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治理下的高价彩礼问题研究

2019-03-13 09:23:02何桂洪
市场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价彩礼家庭

何桂洪/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治理是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高价彩礼在近些年愈演愈烈,所造成的社会负面新闻常常见诸报端,社会治理的吁求亟须回应。高价彩礼既有生育观念、价值取向、面子文化等主观原因,也有男女性别失衡、生活成本上升、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是乡村社会治理缺失。

在关于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浩瀚文献中,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问题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空白。一方面,中国“发包制”行政机制注定中国乡村社会的建设方式是“管理”而非“治理”。过去30年见证了中国“职责同构”(朱光磊、张志红,2005)的体制下,中国乡村社会管理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权责倒置”也使得中国乡村社会建设是显性管理,引起了诸多不良情况发生,乡村社会治理须提上日程。本文以高价彩礼为具体对象,将其放置在乡村社会治理的“放大镜”下,研究其引起的社会问题以及背后的乱象逻辑。

彩礼的起始用途是作为男女双方婚姻的缔结程序。但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农政策、精准扶贫等措施推行,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的婚姻功能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正在逐渐瓦解。彩礼的象征意义慢慢“变质”了,更多的是作为攀比、面子文化的符号。从正常彩礼到高价彩礼的变化,说明了乡村社会治理情况更加复杂,以往国家的治理资源倾向于城市,乡村治理资源稀缺,乡村治理能力需要提高。

有关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知识累积是缓慢而薄弱的。从高价彩礼这一问题背后的社会治理逻辑,试图为乡村社会治理增加思想知识补充。

近年来,社会科学界的学者有意识地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高价彩礼的研究工作。在系列研究成果中,刘婷婷注意到:高额彩礼之所以仍然是一个问题,就在于当下转型期在农村新旧观念文化之间衔接存在裂缝,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物质利益追求与价值认同方面无法自如平衡的过渡。[1]其内容涉及了农村高价彩礼盛行的原因,但她仅仅讨论了高价彩礼盛行的一般性特点,没有注意到高价彩礼其背后的本质逻辑;汝汀则讨论了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一些婚姻往往也掺杂了太多世俗的观念。[2]白莉着墨于彩礼内部结构的研究。[3]但是对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也同样只是粗略的勾勒。

问题是多数的研究工作大多偏重于移风易俗的层面分析,没有涉及高价彩礼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乡村社会治理缺失,农民缺乏正确的引导,社会风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近年来,部分政法综治部门积极出台措施,努力破解“天价彩礼”难题。2017年12月20日,江西横峰县开展杜绝“天价彩礼”活动,各行政村和自然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017年12月4日,福建省武平县永平镇制定下发了《永平镇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方案(试行)》;其他地方也有诸多类似政策出台。但是这些“文件式”治理,成效并不显著。经济和物质层面的扶贫已经远远不够,还需精神文化上的精准扶贫,文化扶贫作为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高价彩礼问题不可回避的工作。

二、高价彩礼衍生的社会问题

(一)乡村家庭“因婚致贫”

乡村家庭的储蓄用途之一是作为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支付的彩礼。彩礼的多寡取决于不同地区婚嫁习俗以及婚嫁对象的家庭观念。当彩礼额度超出男方家庭当前储蓄时,经济上的一系列问题就可能在原先家庭脆弱的经济基础上“崩盘”,诸如外借负债、贷款等严重透支资金现象。作为结婚的彩礼资金储蓄,本来有机会作为脱贫致富的资金都变成了彩礼囤积起来,而乡村经济微循环的恶化,更加剧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有能力摆脱贫困的年轻人陷入了“泥沼”。

男婚女嫁作为自然而然的社会规律,却因为人为的“天价彩礼”致使因婚返贫、因婚犯罪、因婚生怨等现象频发却一直无法规避,关键在于这不仅是单纯的农村风俗问题,只靠道德谴责,“文件式”的政策指导,口头上的新闻宣传,仍是治标不治本。

高价彩礼现象也折射了经济发展的“扶贫”和乡村“造血”能力不足,高价彩礼所看重的是物质上的满足,以金钱和贵重物品流动为表面特征,心里指望借此满足婚后的家庭经济信心。当乡村自我“造血”能力提高,农民生活境况改观,自然不需要彩礼的额度来证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造血”解决的是乡村的长期发展问题,是精准扶贫有效的最有力证明。

(二)彩礼的增长趋势

彩礼金额并不是一开始就“天价”,而是随年增长。在全国省份中,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我们分别选出北京、福建等8个省份作为比较对象(见附表),比较区间建立在2013年和2017年两个年份,调查数据显示,8个省份中,北京的彩礼额度涨幅最高,从2013年的1万起到2017年的20万起,涨幅高达1900%;次之的是河北,河北的彩礼额度从2013年的1万到6万起,涨幅也达到了1000%;作为地理位置较偏远的新疆,彩礼额度也是有增无减,涨幅达到了290%。

附表 全国部分省份彩礼金额比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68.72元。而一个彩礼额度有的就到达20万,许多农村家庭拿出多年积蓄甚至举债结婚,还有一些贫困户“不能丢面子,借钱随份子”,导致“因婚致贫”“随礼返贫”等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婚姻双方非但没有因为彩礼实现感情的升华,反而因为婚姻的交易性质变得世俗和冷漠。

(三)高价彩礼违背法律规定

1950年出台的《婚姻法》即禁止婚姻索要彩礼,这一禁令在1980年婚姻法中得到重申[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传统婚俗中,彩礼的核心内容不是“物”,而是“礼”。在现代社会,门当户对与否主要从经济层面进行判断,于是彩礼价值成为衡量婚姻是否匹配的重要标准,人们日益注重存折上的数字或秤盘子上现金的分量。

三、乡村社会治理与高价彩礼的逻辑关系

由高价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堆积而造成的乡村社会治理矛盾。高价彩礼从传统单纯的“彩礼”,在高额度“天价”的驱化下,恶化成衡量经济财力而非仅仅象征礼数的产物。

高价彩礼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人口结构上由于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现在开始女性的短缺逐渐显化。第二个情况就是由于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农村适婚的女性人口大量降低,使农村婚姻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强化。第三个原因是彩礼文化的影响,也就是对于女方家来说,如果收不到彩礼,就感觉没有颜面,别人看不起。那对于男方家里来说,如果自己条件好,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娶到更好的媳妇,宁愿出更多的彩礼,也要把这个媳妇娶回家。如此经过市场的竞争以后,大多数的彩礼价格都处于一个飞速上涨的态势。

当前正处于扶贫的攻坚期,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具体到每一户,更是要精准到解决每个问题,高价彩礼变相的高额货币支出,让原本贫困的家庭有了更沉重的负担。

当因高价彩礼带来的经济负担过重,原先的个体家庭经济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一是贫困差距拉大,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弱化,农村扶贫环境增加不稳定因素。三是扶贫进程减慢。四是乡村社会治理情况更加复杂。乡村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整体治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高价彩礼乱象破坏了公序良俗且呈现扩大化倾向,从多地泛滥成灾、根深蒂固的彩礼顽疾来看,多数民众都是被恶风恶俗推着走,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方,陷入了长期的恶性循环,单靠民众个体基本无力与这种“恶俗”抗争。这就需要当地“有形的手”来调整,提升这一问题的治理能力。

农村高价彩礼现象恰恰暴露了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短板和缺陷,导致农民行为缺乏有效引导和约束。必须明白,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既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相关部门的职责。在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乡村自治组织的力量,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或许会事半功倍。

高价彩礼容易助长攀比、拜金、虚荣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一些现金成捆扎、金银称斤论两等现象,在媒体的商业流量转换下,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放大,形成“榜样镜子”,在面子文化下,被迫选择跟随模仿,在“彩礼越高,感情越真”的掩饰下多少有攀比和炫耀的成分,对于一些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彩礼已经成为沉重的甜蜜负担。

女性地位不平等的负面影响。高价彩礼而非爱情换来的婚姻生活,女性被价格标榜,如同一件商品,成为两个家庭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女性以一种生育工具或者婚姻商品存在,是对女性的不平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治理本身就要靠市场的无形之手、政府的有形之手、社会的隐形之手共同起作用。高价彩礼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病态,对全面小康的进程有着精神文化上的腐蚀和脱贫的阻碍。第一,需要引导社会风尚,让人们从心里上明白,爱情不能用金钱衡量,幸福的生活是用情感铸建的,而不是金钱缔造的;第二,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从而增加安全感,消除对未来生活的疑虑,只有这样,高价彩礼才能彻底消失。

猜你喜欢
高价彩礼家庭
高价收青麦作饲料?坚决禁止毁麦!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傅抱石”为何屡拍高价?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0:54
我,结婚不要彩礼
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44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6
高价草莓背后的供给侧改革
天价彩礼
杂文选刊(2017年3期)2017-03-20 21:14:19
恋练有词
为什么高价总能打败低价?
中国照明(2016年5期)2016-06-15 2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