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培养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2019-02-20 12:37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师道(教研) 2019年9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家长

文/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网络诈骗、流言或谣言成为常态,泄漏信息、轻信私会网友、制作或传播不良信息等也时有发生。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媒介的识别能力,抵御媒介的不良影响,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提高媒介素养已势在必行。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总体处于初始阶段,不少学生已有初步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从影响主体的全面性和信息的复杂性而言,进一步强化这一能力仍是当前迫切的需要。

(一)提高媒介素养是自媒体的信息特点和传播特点的要求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信息主要有两方面区别:一是信息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要承担发布信息犯错的责任,故有严格的编审制度,通过筛选、辨别、剔除等手段实现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发布的信息有一定的权威性。自媒体以平民化、自发化、个性化、圈群化为特点,发布的信息比较随意且难追责,因而信息良莠不齐、可信度较低,有些甚至是歪曲事实的不良信息。所以,在信息泛滥的自媒体时代,很有必要提高中小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思辨能力,同时加强发布信息的责任感教育。二是信息传播的途径;传统媒体为“点到面”,自媒体为“点到点”。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单一,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使信息传播中断导致某些信息不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自媒体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条传播渠道可实现准实时或实时交互,其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因而信息一旦发出,很容易迅速发酵、传播。所以很有必要提高小学生信息的评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阻止不良信息的流传,促进谣言止于智者。

(二)提高媒介素养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客观要求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思想不成熟。特别是“心理断乳期”的少年,在心理上欲摆脱父母的监护,遇到困惑时更多选择与朋友交流,而不愿和父母老师沟通。然而,他们社会经验缺乏,对媒体信息思辨能力不足,易受不良风气影响。《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得出结论:学生上网年龄整体呈现低龄化发展,总体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24小时,上网场所呈多元化,移动上网成为新趋势。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让互联网上的自媒体信息成为获取课外知识来源之一的同时,避免成为不良信息、流言、谣言的传播者,具有重要意义。

二、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以制度形式促进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表现有“基本概念认识不清、解构与批判思考能力不足、意识不强、方法单一”等。加强教师媒介素养的意识和责任感是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媒介素养的现实需求,可以通过现行制度保障、引导教师重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相关部门可以设置媒介素养科目,通过全员培训或开设一些媒介素养的专题讲座或课程让教师自选学习,从制度上、学习资源上解决教师媒介素养的继续教育问题,维而使得教师有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

(二)开展系列主题班会专项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低年级学生观看动画片和玩电子游戏较多,使用互联网、微信、QQ等自媒体相对较少,应着重于让学生分清电子游戏和动画片里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但文字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心理上开始逐渐摆脱父母的依赖,同时也具备使用互联网、QQ、微信等自媒休的能力,一般以阅读、转发信息为主,评论较少,故宜以媒介文本分析、强化他们的批判意识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常根据自己的喜好转发、评论自媒体信息,故可采用媒介信息的辨析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引导他们提升信息的获取、筛选和整合等综合能力,引导他们合适地转发或评价等信息处理行为。如有老师结合媒介素养教育上了一节以“友善在线”为题的主题班会课。通过实例,用换位思考、角色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朋友圈的不良信息会伤害到他人,对朋友圈等自媒体传播的信息:首先要了解真相,不了解真相就不转发、不评论;还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在评论时一定要尊重他人、传播正能量。

(三)利用校园网、校讯通、Q群、微信群等平台,构建家校媒介素养教育联合体

青少年大部分的媒介行为都发生在家里,家庭也成他们受媒介影响的主要场所。因此,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对于提高青少年认知、辨别和使用媒体非常重要。目前,不少学校、年级或班级通过多种自媒体平台构建了“校-生-家”教育联合体。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校讯通提醒识别诈骗信息、公布权威信息等方式,提高家长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如一些骗子冒充班主任打电话给家长,说孩子在学校受伤送到医院治疗,急需汇钱到某个账户;又如一些骗子冒充校讯通发短信给家长,让家长点开链接植入木马病毒,造成信息和财产损失等。学校通过网上公告骗术、校讯通短信通知,提醒家长致电班主任确认或防止误点链接等,提高了家长对信息的分辨能力。班级还可以通过Q群、微信群引导家长和孩子就关心的问题开展讨论。多看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既辨真伪又提升知识素养;指导他们用“真相”“假”“证伪”“谣言”等关键词,借助搜索工具使自己变得专业而博学。

(四)结合学科教学,适时渗透媒介素养教育

教师可根据课堂类型,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上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如5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可以在课堂上选取抗日神剧《抗日奇侠》中的一段视频播给学生看;在这个神剧中,几个奇侠个个英勇无比、刀枪不入,以一当百。引导学生分析影片所反映出来的事情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再节选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等电影,还原真实的抗日壮烈情景,进一步结合网上相关的虛假污蔑信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端正历史观,从而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针对“我们恨化学”的化妆品等伪概念广告,“多次烧开的水致癌”“众多食物相克”的经久流言,老师可以结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质疑和评估能力。事实上,反复烧开的水中的亚硝酸盐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上限,平时根本无需顾虑;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以提高学生辨别、分析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要从知识、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综合培养,让他们对媒介信息有一定的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制作的能力,进而在媒介信息面前能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成为网络流言的助推手。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家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心中的好家长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