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举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 222200)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让物理课堂更精彩.
高中物理知识虽然抽象、难懂,但也不乏趣味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引入趣味教学,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物理课堂呈现出精彩的一面,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摩擦力》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学习这部分知识,教师就引用了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把一本书放在玻璃板上,然后从这本书下抽出另一本书,让学生体验所施加的力如何,接着把本书放在毛巾上,再让学生从下面抽出另一本书,再感觉施加力的情况.经过两次比较学生感觉后一种情况需要的力要大些,学生从中就会产生:为什么两次用力会有不同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入手,深入细致地研究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公式中的压力是上面物体对下面物体的压力,而公式中的动摩擦因数是由两接触面决定的.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对刚刚的现象进行计算说明,到了这个环节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有了一定的认识,纷纷提笔开始动手计算.经过学生的计算,全班分为了两大类看法:一部分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书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与两本书重力的乘积,另一部分学生给出的结果是两本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与一本书重力的乘积加上下面书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与两本书重力的乘积.教师让学生针对两种结果和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再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第二种方法是正确的.这样就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摩擦力存在于接触面间,要计算滑动摩擦力应从接触面入手.
教师引用趣味性教学,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才会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同时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有严密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巧用活动,构建灵动的高中物理课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提出操作实验的要求,而是把学生带到室外,找了一个宽敞的场所,放上两个装有一袋大米的手推车,并在地面上间隔一定的距离,画出两条白线,邀请学生进行推车比赛.教师选择了一个大个学生和一个小个学生,让他们从同一条白线出发,用全力推车到达另一条白线处.教师让学生思考两个同学谁对车施加的力大,很显然是大个学生.教师接着问学生:两个同学谁的加速度大?要如何比较?学生开始深思,有学生就提出:大个学生的加速度大.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个学生接着说:因为两个同学推车通过的位移是相同的,是大个先到达的终点,也就是大个用的时间短,可见加速度就大了.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把加速度与力联系在一起,给出一个结果.学生根据刚刚的分析就得出:力大产生的加速度就大.这时教师请大个学生重新推手推车,让学生进行计时;再次让大个学生回到起点,继续推动手推车,只不过这次在手推车中又加入了一袋大米,仍然让学生进行计时.教师让计时学生报出了两次推车的时间,很明显第二次用的时间长.这时教师提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道:第一次的加速度大.教师再次让学生总结结论,学生就提出:质量大加速度就小.这时教师说:两次情况都存在一个相同的量:第一场比赛是两车质量相同,第二场比赛是力相同,这就是经常用到的控制变量的方法.至此,学生对于加速度和力、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为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思维的过程,并在思考问题中形成了严谨的学科态度,这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品质,也符合新课标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实现了精彩课堂教学.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展现课堂的精彩.
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物品:毛巾、长条玻璃板、长方体木块、玩具小车和木板.教师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物品,探究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将会有怎样的运动.学生看着面前的物品开始探究,如何进行组合可以验证物体的运动.有小组先把毛巾铺在桌面上,用木板搭建了一个斜面,让小车从斜面的某一高度开始运动,学生就发现当小车在毛巾上运动不远就停止了,于是就想到毛巾是不能用的,因为它不满足小车不受力的情况.学生发现了长条玻璃板,于是让小车从斜面上滑到玻璃板上,这时学生就发现小车滑行了很远也没有停止.学生认为这次是成功的,满足了小车不受外力的情况.有学生把长方体木块正立着放在了木板上,然后拉着木板与木块一起运动,当突然停止木板运动时,木块竟然向前倾倒了,这时学生提出当木板停止时,木块上半部不受力自然是运动的,而下半部与木板接触有力的作用就会随着木板的停止而停止,也就出现了倾倒.教师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演示给其他同学,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原来的运动;而当有力作用时,就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对牛顿第一定律加以说明,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认知.
教师为学生引入实验内容,给学生创设了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物理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还会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物理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以便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进行思考、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物理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