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智媒新闻生产叙事局限的对策及思考

2019-02-20 03:06张瑒
视听 2019年2期
关键词:智媒局限新闻报道

□张瑒

2009年,世界上第一篇智能机器人写作的新闻报道①,引领新闻媒体进入以智能化驱动的内容生产2.0时代。新闻业界不断探讨智能新闻生产对人类记者的影响。2017年前,业内的观点倾向悲观。比如,2015年一则新闻杀手“鹅毛笔”的报道认为:“一旦写作软件找到重新组合的思路,那些仍然将新闻写作称为艺术的家伙都将失业。”②此事挑起了人类会被智能写作软件取代的隐忧。这是人类对智能写作未知发展前景的不安全感和愚昧的自卑表现。

2017年后,智媒新闻生产技术逐渐推广使用,随着神秘面纱的揭开,智媒的优势和局限并存,人类记者开始对它进行更多的了解及思考。如何利用优势和规避不足,让智媒新闻写作成为“人的延伸”,如何积极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做到人机协作,更高效、更迅速地推进新闻报道,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过于悲观的判断——智能新闻生产会让人类“下岗”,或者盲目乐观放大智媒新闻生产的缺点,认为它无法超越人类,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正确态度。

回首新闻传播业的曲折发展史,人类敢于迎接挑战、不断借助媒介发展自我的进化精神是最耀眼的闪光之处。所以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理性看待智媒新闻生产在叙事方面的形式和局限,并梳理对策,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服务用户,抓住即将到来的时代机遇。

一、智媒新闻生产的形式

智媒即智慧媒体,是利用情景感知计算,分析信息消费者的环境、行为和偏好,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以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其特征为:第一,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的新闻生产全线智能化;第二,多终端全天候覆盖,可以满足用户时间碎片化需求;第三,情景感知、分析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智媒新闻生产主要从事机械性、程式化的工作。它的快速反应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在突发新闻和财经新闻的报道方面,可以弥补人类身体的局限。而另一方面,它的创造性新闻采访能力和逻辑思考“进化”到人类水平,还有漫长的道路。现有的智能新闻生产形式以“粒子化”和模块化为主。

(一)“粒子化”生产模式

即在每一篇文章中,对可能被重复利用的每个知识进行编码,使其成为一个“粒子”。文章发布后可以很方便地把“粒子”检索与提取出来引入到新的文章中③。“粒子化”生产模式适用于新闻报道的生产。新闻的六要素就是“粒子”,再根据时间节点和标志性事件,可以通过超链接扩大为“粒子系”,丰富新闻报道的信息量。

(二)模块化生产方式

粒子化生产模式奠定了模块化的基础,使得新闻在技术上和内容上都可以实现快速拼接。假设新闻模块的各个要素是真实信息,毕竟智媒的客观性远高于人类。然而离开了人类的专业性把关拼凑出的宏观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不可避免的隐患。

之所以形成模块化的生产方式,源于智媒新闻内容生产延续了网络新闻制作的分层特点,网页的超链接使得新闻传播从形式上实现模块化,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只接触部分模块。如果需要还原拼凑事实,必然受到用户的情绪、立场、偏见及媒介素养水平的干扰。模块的组成方式,需要用户的再加工。

模块化生产方式是新闻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它是双刃剑,既需要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又离不开主流媒体对信息的分辨、遴选、推送等舆论引导。

二、智媒新闻的叙事局限

人工智能的新闻生产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都在模仿人的能力和情感。它在写作领域实现了写作消息、诗歌、小说等。但是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依旧需要新闻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以大数据分析为技术指引,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在社交、情感以及专业经验方面的复杂思考进行新闻内容生产创作水平进行比较。那么智能新闻生产在叙事方面受到哪些局限呢?

(一)新闻体裁的局限

新闻体裁分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以细分为不少于十种体裁类型。从现有的智媒新闻生产来看,主要集中于消息体裁的生产。追溯其原因,消息的六要素适合碎片化的可还原性。虽然符合机器写作的瞬时时效和程式化需求,但是符合此类叙事体裁的新闻,往往以突发事件、动态新闻或体育类、财经类新闻为主,选题范围狭窄,局限性强。先进的新闻生产技术与新闻叙事体裁的单一之间产生矛盾,从而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必然导致用户的体验无法持续提升。

(二)不够温情的局限

智媒新闻叙事偏重时效和新闻六要素的有机罗列,对于新闻中人的发展以及故事的叙述缺乏感性的新闻语言表达。在信息的传播效果上缺失温情,久而久之,用户将出现审美疲劳,厌倦这种机械的叙事风格。

(三)新闻评论的导向局限

智媒新闻生产叙述的“粒子化”和模块化,追求快速的新闻报道先行,有可能造成报道+评论的组合当中后续新闻评论的“真空”。而新闻评论的体裁特点,不会像报道那样直观、迅速地瞬时产生。如果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过大,会使主流媒体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三、智能新闻生产未来的走向——人脑+智能

图灵机器人④提出让计算机不仅仅完成信息处理而达到“智能”,通过对话达到理解人的“情感”。这是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迈进。尼葛洛庞帝把智能设备比作机器仆人、电子秘书,可见人工智能与人的差别在于高智能与高智商的区别。

计算机可以提升人对大数据的解读能力,对经验的归纳能力,对打破空间局限的搜索能力。智能新闻生产是对记者延伸,人机配合即人工智能成为人类记者的助手,是未来化解新闻内容生产叙事局限的趋势和方向。

(一)新闻生产的分工

机器进入采访领域。人工智能的情商无法替代人类。在新闻采访的社交环节,人际交流的信息采集和采访,人脑对表情、动作、气氛等情绪因素的“心有灵犀”以及默契程度,其效果优于机器。可以将人类记者的情感温度融入新闻写作,提升新闻的故事性和内容生产的人文关怀。除此之外,在采访的其他环节,例如观察采访、非正常拍摄、危险拍摄等,可以由机器代替。目前美联社大胆启用智能机器与无人机相结合,采集传统记者无法采集的信息,延伸了人类的能力极限。

(二)新闻生产流程的变革——从单一生产环节到智能流水线

新闻内容的智能化只进行替代人工的机械化生产,无法进行创造性生产,将智能生产与记者优势互补,促进新闻生产的效率提升。美联社与Wibbitz公司合作,研发出文字和图片生成视频技术。该技术是通过文字里的关键词,搜索到相关照片和视频,自动软件将素材生成类似幻灯片的“照片视频合集”。在此基础之上,编辑人员可以对图片视频进行再加工,加入字幕、增减素材或调整顺序。

2017年12月,新华社“媒体大脑”人工智能平台上线,我国首条MGC视频新闻发布。2018年11月MGC3.0版AI智能合成主播上岗,一条新闻视频从数据采集到生成,平均用时不到1分钟。新闻视频生产采、编、播、发的智能流水线逐步完善。傅丕毅⑤表示:“媒体大脑并不是要以人工智能取代记者,而是以技术帮助记者,提高效率,从而进行更多的创造性、思考性采访。”人脑+人工智能、技术+内容,新闻朝着更真、更快的方向发展。

(三)新闻评论的PUGC模式发展趋势

新闻评论传统的PGC模式,在时效性上落后于智媒新闻报道的速度,容易产生舆论“真空”。未来新闻评论可以借助碎片化、层级化,实现PUGC模式的公民新闻评论导向化、精细化生产。

(四)人的主角地位

智能新闻生产出现以来,人类记者从“谈人工智能色变”到理性接纳,是新闻记者认识并理解智媒的过程。智媒对于人类而言,是“助手”的角色,它将记者从繁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新闻工作者应更有信心控制和开发智媒新闻生产往更有价值的创造性方向发展。所以提升新闻工作者对智媒新闻生产的理解与驾驭能力,更能彰显人的主角地位。

注释:

①那是一篇关于棒球赛报道的新闻稿件,创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智能信息实验室研发的写作机器人。该报道通过机器人自动识别比赛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编写。

②“鹅毛笔”:新闻杀手[N].国际金融报,2015-12-14(05).

③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叙事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2016(1).

④图灵机器人是以语义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公司,致力于“让机器理解世界”,产品服务包括机器人开放平台、机器人OS和场景方案。通过图灵机器人,开发者和厂商能够以高效的方式创建专属的聊天机器人、客服机器人、领域对话问答机器人、儿童/服务机器人等。

⑤傅丕毅是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CEO。

猜你喜欢
智媒局限新闻报道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