结合,构筑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省辖市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大数据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全面启动郑州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建设,同时,结合各地市比较优势,布局建设了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区,促进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5.建立制度规范,夯实发展基础

出台《河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界定信息共享的范围和责任,改变了“无据可依”的历史。《河南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办法》《河南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管理办法》《河南省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河南省促进电子证照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

三、河南省大数据产业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未形成产业生态圈

一是河南大数据产业底子薄,科研实力不足,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二是目前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技术相对薄弱、产业链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缺少规模较大、能够带动数据产业发展、拥有系统集成能力和整体解决技术方案的大数据龙头企业,暂不能带动整个行业上下游整体发展与壮大,同时配套产业链不完善,不能构建完备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三是大数据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协同能力较弱,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培养结合等工作对接不到位。

2.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大数据市场创新应用乏力

一是本土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当前大数据产业企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特别是在应用层面还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大数据产业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不明晰,本地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基础软件研发层次,尚未形成实质性的落地应用。二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深入。大数据产业与河南装备制造、能源工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优势领域融合不到位,创新应用少,缺乏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的数据支撑、平台支撑和金融支撑。三是在公用事业领域创新不足。尽管大数据在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应用,但大数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效能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旅游、医疗、精准扶贫、交通物流等领域的结合还不够密切,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还不够广泛。

3.大数据专业人才偏少,人才引培难题突出

一是大数据企业面临高层次管理人员少,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大数据研发人员企业招聘和引进难度大问题。现有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留住的资金保障、住房购租、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家属就业等方面力度不够、优势不足、吸引力不大。二是河南整体待遇偏低,与其他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相比差异性和优势不明显,大学生面临收入低、租房价格高问题,大部分大数据方面的专业人才毕业后选择到深圳、杭州等地区工作,企业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存在用人、留人难题。三是中端人才支持政策不够。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一两个领军人物就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快速发展及规模壮大更多的是需要中端科技人才的支撑。但目前出台的引才政策主要是针对千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对企业亟须的中端应用型人才配套政策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用人和发展。

4.人才服务保障不完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大数据产业企业多集中在各地的高新区,距离市区较远,企业周边缺乏大型生活配套设施,且公共交通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满足企业办公人员出行、食宿、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同时,企业人员如同“候鸟”上下班时间过长、距离过远,影响生活和工作体验。

5.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和集聚程度待加强

一是产业集聚程度不够,配套产业不完善。尽管引进了浪潮、新华三等大数据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河南,但因为起步晚、基础差等因素,大数据基础产业仍然薄弱,与大数据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一些企业反映大数据园区和周边找不到配套产业和产品,只能到北上广深等地寻求配套产品,加大了时间、物流成本,降低效率甚至贻误商机。二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到位。一些大数据中小企业申报高新企业等资质困难,审批周期过长,企业资质和业绩间彼此矛盾,参与招投标需要资质,申报资质又需要业绩,致使企业短时间内错过许多发展机遇,难以做大做强。

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建议

1.夯实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一是以企业为核心,加快组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大力培育本省大数据企业,通过资金、项目等形式带动具有河南特色的大数据产业企业发展。二是抢抓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机遇,以高技术服务产业化重大工程为抓手,重点推进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发展,统筹推进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三是加快引入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入驻,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优化发展环境,推进装备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领先水平的应用示范项目,推进信息化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应用带动产业聚集,拉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规模、见成效。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发展保障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梳理国家和河南省对大数据产业在土地、税收、资金、人才、投融资、研发、知识产权、招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政策兑现落实。支持各地大数据产业园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二是加强服务协调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大数据产业落地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全力帮助项目业主办理各类手续,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强化监管”的原则,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以股权投资的方式,积极吸引大数据产业发展合作公司和社会资本投入,扩大资本金来源,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并以市场化运营的模式进行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建立引智保障计划。各地大数据产业园要聘请国内外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本地大数据产业人才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本地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行动计划、重大政策研究、相关标准制定等提供咨询、建议,对相关项目的进展、成效等提供论证、咨询,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水平。

3.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大数据市场应用

一是在大数据关键领域继续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双创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数据创新创业。二是鼓励依托龙头企业组建大数据产业联盟,共享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创新资源。三是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重点在益民服务、智能制造、农业粮食、信用等领域,实施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新业态新模式。

4.健全完善大数据人才体系,建成人才聚集高地

一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和新机制及科教创新,鼓励企业为大三或研二在校生提供实习并优先录用,协同高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科研成果向行业应用转化。二是支持大数据产业基地入驻企业,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引进拥有实践经验的大数据管理者、大数据分析员等高端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培训和实习基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大数据产业化应用中高级人才。三是制定关于引进大数据人才专项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针对各层次人才实际需求,联合企业研究制定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差异化政策,例如租房补贴、买房买车补贴、高新人才退税返税、落户奖励政策等。四是做好大数据企业及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完善高科技产业园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公共交通、各类球场、电影院、购物中心等,确保企业人才既能招得进、更能留得住。

猜你喜欢
人才企业发展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