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炜征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1.1.1 物质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物质环境的建设,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步入校门后就能够感受周围环境所给予的力量。比如,在行政楼、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的橱窗里、墙壁上随处可见各种名人名言或者名言警句。有些高职院校会使用行业专家的名字或者知名企业的名称对本校的实验室、实训室或者校内的实训基地等建筑进行命名,楼内也悬挂了企业成功人士的照片、简介和座右铭,目的是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打造每个院系独具特色的、彰显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然而,这些院校对于企业用人要求以及行业和专业发展的趋势等方面的信息更新并不重视,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与普通高校没有明显区别,职业特色与内涵的呈现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些高职院校将物质条件建设简单地看作成物质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环境很难体现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与内涵,所以物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1.1.2 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导向性
1)行业氛围不理想。
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双向融通的基础上,职业特点应该从校园的精神文化中得以彰显,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院校,只有理想的行业文化氛围才能烘托其职业的感染力。很多高职院校的校训都是言简意赅的,但从详细的解析中可以发现针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观念和能力。比如:以自强不息、不畏险阻的精神迎接未来挑战;努力拼搏、勇于创新,为个人理想与职教腾飞而奋斗;着力培养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等等。然而,这些并没有体现其具体的办学特色以及所代表的行业精神。从高职院校走访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所在的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氛围不浓,感觉和普通高校差不多,很少有学生明确表示所在院校这方面做的好的。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行业文化氛围并不理想,所以其职业感染力势必受到影响。
2)宣传教育不充分。
为了提升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很多高职院校通过课上教学与课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然而力度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网络全覆盖的普及,高职院校在校生们主要通过无线网络等新媒体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显然,这与高职院校传统的宣传与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统一,错位现象明显。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反映,老师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对企业文化方面内容进行过宣传和教育,课外类似活动也非常少,只有在人才招聘的毕业季才会安排一些宣讲活动,或者通过网络获取感兴趣的企业信息[1]。可见,高职院校对于校企文化双向融通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明显不足。
1.1.3 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学校正常秩序得以维系的机制保障,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及约束性。在校企文化双向融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考虑规章制度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强制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加强规范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有的院校也借鉴了企业管理中的“6S”原则,将其整合到本校的管理制度当中,然而执行并不到位,再加上规划不到位、宣传不到位、要求不到位、认识不到位等等,在实际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宿舍管理等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效性难以保证。制度的建设属于硬件,而制度的执行属于软件,高职院校在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制度执行的效果。
1.2.1 课程设置缺乏职业特色
有的高职院校某些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套用现成的模版,结合中专的课程设置再补充一些,参照本科的再删减一部分,最后拼凑出来的课程设置中完全没有体现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内容,依然侧重传统理论学习。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中仅有一两门与未来职业相对接的课程,或是选择在学校的课程体系里开设以优秀企业文化为内容的公共选修课,但由于班级数量与上课人数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受众面非常窄,所以这些高职院校对于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开发及设置依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其职业特色从课程设置的角度难以显现出来。
1.2.2 课堂教学缺乏职业引导
为了提升职业感染力,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将企业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企业人士的认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人员纷纷表示,高职院校应当将企业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等重要。从学生的调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敬业爱岗、诚信守则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也没有针对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教育。但大部分学生都明确表示教师应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就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对未来职业与企业文化有一定了解,为日后顺利就业提前做好心理准备[2]。可见在这些高职院校专业课堂教学中,职业引导的融入与体现有待提高。
1.2.3 课外活动缺乏职业体验
很多高职院校会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节、艺术节,但是针对科技创新、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活动相对较少,即使举办了也常常因为设备、场地、经费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规模和效果难以尽如人意。从走访调研中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学校会经常邀请一些教育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然而很少邀请企业专家进校指导,由企业冠名和赞助的专业技能比赛或企业文化体验活动也很少,一般只有等到学生要参加顶岗实习的时候,才会临时要求企业人员来校宣讲,常常是十几家企业要在一个下午完成,轮到每个企业也就几分钟时间,学生对于其公司的发展、文化、运作和待遇等方面根本无法详细的了解,集中宣讲的效果难以令双方满意。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可以在各类课外活动中体验到企业文化带给他们的特别之处。
1.3.1 教师参与缺乏主动性
高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其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高职教师的参与度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只有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能够较为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但其参与度也非常有限,除了举办具体的活动外,平时也很少思考如何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而对于其他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师来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非常低,他们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不闻不问,偶尔指导学生参与专业技能大赛也是勉强而为之。
此外,高职教师对于参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校企文化双向融通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积极性很低,对于学校组织的企业实践锻炼也不积极。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教师对校园物质、精神、制度等文化方面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并不了解,也不关心,然而教师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示范者,他们对学生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职业态度等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同样,高职教师的工作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1.3.2 学生参与缺乏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他们是良好校风的创建者,信念理想的传承者,校园环境的维护者,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虽然大部分学生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望,但是其参与的积极性非常低。从走访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类学术研究及专业技能方面的讲座,也表示出了有参加文体类比赛的愿望,但想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类的人数较少[3]。然而近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确表示出要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关乎个人利益的各类校内外考试当中。可见,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愿意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想法,但是缺少实际行动或者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1 发挥领导作用
1)加大规划力度。
作为决策者,高职院校的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校企文化双向融通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对发展学院核心竞争力及促进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结合各自的办学理念,站在学院发展战略和目标的角度,对校企文化双向融通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全方位地实施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强化组织领导,督促相关机制运行,在相关规定的指导下,形成由院党委统一指挥领导,有关部门合作监管,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校企文化双向融通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格局。
2)加大研究力度。
高职院校普遍都设有高教所、科研产业处等专门的研究部门,并配有专员进行组织管理,校内各个系部也会安排专职教师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和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为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学院领导应该加强重视,除了了解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二者本身的内涵、优势及不足以外,更应该在二者双向融通的方法、路径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同时,学院领导也要清楚地意识到,仅靠自身研究是很难实现目标的,要主动与其他院校加强沟通和交流,借鉴可行的经验与方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4]。学院领导也应该高度重视校内人员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只有亲力亲为才能深刻感受企业文化的精髓,提升教师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感。通过实践调研,教师将更加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并将学习经验传递给学生,这对促进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1.2 发挥教师作用
1)主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指的是在特定教师群体内,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并被该群体认可和遵循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准则。高职院校的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它对校园文化建设风格、学生与校园文化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高职教师只有意识到自身文化建设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专业发展、学生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会发挥其主动性与自觉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自身应该潜心研究校企文化双向融通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对其加深理解,保证其建设的理论支持。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去企业挂职或实践的机会,了解企业文化的要素,熟悉相应就业岗位,并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践行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满足企业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文化素养等综合方面的用人要求。再次,教师也要积极组织并号召学生们主动参与学院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自身也要参与其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技能和素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色之一,为了实现这个特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入行业、企业最新资讯,补充优质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以此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同时积极开展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营之一,高职院校的社团是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建的团体,为了顺利开展活动,每个社团都配有一名热爱学生工作、专业基础扎实的一线教师合力指导,有效保证了活动的稳定性与流畅性。比如,才艺比拼、理论竞赛、实践竞赛等等[5]。通过课上教学和课下活动两大阵营的呼应,对校企文化双向融通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1.3 发挥学生作用
1)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进行专业对口的企业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制度管理,一线员工的工作情况及精神面貌,设身处地感受企业的文化,认真思考企业用人标准、竞争与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的内涵,将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的生产实践当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努力做到从心理上接受企业文化、行为上遵循道德规范、行动上将自己塑造成让企业满意的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学生在回归校园之后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将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影响着身边的同学们,渐渐形成校企文化双向融通基础上的校园文化。
2)提高各类课外文体活动参与度。
高职院校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社团所组织的课外活动可谓是丰富多彩,这是培养学生们兴趣爱好的地方,也为他们个性发展及素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这已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营,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所以,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积极加入这些社团,在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与平等竞争的理念和精神,不断提升自我管理与服务大局的意识,强化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学生干部应当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因为学生干部这个群体在属性、能力及构成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他们可以带动身边的学生一起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文体类课外活动,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引导、组织、管理及纽带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添砖加瓦。
2.1.4 发挥企业作用
优秀的企业有很多能工巧匠们,他们对业内最新动态、核心技术以及生产流程等方面非常熟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透露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所以这些企业精英可以受聘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公司,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然而,他们可以教授学生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知识以及生产技术,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的优秀文化[6]。为了推动基于校企文化双向融通的校园文化建设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的管理、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资深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记录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独到见解,也可以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和征求更多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不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做客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告或者会议,共同参与研讨,解决实际难题;也可以通过赞助或者联合主办的形式邀请他们参与到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校企联谊活动中,让他们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专业点评。 企业精英们的加入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活力,提高了全院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1 在物质层面中落实
为了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在道路两旁及路灯上悬挂具有职业感召力,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名言标语牌,也可以以业内知名专家或企业名称来命名实训场所。学院的教学楼、宿舍、办公室等地方的走廊里除了张贴名言警句外,也可粘贴优秀企业家及毕业生的成功事迹及图片。实训场地内部可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著名企业管理的理念、行业规范、质量标准以及专业发展趋势及企业最新用人需求[7]。实训室内部设置要尽量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相似,墙壁上可以粘贴生产安全须知、操作流程图等,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里扮演准员工,整个实训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企业文化的浓厚氛围,从而形成职业认同感及奋斗目标。
2.2.2 在精神层面中落实
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企精神文化相互融通中,学院可以借鉴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经营理念等以此获得职业感染力,将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风、学风当中,正如企业平等对待每一位员工一样,高职院校也要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认真做好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学院还应该从学生角度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依托网络资源以达到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的目的。学院也可以组织专门的人才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设计详细的调研计划,对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展开深入系统的专项研究。校企文化双向融通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精神文化作为核心,物质文化作为依托,制度文化作为保障,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展。
2.2.3 在制度建设中落实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对于引导学院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道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提出与企业类似的规范制度。比如,企业的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将其引进对于高职院校管理观念的更新、质量意识的培养、明智决策的提出至关重要[8]。通过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学院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能够以系统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让无形文化有形化,推动了校园文化在校企文化双向融通基础上的建设。为了优化管理细节,提升管理水平,6S管理也是促进校企文化相互融通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实训工作细则、实训室使用及设备管理细则、安全操作守则等使各项工作安排流程化[9]。除了普通教育管理规定外,高职院校还应让学生了解知名企业的文化内涵及管理经验,强调敬业爱岗、诚信守纪等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的内容,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模式,严于律己,为日后成功上岗做好心理准备。
2.2.4 在课程设置中落实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等都应该体现其独有的特点及内涵。课程的开发及设置要尽可能的实现“三个配合”:以就业为导向,及时更新和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及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配合;以应用为特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的内容与职业需求相配合;以硬件条件为保障,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使实训教学与岗位需求相配合。高职院校应该基于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数据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参照职业资格的标准及岗位需求,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研讨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相关课程。例如,企业管理这门专业课,可以设置一些有关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思考如何从管理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精神等,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一定课时的自主择业与创业方面的内容。
2.2.5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高职院校应该紧密联系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对职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需求的更新情况,同时也要积极吸收企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文化的内容共同纳入到教学实际中,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首先,在通识课中,比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校企文化双向融通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在专业课中,教师除了讲解基本理论与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结合企业管理规定、安全制度、营销售后以及敬业爱岗、以身作则等企业文化和精神进行教学,具体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来量化[10]。实训和实习也是高职学院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该深度剖析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流程,职业道德、安全纪律等企业要素,并将其有意识地、巧妙地渗透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当中,使学生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学习时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2.2.6 在课余活动中落实
高职院校在课外活动方面应该推陈出新,可以专门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相关主题活动。主办方除了校方以外,还可以邀请企业联合或赞助,通过和企业前期沟通,将空闲的时间、人力、物力、场地等充分利用,在校内和校外分设两个活动区域。传统活动继续保留,在校内可以继续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节、校园招聘会等活动;期间也可以邀请知名企业专家和往届毕业生成功创业者来校进行讲座和分享。在校外,除了参观活动外,企业也可以提供真实场地进行技能大比武,让学生实际操作,模拟真实的生产或销售等环节,企业人员作为评委进行观摩和点评,在紧张又严肃的氛围中,比赛更突出了真实性与实效性。校企文化双向融通视角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符合建设目标的行为和意识需要加强,背离目标的方法和方式需要及时完善与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