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志峰
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称为数字化新媒体。随着新媒体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获取的知识更加全面,民间舆论场逐渐形成。在新媒体的媒介影响力不断增长的趋势下,新闻舆论引导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迅速崛起,主要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迈进,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信息的传播。由最初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现在的主客一体,大众可以足不出户地接受海量信息,关注最新的舆论动态,在各大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参与社会讨论。具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以下特征:
新媒体借助数字化技术与信号,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在传播速度上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受议程和选材的抉择所牵制,用户量巨大的新媒体则传播速度极快,一传十,十传百,更新转载的速度、评论点击量都是其他媒介无法相比的,其独特的数字化、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到新媒体带来的便捷。
新型的媒体不受传统媒体的限制,信息更加多种多样,传播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尤其现在受到智能手机的影响,人人一部手机,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人人都可以分享消息,发表自己的观点,达到信息共享,可以说新媒体的信息无处不在,更加大众化。
新媒体的发展,为新用户提供了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新媒体具有快速、高效、大众化的特点,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型的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当下热门话题。政府也会利用媒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用户进行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宣传,公众通过新媒体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以实现。通过新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促进民主的意识觉醒和民主思想的解放,真正做到了信息民主化、社会事务全民参与化。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要基于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意识,务必保证新闻舆论的态度与应有的立场,以确保信息或新闻的传播为社会稳定、发展与民族团结带来正面的影响。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政府及时做出营救方案,新闻媒体,尤其是中央新闻媒体通过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对灾区的救援进度进行了客观、真实的报道,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及时地了解到汶川的真实情况,这些客观真实的新闻于无形中汇聚了强大的力量,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的团结力、凝聚力。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许多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而形成的负面情绪通过新媒体传播出来,直接影响社会的公信力。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舆论应以客观的态度抵制不实信息,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理性思考,而非感性或情绪化宣泄,从而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引导面临着诸多问题,这里主要阐述两个重要问题,即大众的辨别与新媒体自身的弊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之路。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化,而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模式,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地查看新闻、发表观点等,因而新媒体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舆论引导力不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外,新媒体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与传统媒体不同。传统媒体的引导主动权在媒体自身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大大降低了虚假新闻的出现。而新媒体就缺失了这方面的优势,受众是最大的传播者,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发布消息、传播信息,由于监督不力,往往对一些谣言或恶劣信息难以抑制,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新媒体的这种无法调控性,加大了新闻舆论引导的难度,当新闻第一时间发布,受众就会发表个人的不同观点,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引导舆论,是社会和谐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有利就有弊。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新媒体通过网络倾听受众的心声,同时及时地为受众人群排忧解难,新媒体报道出来的新闻更加人性化,如能合理发挥优势全面完善,可有效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同时,由于新媒体网络渠道的复杂性,遇到突发事件与热门话题,舆论的方向各不相同,受众人群也很难抉择,有些媒体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提高点击率,不惜对事实进行夸大、捏造,这样的环境对社会安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网络太过复杂,信息量太大,这样的事情是无法避免的。这是新媒体的庞大性、复杂性所决定的,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舆论引导的困扰。此外,新型媒体的发布者具有一定的隐秘性,无法查出真实的姓名。新媒体还缺乏严格的管理,一些抱有消极情绪的人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不满,以达到目的,他们的片面思想和不真实的说法被广大媒体传播和扩散,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新媒体作为虚拟空间,缺少道德规范与约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总而言之,对新媒体进行合理管理,可以很好地促进舆论真实性的表达,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如何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舆论引导力?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环节共同努力。
新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仅仅通过用户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媒体的协作。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一要利用法律法规,对新媒体的传言、诽谤以及散播不实信息的事件进行严格打击,依法处置。二是完善网络的法律体系,能够使新媒体的舆论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要提高公民自身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懂法,依靠法律的途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不仅要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要带动其他人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新媒体作为一个虚拟空间,涉及的内容多,这就要求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权力配合。一件重大的新闻事件的发生,不单单影响一个部门,而需要各部门充分协作,相互配合,提高效率,使得事件的真实性与关注性达到标准。传统媒体也要加大力度,遏制非法信息的再度传播;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做好新媒体舆论的工作,人才是关键。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更加透明化,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领导团队来捕捉最新的新闻动向,引导舆论健康发展。只有业务合格、作风优良的人才能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职业立场,在各大网站上、各个媒介上,对媒体的不实言论、虚假消息进行正确的疏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媒体引导的格局。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一支这样的优秀团队加入新媒体舆论引导提升的工作中来,抓住机遇,留住人才,未来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全面合作,才能更加推动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电视台和商家都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官方媒体,通过微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最新的新闻,与大众积极互动,了解社会舆论的走向,帮助人们辨识内容的真伪虚实,这样既提高了忠诚度,又提高了舆论的影响力,可谓是双管齐下,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了舆论的引导和监督。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汇聚了各方的心声,媒介内容多元化发展、传播渠道多样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言机会。我们可随时直击当下的热门话题,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而传统媒体受符号形式与载体的局限,在发表内容的速度时效上会有很大的限制,这是传统媒体的局限。因此,只有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取长补短,相互监督,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面对突发事件,新媒体要及时关注和讨论问题,确定解决方案之后要通过相关渠道来反馈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在及时发布网络信息的同时,也要办好新闻发布会,发挥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作用,切实传递给大众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对自然灾害时,要在第一时间通过有效的新媒体手段来报道实情,安抚大众的情绪。广播媒体要实时报道险情,纸媒要做好宣传预防工作,制作大量预防手册向有关地方发放,减少大众的舆论压力。电视传媒等要及时策划好相关的栏目,疏导大众的紧张心理,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帮助受灾群众,做好正面的舆论引导工作。
当前新媒体发展有诸多掣肘的因素,刘奇葆曾提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和发扬攻坚破难精神。”这就是要告诉人们,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新媒体固有的思维定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媒体发展的创新协同之路,引导舆论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其中,强化互联网思维是重中之重,互联网不仅能够适时传递社会信息,而且是大众交流思想的一个主要的平台。提升互联网思维,能有效地提高民众辨别信息的能力,进而维护好互联网的安全,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发展。
在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增强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情,这不仅需要大众自身对舆论导向有清晰的辨别,而且需要专业人才的共同参与。在杂乱的信息传递与接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舆论风波,影响人们的判断和价值观,这时就需要一个“把关人”,客观真实地传播信息,积极正面地引导舆论。在这方面,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肩负着重要使命,要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增强公信力,引导人们理性、客观、深入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政府也应该加大力度,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确保新闻舆论导正确。在新媒体这一强大的环境下,新闻舆论的引导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承担责任,积极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