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发展探析

2019-02-20 03:06:45王珊
视听 2019年2期
关键词:真人播音员主播

□王珊

人工智能(AI)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医疗、教育、物流等领域中获得应用,已经把触角深入到很多具备高知识含量令人热追、受人尊崇的职业中。

一、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

(一)虚拟主持人

2001年,由英国一家网络公司推出的阿娜诺娃是世界上第一个虚拟主持人。随后,日本、美国、韩国也陆续推出了虚拟主持人。自国外相继推出虚拟主持人之后,虚拟主持人在我国的电视界掀起热潮。与观众最早见面的是号称“世界首位电视虚拟主持人”的“TVNO.1”;之后还有在江苏电视台亮相的QQ小姐、在中央电视台亮相的伊妹儿;在天津电视台播出的《科技周刊》节目中,虚拟主持人“言东方”首次与观众见面。2004年10月,虚拟主持人“江灵儿”主持第四届成都国际电脑节,与天津电视台“言东方”录播不同的是,“江灵儿”是与真人主持人搭档现场直播;同时,2004年11月,央视6套正式推出了三维虚拟人物——小龙来主持《光影周刊》。

虽然虚拟主持人出现时间很早,但是由于造型和真人有所差异、受众新鲜感的减少及成本的限制,到现在虚拟主持人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

(二)智能语音播报

2015年12月,微软小冰首次亮相,成为东方卫视晨间直播新闻《看东方》的实习“主持人”,播报每日的天气;从2018年11月5号开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进博会打造的“进宝FM”每天9点到16点,每个整点由人工智能语音播报3分钟最新进博会资讯;智能语音播报并不局限于广播电视平台上,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产品早已出现,如高德地图里的导航功能中就是利用林志玲、郭德纲等明星的语音大数据来制作导航语音。

(三)纪录片配音

2018年1月,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片中最大的亮点是,解说部分全部利用人工智能配音,使这部片子成为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纪录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让我国已逝的著名播音员、配音艺术家李易的声音得以重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机智过人2》中,AI也模仿了我国著名配音员、表演艺术家丁建华老师的配音。

(四)电视新闻播报

2018年11月7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运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克隆”出与真人主播拥有同样播报能力的“分身”。“AI合成主播”是通过提取真人主播新闻播报视频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运用技术联合建模训练而成。确保视频中音频和表情、唇动保持自然一致,展现与真人主播无异的信息传达效果。与“真人”主播一天工作8小时不同的是,“AI合成主播”可以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知疲倦地工作。

人工智能近些年在播音主持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是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感情色彩无法呈现

由于人工智能近几年在语言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特别是“AI合成主播”的出现,在播音主持界引发极大关注:人类主播会被AI取代吗?

主播最基本的功能是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从这个层面看,人工智能确实能够取代主播。但是主播是一个人,他有个性,有情感,在新闻报道中,主播会把适当的情感融入到播报当中,灾难发生时,主播眼含泪水地报道;春节到来时,主播饱含深情地祝福。在不同的稿件,不同的背景面前,主播需要充分理解,精细拿捏播报的分寸,对细微变化的情感处理,是主播必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目前,“AI合成主播”并不能理解和把握细腻的感情,尽管在声音、唇形方面与真人无异,但是真人主播所独有的情感体验,机器人暂时是难以达到的。人类的举手投足之间都蕴含着语言难以表述的信息,而这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情感共鸣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彼此心领神会。

(二)播音主持技巧运用刻板生硬

以纪录片《创新中国》为例,人工合成李易的原声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普通观众几乎听不出太多差别,但仔细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第五集中配音“试车的持续时间只有几十秒,但任何一个部件或技术环节出现瑕疵,都可能停车失败,极端情况下甚至发生爆炸”。在这段中纪录片里的画面和配乐已经是呈现非常紧张的态势,而配音的音调语势并没有随之调整,同时AI配音字与字之间的连接也太过于机械,重音强调也不清晰,对于激动等情绪的表达,明显能够感受到AI和真人配音之间的差距。

(三)人工智能投入成本高,短时间内无法普遍推广

不管是早期推出的“言东方”等虚拟主持人,还是近日的“AI合成主播”,在他们的背后其实都是一套由真实的技术人员控制和操作的高速运转电脑系统。他们的工作都是按照人发出的指令行事。甚至电视虚拟主持人“言东方”还需要真人为他配音。与女主持人一起坐在演播室录制节目的,实际上是为“言东方”配音的男士,言东方的影像则是后期合成,在这些技术的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技术,而且还很难达到与真人一样的效果,暂时无法得到广泛推广。

(四)人工智能主持人在播音主持领域适用节目范围较窄

由于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局限性导致难以与具体的人即时沟通、协调。因此,现在人工智能一般用于提前录制好的新闻类等专题节目。像现场直播的节目、娱乐综艺节目,或者需要现场交流的谈话节目等,虚拟主持人目前仍然无法驾驭,因此,适用的节目范围较窄。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的未来发展

尽管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尚存在很多问题,但仍给播音主持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面对人工智能的强劲发展势头,播音主持人才只有迎头搏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科技的进步对主持人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使用更是倒逼专业播音员主持人专业技能的提升,要想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人工智能进入播音主持行业,会淘汰一些艺术水平不及格的人员,这未必是坏事。但是最顶尖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因为他们的语音、视频的数据是人工智能学习的来源,例如,纪录片《创新中国》中人工智能配音就是再现李易大师的声音。因此,播音员主持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的时候不可替代性。

(二)内容为王

语言贵在表情达意,人的丰富而变化的情感与精神往往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现在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仅停留在见字出声的层面,对于稿件内容所传达的情绪、内涵与意义完全未知。同时,随着受众要求的提高,一般意义上的播音主持已无法满足受众需求,这对播音员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三)努力树立自身品牌

纵观行业内好的播音员主持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例如,说到董卿,便会想到她信手拈来的诗句以及从容不迫的救场,知性是她的代名词;说到汪涵,便会想到他强大的控场能力,睿智是他的代名词。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要善于挖掘优势,树立自身的品牌。

(四)相互协同,互为补充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在更多时候,人工智能与人并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协同、相互补充。人工智能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对于社会的发展自然存在有利的一面。在机器人让真人播音员担忧、面临失业威胁的现状下,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排斥它和恐惧它,而是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清醒分析人工智能在市场推广上的可行性,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分析它的优势,为有声语言工作带来便利,促进行业整体发展,做到人与机器和谐共享,创造价值。

四、结语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做的不是畏惧技术,而是丰富自身的技能,从中吸取教训,补足短板,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增强创新能力,让技术服务于人类,给整个行业带来一次革新,使人类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真人播音员主播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第一次做小主播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我是小主播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理由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49:41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