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实践体系改革研究

2019-02-20 08:30:17吴鼎铭林志富
视听 2019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学子

□ 吴鼎铭 林志富

201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为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和制度性保障。

近几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全国各大新闻学院的必修课。但如何结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业界的人才需求、新媒体技术创新使用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实践环节进行系统性设计,各大高校却有所不同。2017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围绕该课程要求,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社,并结合福建当地媒体的现状,设计与制定了一系列课程实践环节,对新闻学子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和实践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打造“实战”品牌,激活学子的“四力”

实践是实现理论内化的最好途径,也是寻找自我不足的必要过程。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福建省委宣传部以及漳州、泉州、宁德市委宣传部,福建日报社,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举办了“青年新闻人基层共学十九大”联合采访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青年学子和青年媒体记者一起走进宁德、泉州、漳州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感受当地老百姓的文化民俗与精神风貌,讲述走基层、写报道的采写体会,形成了由业界学界组成的创新“帮带模式”。在此次活动中,新闻学子们尝试使用美拍、秒拍等进行微视频创作,通过“一直播”“熊猫TV”等平台现场直播,同时通过H5、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多媒体宣传,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实战报道能力。2018年暑假,传播学院再次联合省委宣传部,进行了“青年新闻人:我们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大型联合采访活动。新闻学子和省内主流媒体青年记者前后历时7 天,驱车800 多公里,走进了石狮服装城、轻纺城、网龙科技公司、厦门大宅社区、晋江盼盼集团、磁灶镇大埔村等基层一线、先进企业和科技公司,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以来的发展变化。无论对于青年新闻人还是普通的中国青年而言,这次活动都是一次读懂中国、读懂福建、体验改革成就的难得机会。

在前两次活动成功的基础上,2019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社联合东南网,策划并开展了“青年新闻人重走解放路”专题采访活动。三天时间里,来自东南网的新闻人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子重走福建解放的胜利路,分别走进武夷山市(闽北)、福鼎市(闽东)、福州市(省会)、厦门市(闽南)、龙岩市(闽西),寻访解放战争的相关历史遗存,在实地走访中回顾重要历史事件,深入各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战斗遗址,参观馆藏、了解历史,采访当地文化馆、党校、党史研究室、方志办等有关专家与工作人员,搜集翔实的历史资料,通过拍摄、访谈,重走解放之路,回顾光辉历程,并以青年人的影像语言向新媒体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网友讲好红色革命故事。在此过程中,学子们采用时兴的竖屏短视频、vlog、快闪、微纪录片、H5 等不同形式出色地完成了专题报道。

总之,“青年新闻人”系列“实战”围绕福建独特的地域特色、苏区文化与闽台文化,将福建的文化资源与优势应用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环节之中,为激活新闻学子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为新闻学子日后重返大学课堂找到了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方向。

二、搭建实践平台,实现理论实践的相互融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社先后与人民网福建频道、新华社福建分社、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全媒体运营中心、福建日报、东南网以及福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平台达成合作关系,建成十多个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学生走进主流媒体亲身体验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补充了解课堂上无法展示的复杂且微妙的信息传播过程,为其毕业后走上新闻一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研习社努力拓展与部分商业化媒体的合作。比如2019年与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华人头条”App 展开合作,该公司聚焦于为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及关注海外新闻动态的网民提供新闻信息。来自研习社的新闻学子在过去一年里,为“华人头条”提供国内外重大新闻信息、短视频信息、社区互动等资讯服务,这也为新闻学子体察华人华侨的信息需求、学习对外传播的技巧和网络社区的管理技能等提供了实践机会。接下来,研习社将继续拓展与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的合作平台,着力培养既有爱国爱党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闻传播人才。

三、媒体融合传播的常态化操作训练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①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面向即如何利用网络化、年轻化、多元化、前沿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在此总体性要求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社开始在课程中设置一系列融媒体专项训练,内容包括摄像工种认知、棚内岗位分解、类型节目摄像技能、快闪活动拍摄技巧、宣传片拍摄技巧、无人机航拍构图与技能、短视频的拍摄方式与剪辑方法等,极大地拓展了新闻学子媒体融合传播的知识与新闻生产传播技能。传媒行业的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即将到来的5G 时代,新闻学子唯有在技术操控和创新理念上跟进业界前沿和网民需求,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四、优化课程理论体系,推进学界业界知识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与实操水平,研习社邀请了十多位理论水平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述业界前沿动态,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考与分析新问题、新现象。在过去的两年里,研习社邀请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尹韵公教授讲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原主任翁星讲述《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海峡都市报社社长孙德坚讲述《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报纸》,东南卫视总监陈加伟讲述《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二更视频总编室执行主编、视频导演组组长胡经环讲述《记录:让人成为人——二更短视频纪录片的创作速成实践与影像语言》等,让学生牢牢把握媒体责任使命和从业要求,产生了较好的反响。2019年,学院继续邀请各大媒体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学者,打造研习社品牌学术讲坛。

五、结语

上述四项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相辅相成、相互推进,与课堂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形成共鸣,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最终内化为新闻学子的一种价值观和实践准则。为了更好地评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寻找未来改进的空间,笔者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部分学生的反馈进行了总结。比如,学生肖楚榆说道:“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参与到团队采访之中,真正认识到‘采访’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三天的旅程中,我学到了一些拍摄和采访的小技巧,认识了各种机器,意识到事前策划的重要性和随机应变能力的不可或缺。除了技术上和专业上的学习,让我觉得获益匪浅的还有和业内人士的一些交流,这种交流让我对这个行业有更真实和清晰的认知,对于未来的自我发展定位以及了解当下媒体发展生态都有相当大的帮助。”学生胡思语说道:“学好专业知识和参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理应齐头并进,专业知识提升个人技能,参与社会发展增强担当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有担当的专业的社会型人才。”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实践和改革,我们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内涵和知识外延,并将在未来的课程设计和改革中做出更多的创新和调整,为培养未来青年新闻人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习近平: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新华网,2019-01-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学子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杏林组曲·学子赋
黄河之声(2020年22期)2020-03-16 03:41:00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传媒评论(2018年7期)2018-09-18 03:45:38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今朝学子喜登攀
岭南音乐(2016年5期)2017-01-17 07:44:54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19:25
浅论广播电视如何守护主流媒体公信力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5:43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记者(2016年3期)2016-05-07 17: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