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大学”之旅

2019-02-20 14:11罗鹤军
师道(人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果树父子写字

罗鹤军

《父子大学》一书是学人范福潮先生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学习传统经史的经历,展现了过去读书人治学修身的方法、精神与心得。这段看似寻常的学习经历对于范福潮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非凡。 “记事以来,我生命的每一天都与文字相伴,离了文字就像忍饥挨饿一样难受,这习惯既源自我的秉性,也是父亲刻意为之的结果。”父子大学的学习之旅是范福潮先生书海泛舟的压舱石,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语文学习仍然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写字起步

早晨父亲在树下练易筋经。我则坐在院子的石桌旁读书写字。父亲教我临柳公权的 《玄秘塔》,一天五个字,每个字写八遍……父亲让我停下,看他写这个字,从用墨、握管、笔画、结体,细细指点,直到我写的字令他满意,才许吃早饭。

——摘自 《一日》

写字起步,特别重视写字态度、写字方法和写字习惯。每天只练五个字,临摹、比照、示范、揣摩,用最恰当的方法学习写字。少则得,多则惑。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正确指导,形成能力。

二、学写语录

学习书面语和学习口语一样,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首先学会写十个字以内的短句,短句练好了,再练习写十个字以上的长句,再练习写复杂的句子。句子写熟练了,再学写成段的话。

——摘自 《语录》

学写语录,写好人物的语言,对于写作的起步与提高有好处。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留意父母、老师及小伙伴的言论,发现有趣的、好玩的话及时记录下来,一方面锻炼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积累写作素材、积累自己的思想与发现。比如:

我的同学陆逊说: “每个人要做自己的老师。首先教好自己,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罗老师说: “谈迁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独行其道,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尽管家境贫寒,遭遇厄运,但不能移的是他一以贯之的理想与信念。”

教我们音乐的王秋云老师说:“唱歌可以获得幸福与快乐。”

——以上三则摘自学生笔记

三、熟读精思

读书不可贪多。你总说以后想到图书馆工作,若要真把你分到图书馆工作,那是害了你。朱子说,读书不可贪多,要精读熟记。在反复诵读的文章上猛下功夫,用心理会,记熟解透,再读新内容。

——摘自 《问学杂记》

熟读而精思,不仅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还要用心体察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前后勾连,带着问题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做深入的阐发与联想。如果今天能读40页,那就只读20页,把这20页细细再读,用心揣摩,虚心涵咏。好的片段还要摘抄下来,甚至朗读、背诵。这样一来,虽然读得少,但是有所思,有所得,比较下来,还是很成算的。总比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最终眼花缭乱、头昏脑涨要好得多。

读书如同拜师,读 《论语》即拜孔子为师,读 《史记》就是拜太史公为师,读韩文杜诗即拜韩愈、杜甫为师,读书愈多,拜师愈多。只要用功得法,学问不愁不长进。我教你读书,就是给你请老师,我死之后,他们会接着给你讲课,给你开悟,帮你早日从井底下跳出来。

——摘自 《问学杂记》

在经历和知识领域,人人都是井底之蛙。学习可以增长见识,读书、自学是摆脱蒙昧状态的必由之路。读大家名师的著作,就是把大家名师请到书房里,日日听他的教诲与指导。书站立在书架上,大家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等你以虔诚之心拜他为师,与他对晤,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不过,阅读对话的前提除了积极主动的兴趣与态度,关键在于熟读精思,在精读的基础上深入思索,有所理解和体悟,获得属于自己的发现与收获。

四、移步换景

父亲教我游记的作法: “人的眼睛就像照相机的镜头,耳朵就像录音机,大脑就像胶片和录音带,你要旅行,要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耳朵去听,用你的心去感受,下笔之前,先做取舍,用不着把旅途中看到的一切全写下来,要懂得审美,懂得剪裁。像摄像师拍特写一样,抓住独特的景观,或山,或水,或草,或木,或云,或雨,或人,或物,精心构图。”

——摘自 《游记》

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去解读课文《黄果树瀑布》,可以有许多新的发现与体悟。作家杨国民先生独辟蹊径,从听觉视角写自己游览黄果树瀑布的见闻。游览黄果树瀑布的过程就如同欣赏一曲雄伟壮观的交响乐——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作者深谙游记的写作之道,“懂得审美” “懂得剪裁”,他笔下的 《黄果树瀑布》别树一帜,侧重于写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及自己的感受。移步换景,移步换 “声”,写出了黄果树瀑布宏伟壮观的自然魅力,流露出对黄果树瀑布的赞许之情,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五、书之缘分

父亲说: “读书,要拿得起,放得下。拿起书,心在书里;放下书,心就要从书里跳出来。尤其是借别人的书,看完后立刻归还,不可恋栈。书来书去是一种缘分:今日相遇,引为知己,依依不舍,若有缘分,即使分手,日后也会重逢;若无缘分,强留也留不住。”

——摘自 《借书》

读书人都有借书阅读的经历,遇到好书,爱不释手。父亲说的“拿得起”与 “放得下”是一种豁达与智慧。 “拿起书,心在书里”,读书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放下书,心就要从书里跳出来”,不能总是沉湎在书的世界里,而忘记了周围比书更为具体、更为活泼的现实生活。

珍惜书的缘分。如何真正地拥有一本书,不在于物质上的占有,而是读通、读懂一本书,从思想上整体把握书的精髓。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写成读书笔记。通过前后勾连,感发联想,与书对话,与作者对话。对作品的内涵有透彻的理解,在书与人之间建立起精神的联系。否则,即使这本书一直躺在你的书架上,你也从来没有真正地拥有过它。

六、父子大学

文革期间,我闲居在家,心里惦记着上大学。说起此事,心有戚戚。父亲却不以为然: “念大学是为了治学问。现在的大学都在搞运动了,教授挨批斗,都下放到五七干校了,很多书不许读,满校园都是大字报,没一点学术气氛。你若真想读大学,而不是为了一张文凭,那就跟我念吧。咱父子大学没有学年学期,你尽管从从容容地念书,念到多大岁数都行,几时修完课业,几时毕业。”

——摘自 《父子大学》

父子大学。父亲是教授,儿子是学生,家里是讲坛。科目有历史与中文。教材是 《史记》与 《诗经》,参考书是许慎的 《说文解字》和王力的 《古代汉语》。老师用心地备课讲授,学生认真地听讲思考。晚上停电了,点上油灯接着上课,一位老师,一位学生,父子俩双双进入了角色,畅游在书籍营造的精神世界里。学习的本质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能力。父子大学涵盖了大学教育所应有的学习精神与价值追求。不为分数,不为文凭,只为学习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 “父子大学”是范福潮先生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年以后,他的儿子在澳洲留学和他视频聊天:

“老师上课很少讲教材上的内容,那是留给学生看的,老师只教你读书的方法,给你开参考书目,指导你怎样去收集资料,怎样分析、推理、论证,解决问题全靠你自己,和您的教法一样。我能适应澳洲的大学生活,全凭您的影响,当然也得感谢爷爷和您的父子大学。”

今天,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借鉴父子大学的一些思想与做法呢?

七、天天向上

父亲说:“要把读的书,每年分配到月,每月分配到日,每日落实到时分,不积时分无以成日课,不积日课怎能成年功?”

父亲说: “事在人为,你要不想念书,有的是借口,你要想读书,有的是办法。”

“你一边读书,一边练习写作,阅读的过程,既是学习文体、技巧和风格的过程,又是学习语言的过程,正音切韵、积累词汇,炼字锻句,只要苦读、勤问、善思、能悟,八年下来,就能为日后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自 《日课》

“日课”,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给予儿子谆谆教导。“日课”,把一个宏伟的学习目标细化到月,细化到日,细化到时分,充分地利用时间,勤勉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真正的学习是自学,个人主动求知、主动读书的愿望很重要。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要想在学问的道路上走得远,钻得深,必须依靠主动自学。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获得。唯有 “自得之”,才能从容地、稳定地、牢固地拥有知识。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就像是自己家里的东西一样可以随手拈来。积累丰富了,学习的资历深厚了,则可以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

八、父子相传

看着父亲衰老的脸,冥冥之中,我有一种预感,我的大学,可能就是这个样子了——没有校园,没有教室,没有同学,没有教授,没有论文,也没有文凭,只有一间陋室,几箱旧书,父子相传,言传身教。不久的将来,父亲就要离开我了,但即使离开,也依然活在我的心里,随时都会指导我的学业。父子大学超越时空,永远存在。

——摘自 《伤逝》

“父子相传,言传身教”。对学问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敬重一直伴随着范福潮先生。父子大学的意义在于学习本身,不在于任何附加的意义。父子大学虽然告一段落了,但学习永远不会停止。死而不亡者寿,父亲的治学精神将一直活在 “我”、 “我”的后辈及读者的心里。

“父子大学超越时空,永远存在。” 《父子大学》,一篇篇发自肺腑的真情文章张弛有度,进退有据,看似随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虽然隔着文字一层,但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与丰厚的底蕴,这要感谢父子大学的熏陶与历练。

伊川先生每见学子能静坐,便叹其善学。苏东坡诗曰: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学习在路上,读书人的时间和生命就是这么超越常人的。

猜你喜欢
黄果树父子写字
壮观的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即景
我学写字
黄果树瀑布游记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黄果树瀑布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