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昔鉴今:高考改革浅议

2019-02-20 14:11张远明
师道(人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标准分理科考试

张远明

高考是我国目前各级各类考试中涉及范围最广、社会关注最热、考生也最为重视的国家级考试。尽管如今强调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但就现实层面来探讨,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事关学生未来的成长空间和职业前景,甚至是家庭未来的发展与所处的社会阶层。在教育评价机制尚未有颠覆性变革的语境下,高考这一 “指挥棒”仍将引导基础教育的走向。当前一个简单但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在全国大多数地方,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在无法废除高考 “指挥棒”作用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分数与升学率对基础教育的扭曲,进而以高考改革引导基础教育变革,就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了。

综观近二十年的高考模式,变化比较频繁,就广东而言,已有数次程度不同的调整或变革,最近一次即所谓的 “新高考”,采取何种方案仍处于审议阶段。考虑到高考的重要意义,对以往几次高考模式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新的高考模式中尽力避免,很有必要。

1999年,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广东高考率先实施 “3+X”高考模式,实行标准分, “3”是语文、数学、英语, “X”是指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中选一科,每生要考四科,每科标准分的满分均为900分,高考总分的标准分满分也为900分。这种模式只实行了一年,到了2000年,改为 “3+X+综合”。“3” “X”与此前相同,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六科又合成一张 “综合卷”,各科分值相当。 “3” “X” “综合”加起来总共考五门,原始分均为150分,但最后均换算为标准分。到了2010年,广东高考模式改为 “3+综合”的广东卷, “3”是语文、数学、英语,每科满分为150分;而且英语分听说考15分,笔试考135分。综合科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是三科合卷考试,满分共300分,其中理科综合为物理、化学、生物,各科分值为100分;文科综合为政治、历史、地理,各科分值也是100分。2016年,广东的高考采用 “3+综合”的全国卷,除在选考题及难度方面作了调整,其他并无改变。

从上面几次变化来看,设置综合科的目的在于铸就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个人兴趣,有效衔接起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综、理综的选考模式,直接限定了学生填报志愿的选择范围,决定了学生将来是人文社科类人才或是理工类人才。但综合科合卷考试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存在弊端:第一,几科试题集中于一份试卷中,各科的题型、题量必然受到限制,题目的质量也大大降低,不仅难以检测考生各科的综合水平,而且导致考试制度和命题难以推陈出新。由于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大都以高考为导向,综合科的模式必然很难发展学生相关的学科素养,也很难为学生大学阶段更精深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因为各科题量少,综合科选择题不得不分配过高的分值,每题6分,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风险,造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扼制了考生的自由发挥能力。而且一题造成的差距也很大,在省里的排名,也许就有几千名的差距。试想一下,两个水平相当的学生,一个人因为细心一点,拿到这6分,因而金榜题名,而另一个人因为粗心一点,失去了这6分,便名落孙山。这种犹如下了重赌注的赌局般的考试,显然是不合理的。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新高考模式,采用不分文理的 “语数外成绩+三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模式,即 “3(语、 数、 英)+3(6选 3)”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的壁垒,实现了从文综、理综 “套餐”到三科自主搭配的 “自助餐”的转变,语数英仍为150分,而任选的三门科目是按等级分折算的相应分数加入总分里面,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从制度设计来看,新高考改革的浪潮将推动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广东原定在2018年启动新高考模式,2021年首届采用新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但目前最终方案仍未确定。就此来说,浙江、上海高考改革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重点关切。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在 “6选3”选考中,学生往往避难就易,难度较大的物理学科选考人数明显减少,以致出现 “理科萎缩”的现象。尽管老师不断提醒学生,选考物理学科填报志愿阶段有更多更好的学校可选,却无法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此前浙江的选考数据显示,2017届高中生选考物理的比例仅占41%,低于化学10个百分点,且低于地理学科,仅位居第三位;女生选考物理的人数仅占26%,仅高于技术学科,位居7门学科中的倒数第二位。

在 “3+3(6选3)”的选考制度设计中,学生被赋予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自主选科的内在假定是: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特长以及学科的内在价值,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少学生为了在高考竞争中胜出而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从功利的角度而非兴趣特长角度做出选择。因此,现实中选考物理人数明显不及预期这一现象,显然是与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的目的相悖的。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有效衔接高等教育,高考的直接目的是为高校选拔人才。在所有选考科目中,物理学科被认为最能有效传递关于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信号,选修物理学科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范围往往最大便是明证。高校对于招收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明确要求,不少专业同时需要学生具备物理和化学的优秀素质,但目前却面临着学生选考科目很少有这两科搭配的窘境。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曾对江浙沪若干重点高校进行调研,不少理工科高校甚至表示:需要对大一学生进行系统的补课,才能让学生满足培养要求。高中阶段 “理科萎缩”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不利于衔接高等教育。

就此而言,高考改革在扩大学生选择自主权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理科萎缩”特别是物理选考比例严重下滑可能带来的影响。新高考的理念无疑亮点纷呈,但我们不能忘记,为高校选拔人才、有效衔接高等教育,也是高考政策制定时需重点考量的因素。倘若真的出现“理科萎缩”的现象,很可能导致未来自然科学精英人才的减少,最终不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标准分理科考试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题的多种解法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的分层教学下教学质量量化模型
高校师生对原始分制与标准分制的感知对比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基于标准分优化的在线教师教学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你考试焦虑吗?
不服输的理科男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