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重庆 404100
前言: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建设任务艰巨,但受到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制约,高速公路建设中始终存在很大的难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巨额的建设资金难以解决。因此,为了使公路网络体系尽快得到完善,政府部门利用PPP模式的优势将建设的风险与一部分建设资金转嫁给了工程承包商。使双方能够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从而有效的在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
PPP模式是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为了达到共同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权力共享、共同经营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相比,PPP模式在组织形式、项目管理、建设资金、建设目标方面都得到良好的优化,具有绝对的优势[1]。首先,在PPP模式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政府向社会发起资本投资活动,承包商演变成了建设者和控股者,在工程项目中占据控股地位。而政府部门从原来的建设者、运营者转变为监督者。其次,在项目管理方面,政府与企业之间保持长期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均摊。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二者都承担着一定的建设风险,一旦出现风险能够将建设风险和利益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最后,PPP模式下的工程项目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政府投资,一部分来自社会投资人。社会投资人的利益目标在于项目建成后,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目的,而政府则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公共设施建设工作。
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并根据市场定价的方式来确定工程造价和社会投资人,实现了市场化的造价管理。即“使用者付费”的理念,使投资回报有社会投资人自身经营和市场来决定,投资人占主导地位。政府一面起到监督的作用,一面在资金和政策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这样有利于双方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政府虽然出资但不分红,促进了工程造价控制的公平合理与透明化。而且,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PPP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造价控制的效率,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同时减轻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使PPP模式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出来。传统建设模式更注重宏观调控,而PPP模式下,社会投资人在建设前期会注入大量的建设资金,能够有效的节约融资成本和时间。
在PPP项目的高速公路前期阶段,应结合社会投资人的投资利益,对建设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以供后期进行参考。在对造价进行编制时,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信息确定造价数据。前期工作一般由政府部门发起,依据相关政策与社会投资人一同拟定PPP项目施工方案。社会投资人通过对PPP项目信息进行筛选,选择与自身企业发展相符合的项目进行投资合作,提前掌握一些项目的具体情况,为PPP项目的造价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政府利用招投标的手段发挥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确定PPP项目的投资总额。PPP模式下的工程造价就是市场的价格。社会投资人根据对PPP项目信息的调查分析,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通过科学评价手段,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投资的可行性,投资后的预期收益等,为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社会投资人要对投资金额进行预估,并编制相应的融资方案、交通量预测分析、投资可行性报告、项目总投资费用表等等[2]。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主要有投资估算、可行性报告、企业财政承受能力等等。政府部门也应组织专家效率对各个投标企业进行评估,选择出建设资质、技术能力等最为合适的合作伙伴。确定合作伙伴后进行后续的谈判工作,划分双方的责任与权利、风险、经营等方面的事宜,为造价控制工作做好准备。
PPP项目执行阶段即项目融资、运营、建造的整个过程[3]。执行阶段通过对施工图、设计方案、招投标文件、合同、竣工结算等进行造价控制。工程监理以工程的相关文件为标准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使工程的造价得到很好的控制。其他设计、施工等方面的人员也是造价控制的直接参与者。在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图和设计方案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所以对设计方案中应用的材料、技术、人员等应进行周密的策划,合理的布局,实现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招投标阶段施工合同与招标文件是进行造价控制的关键因素。在合同的谈判和签订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的审核合同的内容,力求将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施工中的风险防控意识。基于PPP模式的高速公路施工,合同双方都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相互信任,优化施工设计和布局,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整个施工中的价格要透明,施工信息要及时沟通和传输。
结语:总之,在高速公路PPP项目中,造价控制从前期阶段、招投标阶段、执行阶段,整个过程都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建设双方经济利益统一,风险均摊,所以为了减少日后的工程维护成本,就要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这样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实现双方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在PPP项目的实际操作中,应不断对各个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探索,促进我国PPP项目得到更加广阔的应用与发展空间。