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建筑企业开展专利活动的创新思维

2019-02-20 07:33陈应波
关键词:专利知识产权管理

陈应波

云南昆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云南 昆明 650302

引言

目前国内建筑行业按照母子公司架构、集团化管控模式组建的现代企业为数众多,这些企业一般仅仅在母公司层面设置科技管理部门,而下属的分、子公司往往只侧重于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长期忽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上级科技管理部门依赖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二级单位要么没有科技管理和研发的建制,要么缺少关键技术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基层单位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错误认为科技创新难度太大、收效缓慢,往往强调客观因素而忽略了主观能动性。

专利活动是知识产权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泛指专利挖掘、专利开发与成果转化以及形成无形资产以后的专利维护等一系列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重视知识产权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一个创新型企业的标志性行为。然而很多企业面对专利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譬如:专利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技术开发力量不足、集团下属单位发展不均衡、专利转化率不高、专利原始资源的来源渠道不广以及对专利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针对性地分析上述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增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1. 专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专利管理现状

现以某集团化建筑企业专利管理为例,该企业业务范围覆盖设计、监理、制造、施工、安装、地产开发等全链条建设工程服务,下辖众多的分、子公司,部分子公司下面还设有三级合资子公司;按照集团化管控的原则,在母公司层面设置了科技管理部门,在下属二级单位亦应设置相应的技术部门,从而形成上下呼应的垂直管理关系,以利于纵向联系开展工作。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分、子公司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没有真正完全建立起相应的部门,或者存在部门职责与人员岗位脱节的问题,直接阻断了以基层为创新主体的通道,为专利申报及其管理埋下了隐患。

根据历年专利申报的统计数据,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是专利总量少,各板块单位专利申报数量不均、专利指标完成率不高,发明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严重匮乏。从专利申报来源看,部分年度甚至呈现集团主管部门申报多,生产一线单位申报少;科研立项中产生的专利多,建设工程项目产生专利少的现象。部分领导及职工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足,出现具体经办人员急,部分主管领导不急的现象,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转变。

总而言之,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特别是部分下属单位,还没有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与建设创新型企业的要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还不相适应。

1.2 存在的问题

1.2.1 专利开发力量不足

专利开发力量不足主要分为人员配置不足和专业能力不足两个方面。目前母公司层面专利管理部门人员紧缺,没有专业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岗位的人员,很多工作都是在交叉兼职的状态下完成。下属各二级单位,部门职能设置、岗位定员不合理,往往出现人员实际工作与部门职责不符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奢谈第二层次“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企业对于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1.2.2 集团所属单位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分、子公司和项目部承担的是与主营业务有关的生产任务,除必要的生产、安全和财务专职人员外,其它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都很少,同时配置的人员普遍缺乏工作思路和综合能力,难以胜任工作,在专利开发及跟踪方面也就形成薄弱环节。而母公司技术主管部门当中,技术全面、专业扎实兼具综合管理能力的领军人物凤毛麟角,面对专业性较强的科研项目,一方面要牵头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亲自带头参与研发,就显得拙荆见肘。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管理部门参与项目研发、申请专利不得不说是一种极端被动的策略,难以为续!但是总体上仍然体现了管理部门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管理角度说,管理层级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研发能力强,而基层单位支撑能力不足,形成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难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基。同时人员流动速度快、变化大,相对稳定的研发力量难以培育,缺乏专业创新团队。

1.2.3 专利原始资源的来源渠道不广

现有的专利原始来源渠道是以科研项目为主体,辅以二级单位的生产业务环节。一般而言,公司按照主营业务收入的2-3%来规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其中科研项目考核指标中就有对专利指标数量的考核和硬性规定,但是分解到各二级单位以后往往难以完成,科研项目得不到结题验收,这就导致专利来源的主要渠道受到限制;而生产业务环节大部分停留在传统业务上,也较难挖掘专利素材。因此这种传统的专利来源渠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还应创新开拓相关来源渠道。

1.2.4 专利实施转化率不高,专利对企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如预期

现有授权专利中,对于基层单位而言,一般可分为工程亮点的总结式专利和生产关键环节构思性质的专利。其中,总结式专利可视为已实施的专利,而生产关键环节构思性质的专利中,较高层次方案可以安排实施,使之转化为实施专利;较低层次的专利,则属于为完成专利指标而申请的专利。这部分专利不能轻易进入实施程序,应充分完善和评估后才能实施。而前者应尽快安排进入实施,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

对于科研项目中申报的专利,其中有总结升华类,也有为解决项目难点而构思的多个备选方案。同样,前者可视为已实施的专利,后者可视为专利实施的思路和方法。

认真分析现有专利的构成和特点,根据情况提高实施率,可以提高专利对企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应以实际效果提高干部和职工对企业专利重要性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说教和口号式的宣传上。

1.2.5 对企业专利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上述专利管理现状的论 述中,一方面肯定了集团公司领导对企业专利开发支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不掩饰部分领导及职工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问题,通常表现的形式就是管理层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流于形式;执行层对知识产权工作不努力、不作为;职能管理部门夹在中间,两头为难。日常管理工作中除了主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关心重视外,其他领导基本上不了解、不参与、不过问,难以形成共识。在具体经办专利工作中,时常出现具体工作人员急,部分领导不急的现象。“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现象已经成为常态,甚而出现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名利、不顾实际的情况。如前所述,从另外一个侧面,专利开发和管理的圈内人员,也应以专利实施的过硬本领,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为基础,将企业干部和职工对企业专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 专利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1 解决专利开发力量不足的问题,“智取”的策略很重要

据相关报道,微软公司全球25000名员工近1/5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由于公司的性质不同,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千差万别,因此没有绝对可比性。对于众多的集团化建筑企业,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方式,夯实基础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一个企业,要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保持企业的总体效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轻易增加工作负荷不满的岗位又会重蹈“人浮于事”的怪圈。

“智取”的策略,是力求达到目的而又不轻易增加劳动定员的方法,可采取以下方式借力发展而不局限于此:

1)借助现有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创造性地应用资源;

2)借助昆钢退休队伍中的专业技术资源,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3)借助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资源,为企业所用;

4)借助行业协会的资源,为企业科技发展搭建平台;

上述借力发展措施中的每一条,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管理方法、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上进行深入研究、细化分解,有待管理者以创新、开拓的思维进行探索和实践。

讲究策略问题,其实质最终是为了培养和留住人才,因为人才是一个企业最根本、最活跃,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2.2 集团所属单位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一个服务方式问题

如上所述,这种不均衡,从管理角度上来说应属于正常现象,今后需不需要改变、要不要追求绝对的平衡可以转变观念,从服务的方式上进行思考。

发展不均衡说到底主要是开发力量的不均衡,而开发力量是可以流动服务,协作服务的。开发力量可以用对口协作、定制项目等方式上门服务,改善发展的不均衡性。同时在公司各级领导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下,技术管理部门应加大研讨,借力各类创新平台,搭建基层与创新资源的沟通交流渠道,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

2.3 解决专利原始来源不广的问题有多种渠道

2.3.1 以科研项目中的亮点催生专利素材

以“大项目带动、催生专利”是成功的做法,应创造性地坚持下去。过去仅限于图纸上的、构思上的和方案层面上的转化是远远不够的,项目的具体实施人员应深入到项目的现场,发现和挖掘创新点并加以完善、升华为新的专利。

2.3.2 从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中提升专利

科研项目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开拓创新,彻底改变心浮气躁和官僚主义作风,要确实深入到基层单位生产线,针对急需改进的工艺环节,锁定有潜力的技术人员组成较稳定的创新队伍,齐心协力、共同开发、真正解决生产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从中总结提炼专利。

2.3.3 从企业难题库中开发提炼专利

有观点认为“发现并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实际上这要看问题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不能一概而论,但它至少强调了发现并找准问题的重要性。

集团化建筑企业建立难题库,其目的是鼓励决策层、基层领导和现场技术人员,提问题、找问题,逐步向找准问题深化。找出并找准公司发展和生产工艺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以书面报告、专家论证的方式遴选进入难题库档案,而后以竞标、技术竞赛等方式,竞争性解决问题,择优录取方案,这是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步进行的一种管理办法。

要落实企业难题库的实施。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打破很多界限,打破工作惯性中的平静,使科研创新气氛活跃起来。之所以要向难题库寻找专利的潜在资源是因为这种形式中隐藏着无尽的源泉。历史上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步进行的案例很多,最近有人根据客机的危险因素之一是“发动机故障中成吨的燃油”,影响客机飞行频次、效率的因素之一是“登机、离机过程”,构思出模块化组合式客机方案。方案是将客机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模块是发动机、油箱、机组人员;另一个模块是客舱、机尾、两组降落伞和乘客。两者可在机场和空中任意快速组合,解决了客机的危险因素,提高了效率。构思者已在美国和俄罗斯申请了专利。这一例子说明,第一步的构思并不需要多高深的专业知识;第二步的设计中虽需要专业知识对两只大降落伞进行创新开发外,但其余部分在现有知识范畴内就可以解决。

2.4 提高企业专利转化率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对提高专利转化率的问题已经逐步开始重视,但是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做法,也没有相应的考核、奖罚制度,这是制度上需要完善的地方。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鉴对于企业专利的复审定级制度,对企业专利进行评估,区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进行实施,提高企业专利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

2.5 对企业专利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对此,我们认为宣传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专利实施转化率很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很 大,扩大了企业的盈利和发展空间,那么对企业专利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3. 结语

集团化建筑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有效地开展专利活动是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一个方面,某种意义上它不仅仅单纯地停留在技术创新工作上,更为重要的是源于企业高层的重视和顶层设计;在规划设计确定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构建基层创新机制,广开渠道,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坚决落实奖惩与激励考核制度,通过自身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构筑企业人才保障体系,借助外部智力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帮助,必将较好地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管理者应综合权衡利弊,扬长避短,以管理创新保障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和实际生产经营取得进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专利知识产权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专利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发明与专利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