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阳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人工智能裹挟着喧嚣和质疑,经历着潮起和潮落,走过了颇具争议的六十年。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传播行业的裂变,技术为媒体行业构筑了坚实的新大陆。技术加持内容,在此传播背景下,一方面,技术作为不断革新的手段或途径,正在解放和发展媒介的内容传播力;另一方面,技术通过磨合和改进不断融合到各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中。
改变已然发生!一方面,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迎来了智媒化时代;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普遍紧缩和人才单向流动,催生传统媒体新一轮离职潮。在此影响下,主持传播面临一定程度上的 “被边缘化”、甚至被智能机器人和虚拟主播部分取代,部分主持人转岗、离职。“伴随着这些传播实践的改变,过往诞生于大众传播时代的主流传播理论与范式已难以解释持续变动之中的社会情境。”传播生态的改变推动着主持传播理论版图的变化,主持传播范式应思考转移的问题,以适应理论指导新实践。在新生态中,我们一边探索传媒行业的新愿景,一边充实主持传播的新理论。
如今,媒介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收视喜好和习惯已然发生改变,传统媒体固定受众日益流失、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影响力日渐式微等问题集中显现。但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AR、VR等智能化技术引入媒介应用,推动传播和运营方式改变,从当下的社群化传播转变为智能化传播,为媒体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智能技术全面渗透进入传播领域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级的发展。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将与智能技术的应用紧密关联。智能不仅在宏观上形塑着传播行业的业界生态,也在微观上重塑着主持传播的模式。
随着主持传播格局的演变,主持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主持人群体,也涉及到主持人所依托的媒介组织传播。由欧阳夏丹主持的《数说命运共同体》堪称央视的精品之作,让大数据指引节目制作,通过搭载三维动画的呈现方式,使得新闻节目比以往更加具有故事的代入感、更具观赏性,有种看大片的感觉。
1.1.1 拓展传播受众定位的广度与深度
节目制作搭载大数据既能够关注受众的整体行为,又能从个性化需求中剖析受众对内容的消费行为和能力等等,为受众精准“画像”,增进主持传播的节目内容发展与服务定位。如在《远方的包裹》一集中,近些年来中国电商平台走红的乳胶枕进入了节目组视线。切入点很符合受众口味,选择受众感兴趣想要了解的东西,既让受众了解了备受他们青睐的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又从一个小物件角度带领受众直观了解了一带一路贸易大通道是如何实现提速的。
大数据赋能下,能够对受众需求、兴趣水平和情感指数等进行分类、评分、贴标签,形成反馈闭环,不断完善充实主持传播内容力,提升主持传播的服务能力及引导能力。
1.1.2 提升主持内容的呈现与解读能力
当下,大数据与可视化的“联姻”,为主持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更高效、更深入的解读方式。这种呈现与解读是跨越文字、跨越声音、跨越图像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觉连通思维的捷径,是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相关数据、概括内容要点、阐释发展过程、展现整合内容、反映情状关系、表达多方意见、梳理独家解读等等。促使主持传播的内容到达受众的逻辑理解更直观更易理解,缩近主持传播的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例如《事物背后的故事》一集中,以食物原料为媒介全方位展示各国贸易联系。主持人通过棕榈讲述一个故事,联通三个国家。主持人通过人们感兴趣的食物来反映“一带一路”带来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揭示重大的互通互联商机,既贴近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又联系起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既符合新闻讲求贴近性和新鲜性的要求,又做到了讲好故事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大数据的赋能下,主持传播更加追求找准定位,媒介资源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并在迎合受众和指导受众中寻得杠杆平衡,实现贴近受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几何时人工智能作为“高精尖”的代名词只能小众化的存在于实验室,如今逐渐走下神坛,走进大众视野,切实的服务于人们的工作生活。
1.2.1 打造高交互场景化的主持传播
众所周知,媒介场景设置对用户的接受心理和反馈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媒体主持人的互动仅仅局限于少数被邀请或被安排的受众,非直播节目的适时互动交流更是少之甚少,大部分受众扮演着旁听者或旁观者角色。简言之,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传播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传播者手中。但随着话语权向受众的“下放”,受众社群开始向用户社群转化,高交互成为主持传播的硬性要求。主持传播更加追求高度的垂直化和细分的专业化。此外,主持传播中有温度、有仪式感的场景是主持人打通用户真实需求和情感价值的突破口。
1.2.2 打造多频次体验化的主持传播
个性化时代,追求个人感官的舒适度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在每个人的客观心理需要中体验不可或缺,体验往往能使人印象更加深刻,体验的引入决定着主持传播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多频次、多连接的体验化主持传播,结合主持人真诚热情的主持态度,往往能提升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尊重感和信任感,让用户产生高度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例如,科大讯飞和南方财经合作,电视媒体会出现声画和谐的“俎江涛”三维人物形象,报纸和新媒体的文章也会实现“俎江涛”自动播报,让“读者”变成“听众”。未来我们很可能在客户端、互动电视端、广播端和跨屏端中看到更多形神兼备、声画和谐的AI主持人形象。
1.2.3 打造全方位人际化的主持传播
人际化是主持传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实现主持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的引入,加快了人际化回归的发展趋势。主持传播中人际化因子的影响力越大,传播中的主客体自由度和灵活性就越强,伴随着主持传播的符号和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主持传播越来越高效,使得主持传播在说服能力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越来越有利于实现传受互动、传受互通的最大化。
例如,东方卫视直播节目《看东方》机器人主播“微软小冰”加盟主持阵营,不仅为节目带来了高度自然的语音播报,与真人主播实时的互动播报,对天气数据的即时点评,并带有与常规主持人不同的人工智能情感评价风格,还可以在线上与之进行语音交流。在及时反馈和高频度互动中,对新闻主持的端庄稳健感加以融入幽默风趣和治愈舒缓的情绪化感染。
在2018年7月的RISE大会上,搜狗CEO王小川携带虚拟主播亮相科技峰会,这款虚拟主播按照央视主播“姚雪松”的形象来设计。从这一虚拟主播良好反响来看,首先,传统的播音方式与现代创新技术的巧妙配合,运用于主持传播的播报场景中,可以自动、实时、快捷地生成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富媒体内容的表达增强了主持传播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其次,虚拟主播技术还能根据用户上传的人物形象图片,实时生成该人物的虚拟主播形象,用户可以与其面对面交流。结合语音交互系统,虚拟主播人格化更加凸显。实现了主持传播的私人定制化和交互能力的提升。
从拟态真实走向客观真实,智能技术指引下的主持行为总体来说信息流失很少,不附带过多情绪化传播,尤其是资讯类主持更加精准高效,视听效果上音画结合更加紧密细致,内容和形式上的可观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受众对节目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再思考。智能时代下的主持传播无论是泛传播,还是精准传播,通过搭载智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传播的强制导向,对信息资源、受众资源和渠道资源等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专业与时尚的深度融合,达到了一种自发式的平衡配置状态。专业化与时尚化的时代共舞,进一步增强了传播的渗透性。媒体将交互功能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见主持传播已经超出了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平台范畴,越来越成为传播的最理想渠道和路径。
智能化的引入,创造了传播价值,但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例如,智能播音主持存在人际化特征和专业化层次发展不成熟的问题。
从受众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观众之间形成友好互动的和谐关系,即使存在互动,互动性也缺乏具体化,尤其是资讯播音中生动性缺乏、实在感缺乏。受众认同度不高,人们习惯于观看真人主持节目,习惯于与真人主持人进行互动交流,新实践的出现打破原本的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很难让人们接受,想要人们自愿接受这种新事物,需要时间去磨合。
从主持人业务要求来看,播音主持作为二度创作,首先是气息、发声、共鸣构成的第一创作空间,其次是声线、情绪、情感的第二创作空间。冷冰冰的技术在语言上很少能够实现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控,播报中逻辑线条固定模式化、简单化、变化少,缺乏追问式的深度、广度,尤其是谈话类节目不能形成良好的谈话场。虽说智能主持人是新兴产物,但从本质来看,它仍然具有模仿的嫌疑,缺乏本身特立独行的特色优势。
从媒体运行来看,智能播音主持制作成本偏高,技术有待改进,大部分实践中需要抽出专业技术人员随时监控。例如,东方卫视的智能主持人在播报时,出于直播播出安全的考虑,会随时配有技术人员,以便处理一些突发情况。
主持传播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裂,技术支撑下的主持传播才能不断适应传播特性和活动,才能为大众传播活动赋予更加鲜明的人际化特色。智能创造未来,人工智能无疑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之后推动主持传播变革的第三味催化剂,虽有先天不足,但这些新事物的许多潜力将会被慢慢挖掘出来,在传播效果等方面也都将具备一系列优越的提升空间。可以说,主持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维的特征,只有主动在媒介加深融合和智能技术加持中进行定位,以期完成自身传播功能的发挥。
人工智能不是玛丽·雪莱笔下的“科学怪物”,它为我们带来了幻象与现实。对人工智能,我们要求精益求精,我们呼唤理性对待,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算法处理上的优势作用,发挥人工智能在非人际性主持传播工作中的替代作用,发挥人工智能为主持传播的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发挥人工智能强化主持传播中人际性和人格化特征的导向作用。创新先行,笔者坚信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理想与坚守将搭载人工智能,生发进一步的创新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